夺命的旅游照:多花10元,少活10年
作者 | 鹿
来源 | 视觉志
每到假期,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会被各种旅行照刷屏:
有人和猴子合影,有人抱着考拉拍照,有人晒出与老虎、狮子的“亲密接触”。
跟动物合影,可能只需花10元、20元。但是,在实现“配合拍照”背后,是对动物生命的直接减损。
画面里笑容灿烂,可镜头之外,动物到底受了多少罪?
自由飞翔的海鸥为了配合游客,硬生生被拽到怀里,翅膀骨折;
@光明网
大象在表演台上屡次倒地,却被鞭子抽打逼它继续;
在景区的山路上,驴子背着超重的行李,跪倒在地,主人看见后不是让它休息,而是狠狠一脚踹上去。
我们享受的轻松、好玩、虚荣,到底是谁在付出代价?
动物不是玩具,也不是赚钱的机器。它们会痛,会累,会害怕。
可在一次次被消费的场景里,它们被当成“表演者”“道具”“货物”,没有自由,更没有尊严。
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盖了多少高楼,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小的生命。
若连动物的痛苦都视而不见,我们和所谓的“野蛮”又有什么区别?
笑里藏痛,以囚为景
在很多人的旅行相册里,动物合影是“必备项目”。
无论是景区里的孔雀开屏,还是被拴着的小猴子,亦或是大象、骆驼、小马驹等“游客专属坐骑”,这些画面看似热闹喜庆,却极少有人会去追问:动物们在镜头外,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
不久前,某野象谷被网友举报存在“虐待野象”的情况。视频显示,象群在表演场内被迫做出各种动作:站立、鞠躬、表演“敬礼”。
有游客指出,象群并非心甘情愿,而是经过长期训练与强制控制才会“听话”。当地回应中也承认,确实存在以商业目的安排野象与游客合影、表演的行为。
这种合影表面是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实则是对野生动物天性的粗暴篡改。
类似的荒诞事件并不少见。
就在前不久,西藏羊卓雍错景区被曝出“假藏獒合影”事件。
游客花钱合影的“藏獒”,其实是一只披着围脖的拉布拉多犬。评论区里,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同款的合影照片。
但很少有人知道,狗狗天生怕热,高温天气里,它们连口水都喝不上,直到有游客看不下去才喂水。
广西的某马戏团里,曾有老虎被铁链拴在固定位置,供游客抱着拍照。
可鲜少有人知道,为了避免挣扎,它们在合影前常常被注射镇静剂,短时间内眼神呆滞,四肢乏力,恰好满足了游客“乖巧合影”的需求。
可镇静剂对老虎的心脏和神经系统会造成严重损害,一些小老虎甚至在多次注射后体质急剧恶化,过早死亡。游客抱着虎崽时开怀大笑,但笑容定格的那一刻,也定格了动物们的痛苦。
2011年,某景区也发生过一起广受关注的事件:一只被拴在铁链上的黑熊,因为长期被游客合影、喂食,身体已经明显消瘦,毛发斑驳。
更令人愤怒的是,游客为了“合影效果”,不断用零食挑逗它,让它“摆姿势”。当熊试图挣脱时,饲养员当众挥棍击打,强迫它安静下来。
这一幕被游客拍下后上传网络,引发舆论哗然。网友质问:这究竟是人与动物的互动,还是赤裸裸的虐待?
@济宁新闻网
不仅仅是猛兽,所谓的“萌宠合影”同样暗藏残忍。在不少景区,孔雀被人硬生生拽着羽毛展开,以满足游客“打卡美照”的虚荣。
一些小狗被主人打扮成奇装异服,固定在道具车里,供路人拍照玩弄,长时间暴晒在烈日下,连口水都喝不上。
还有鹦鹉、猫头鹰等鸟类,被绑上脚链,日复一日站在游客肩头,直到翅膀肌肉萎缩,再也无法飞翔。
短暂的合影,对动物来说却是漫长的折磨。它们被迫失去自由,每天在铁链、笼子和鞭子的控制下,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动物并不会懂得“拍照留念”的意义,它们能感知的,只有身体的疼痛和心灵的恐惧。
我们在照片里看见的“乖巧可爱”,背后往往是动物一次次被驯服后的屈服,是它们为了避免更严重的惩罚而学会的“配合”。
说到底,许多所谓的“动物合影点”打着“亲近自然”的旗号,却恰恰是在毁灭自然。动物的野性被消磨殆尽,生活环境被彻底改变。
人类的欢笑,成了动物苦难的背景板。
每一张照片看似光鲜亮丽,背后都藏着不可告人的黑暗:药物控制、残忍驯化、长期禁锢。
当我们随手在朋友圈晒出“与小动物的亲密合影”时,是否意识到,这些看似温柔的举动,其实正是对动物的二次伤害?
真正的亲近,不该是拽着羽毛、拉着铁链,而是尊重它们在自然中的样子。
让动物留在山林、草原、天空,才是最真实的美好。
掌声下的鞭痕
如果说合影是把动物从自然中拉到镜头里,那么表演就是更赤裸的羞辱。它们被迫做出完全违背天性的动作,只为取悦人类。
2024年,媒体曾曝光某地马戏团的训练场景:一只老虎面对燃烧的火圈迟迟不敢靠近,不停后退。驯兽师手里的铁棒和电击器一次次砸下,在惊恐和疼痛中,它终于跌跌撞撞地跳了过去。
表演结束时观众报以掌声,可谁能想到,那所谓的“勇猛”其实是被折磨出的屈服。
2021年,某地一场动物表演中,一头大象在舞台上突然倒地,几分钟后不幸死亡。事后有观众称,那头大象在演出前已显露出疲态,却依旧被赶上舞台。
至于“大象画画”的节目,真相同样荒谬——那是饲养员用铁钩和食物诱导,强迫它长年累月重复动作,直至肌肉形成条件反射。
而且,一旦动物在舞台上“失控”,等待它们的往往是死亡。
某地,在一场马戏演出中,一只狮子突然扑向驯兽师,观众尖叫四起。结果,狮子当场被击毙。
组织方给出的解释冷冰冰:“为保障观众安全,不得不处理。”没有人关心,这头狮子在多少年的鞭打、饥饿和恐惧中被逼疯。
甚至有些马戏团或者表演团体为了防止狮子、老虎这些猛兽伤人,干脆把它们的牙齿全拔掉。
@上游新闻
狗狗的境遇看似“轻松”,实则同样充满折磨。
许多马戏团里,小狗被反复训练去拉车、翻滚、跳舞。一旦不听话,就会被鞭打,或者被剥夺食物。它们的天性是嬉闹奔跑,却被硬生生压成一个个取悦观众的木偶。
舞台上的折磨还不算完,生活里同样存在荒唐的虐待。
今年8月亚宠展上,一只“纹身狗狗”引发舆论震动。主人把自己的爱好强加在狗身上,让它在全程清醒的情况下被针刺、着墨。
面对质疑,主人甚至狡辩:“狗的耐痛度是人类的十倍,不需要麻药。”
这种荒唐的说辞,本质上就是对痛苦的否认,把鲜活的生命降格为炫耀的“饰品”。它揭示出一种极端的物化心态:动物不是有感知的生命,而是供人摆布的物件。
2020年,某媒体曾暗访一家流动马戏团。舞台上,猴子戴着小帽子骑单车,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后台,却是另一番景象:猴子被铁链勒着脖子,一旦停下动作,就立刻挨鞭子。工作人员毫不避讳地说:“不给点苦头,它们怎么会听话?”
这样的场面并不只是马戏团才有,在野外纪录片里同样能看到更深的残酷。
纪录片《狮王银泰杜梅拉》就揭示了人类对动物的另一种摧残。
银泰杜梅拉曾是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里最传奇的狮王,力量与威严让它在草原上无可匹敌。
杜梅拉大战鬣狗女王
但它没有死在与宿敌鬣狗的血战里,而是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下——在欧洲富商的悬赏驱动下,它仅仅五岁就被盗猎者射杀。狮皮被剥走,尸体被制成标本,成为某些人炫耀的“收藏品”。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冰冷的事实:动物表演从来不是娱乐,而是一场对生命的集体羞辱。
老虎钻火圈不是“勇猛”,是恐惧下的屈服;
大象画画不是“艺术”,是铁钩和电击的成果;
纪录片《黑象》
狗狗翻滚不是“可爱”,是饥饿和惩罚换来的假象;
而纹身狗狗,更是现代社会对动物物化的荒唐缩影。
每一个“节目”都是暴力与驯化的产物,每一声喝彩都在为残忍买单。
所谓“娱乐”,如果是建立在折磨之上,那就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耻辱的注脚。
无声的苦役
舞台上的掌声震耳欲聋,足以掩盖暴力;山路上的脚步声沉重压抑,同样掩盖了一种无声的冷酷。
没有灯光,没有喝彩。骡子、马、驴的一生,是被缰绳和货物填满的一生。它们不是“表演者”,却被视为永不抱怨的运输机器——超重的行李、无穷的游客、崎岖的石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再也站不起来。
在云南香格里拉,一匹驴因长期超负荷驮运,关节严重变形,最终跪倒在途中。游客绕道而行,主人将它拖至路边任其自生自灭。
之后,剥皮、剔骨、卖肉。几年辛劳,换不来一日安宁,唯有彻底利用,直至最后一寸血肉。
山东泰安,一匹拉客的骡子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无水无休,倒毙街头发臭。路人短暂驻足,随即散去。主人语气平淡:“换一匹就是了。”
动物保护组织曾做过调查:在一些长期使用驮运的地区,马和驴的平均寿命往往只有十来年,比自然状态下缩短一半以上。
它们本可以在草原或田野间自由生活,却在鞭子和货物下早早被压垮。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的生命,在高强度劳役中迅速衰老、崩溃,直到被遗弃,被榨干。
这种压榨还常常被包装成“特色体验”。许多景区将“骑马骑驴”宣传为“亲近自然”“体验民俗”,游客乐此不疲,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动物身上深深的鞭痕,或者它们颤抖不稳的四肢。
托运,本是中性的词语,但到了这些动物的身上,就变成了一场场没有尽头的苦役。它们的伤口和疲惫,被视为理所当然;它们的疼痛和病痛,不过是“正常消耗”。
一个社会若把这样的画面当成风景,当成生意,当成“无可厚非”,那就意味着我们对最弱小的生命仍然缺乏最基本的怜悯。
就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说的:“我们必须与对待动物的无意识残忍精神作斗争。动物和我们一样会受苦。真正的人道主义不允许我们对它们施加这样的痛苦。”
生而自由,何以表演?
当我们在景区里看到被拴着合影的小猴子、舞台上被逼画画的大象、山路上累到跪倒的驴子时,也许很难想象:在自然里,它们原本该是什么样子。
纪录片常常提醒我们,那才是真实的生命姿态。
BBC《地球脉动》里有这样一幕:非洲草原上,角马群浩浩荡荡地迁徙,数以万计的生命在风和尘土中奔跑,去寻找下一片水源和青草。那种壮阔感不是“表演”,不是“项目”,而是生命原本的节奏。
大象也是如此。野外的大象群有完整的家族体系,年长的母象会带着族群找水,小象会在河水里撒欢,彼此追逐打闹。
长期研究大象的动物学家辛西娅·莫斯曾说:“大象有记忆、有情感,它们之间的社交网络就像人类的家庭。”
纪录片中,当大象围成一圈为死去的族群成员默哀时,那份情感甚至会让人类动容。
再看企鹅。在《我们的星球》中,镜头捕捉到成千上万只企鹅挤在冰原上互相取暖,随后一起跳入海洋捕食,整齐的身影在海浪间此起彼伏。那一刻,企鹅是海洋的孩子。
美国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曾直言:“当动物被迫生活在铁链和笼子里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它们,而是被剥夺灵魂的躯壳。”
人与动物的关系,本该是并肩,而不是俯视。可是合影、表演、托运,让动物一次次沦为附属品。
我们剥夺的,不只是它们的活动空间,而是它们最根本的天性。马不再能奔跑,鸟不再能展翅,猴子不再能攀爬,甚至连叫声都变得稀薄。
@武汉东湖大雁哥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人类也被迫日复一日地在舞台上点头哈腰,在烈日下搬运重物,因威逼利诱而在镜头里摆出“可爱”的姿势,我们会觉得那是正常的吗?
不会,我们会说那是奴役,会痛斥命运不公,会抱怨生活艰辛,会认为这是剥削。
虐待动物,从来不是个别事件,而是现代社会文明缺失的一面镜子。
从景区合影,到舞台表演,再到山路托运,我们习惯了把动物当作玩物、工具和赚钱的手段,却很少去直面它们的伤痕与呻吟。
当我们把笑声、便利和炫耀建立在它们的痛苦之上,我们还能自称为文明人吗?
高楼、科技、繁华,并不能掩盖这种冷酷的事实。真正的文明,不是用来炫耀的外壳,而是能否善待最弱小的生命。
停止虐待,还动物以自由与尊严,不只是为了它们,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一个能尊重动物的社会,才有资格谈成熟与厚重。
否则,再耀眼的繁荣,也掩不住骨子里的蛮荒。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