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中德合作能否成为欧洲战略自主的关键支点?
Club提要:德国《柏林日报》日前刊发北京对话特约专家、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题为《不应将中国视为对手》的署名文章。文章围绕德国总理默茨的外交政策演讲展开。默茨强调“摒弃怀旧”,将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并列为对“自由世界秩序”的压力来源。
姜锋指出,中国从未对欧洲构成殖民或制度性威胁,相反始终视欧洲为现代化的榜样,并在全球减贫、气候治理、产业合作等领域展现合作意愿。他认为,若德国将正常的经济与技术竞争政治化,不仅会损害自身外向型经济基础,也会削弱欧洲战略自主的可能。 欧洲需要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将其视为威胁。一个强大繁荣的欧洲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Club Briefing: Germany’s Berliner Zeitungrecently published an op-ed by Jiang Feng, Senior Fellow with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and Chairman of the Shanghai Academy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Area Studies, titled “China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an Adversary.”The article responds to German Chancellor Merz’s foreign policy speech, in which Merz emphasized “abandoning nostalgia” and placed China alongside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sources of pressure on the “free world order.”
Jiang argues that China has never posed a colonial or systemic threat to Europe. On the contrary, China has long regarded Europe as a model for modernization and has demonstrated a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in areas such as global poverty reduction, climate governance, and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He stresses that if Germany politicizes norm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t will not only undermine its own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foundation but also weaken Europe’s prospects for strategic autonomy.
Europe needs China as a partner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related fields, rather than perceiving it as a threat.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Europe equally serves China’s interests.
本文德语版2025年9月17日首发于《柏林日报》
德国联邦总理默茨在最新的外交政策演讲中宣布,将“摒弃虚假的怀旧情绪”,重新调整德国的利益,并以一种更强调利益导向的外交政策来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斗争。在其发言中,中国与俄罗斯、美国被一并提及,并被视作对“自由世界秩序构成压力”。
若如此,德国或在其新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就设定了错误的方向,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令人担忧。回顾近现代历史,中国从未进行过殖民扩张,更谈不上针对欧洲。相反,中国是欧洲列强与日本在殖民扩张竞争中的受害者,却始终以尊重的态度将欧洲视为自身现代化的榜样,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中国人对欧洲抱有积极态度。
2025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图源:外交部网站)
如果当今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对欧洲形成了压力,其本质上是竞争问题,而非欧洲认为的政治制度本身的问题。若将经济竞争界定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就意味着自我孤立,是为自身的不作为找理由。
倒退并非出路
在德国经济疲软、迫切需要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显然是重要的经济与贸易伙伴,可以成为默茨总理领导下新一届联邦政府实现增长雄心的有益伙伴。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柏林方面对如何切实优化对华经贸关系给予足够关注。
新政府迄今宣布的举措,或多或少仍是对过去“去风险政策”的重复。在对华政策上,新一届联邦政府同样需要勇于创新,关键在于推动中德关系朝着符合德国自身利益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减速”甚至“倒退”绝非解决之道。
默茨主张,欧洲应当致力于战略自主。然而,在与俄罗斯关系破裂、与美国关系疏远后,欧洲实际上缺乏全球性的战略伙伴和资源。相较之下,中国已经在减贫、气候变化及人工智能治理等全球性议题上展现出与欧洲开展合作的意愿。
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期间,上海港与汉堡港联合宣布共建“上海港-汉堡港绿色航运走廊”,标志着两港在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图源:上海市政府网)
但现实是,欧洲言多行少,且常常展现猜疑态度。将中国与全球南方加强合作解读为对欧洲的威胁,这显然是一种过度诠释。事实上,早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双方便已经尝试在对外发展援助政策领域展开合作,即与第三方共同合作。这无疑符合两国的利益,同时会对全球治理做出共同贡献。然而,“去风险政策”却使得此类合作不再可能。默克尔任内的外交政策不应被一概否定,不分青红皂白。
无论愿意与否,中国都是欧洲实现战略自主的重要合作伙伴。一个强大的欧洲与一个繁荣的欧洲市场,符合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倘若欧洲陷入混乱,中国将失去一个极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而这不是中国所希望的!欧洲经济发展好,中国亦能受益,这一逻辑应不难理解。
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市场,中国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常识表明,相互依存是全球市场体系的基础。若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正常的经济依赖视作地缘政治风险,不仅违背世界市场的发展规律,还会导致全球经济秩序的碎片化。
位于郑州国际陆港园区内的进口商品展销中心近日迎来客流高峰,众多市民前来选购由中欧班列(郑州)运抵的欧洲优质商品。(图源:大河网)
对于德国这样以外向型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而言,世界经济体系失效将会动摇德国的经济根基,这无疑是灾难性的消息。迄今为止,新一届联邦政府的对华政策依然主要受“威胁论”和“风险论”主导,而关于中德互利合作的讨论却被柏林方面视为天真甚至政治不正确。这着实令人失望。德国应该认识到,中国从未有过威胁德国或欧洲的想法,事实恰恰相反。
稳固的经贸关系与运行良好的世界经济体系,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经济和技术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只能通过合作加以管理,而若将其一味视作“制度性对立”,甚至加以妖魔化,这显示不出政治智慧。关键在于,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都同样需要一个稳定且高效的全球市场和经济秩序。在经贸根本利益层面,两国是一致的。
直接对话
新一届联邦政府应当以自信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应与中国的对口方直接、紧密地沟通现存问题,而不是仅通过媒体渠道。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澄清误解。至今尚不清楚,新一届政府是否具备战略意识与能力,以利益导向塑造中德关系,积极利用其实现本国执政目标,并引领德国与欧洲走出经济、安全与地缘政治困境。若继续将中国视为风险或威胁,是对自身利益的致命误判。
北京与柏林方面都应当意识到,中德关系正快速发展,规模庞大,涵盖范围广泛,且高度专业化。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妥善管理这种关系,政治家与政府官员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远超出其个人所能掌握的范围。
2025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柏林举行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图源:外交部网站)
因此,应当开展更多专业性讨论,使双方能够系统性地分析彼此的共同利益与分歧,并在此基础上为政策框架的制定寻求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应当“相互对话”,而非“相互对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中德关系也必须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因为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没有其他选择。
(中文版由何静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