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高调”评赞高校给学生发过节费,为何让人特别不适

近日,某媒体以《高校“低调”发放过节费,为何让人特别惊喜》为题,对安徽师范大学向学生发放150元过节费一事大加赞赏。这篇充满煽情语调的评论,将一项普通的行政操作无限拔高至“大学之道”的层面,读来令人颇感不适。这种对平庸之举的过度美化,不仅暴露了当下教育评价体系的浅薄,更折射出社会对高校职能的严重误读。

小题大做:150元何以承载“大学之道”?

原文称,“这份心意却足以证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来不只是口号”,并引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佐证。这种论调实在牵强附会。150元的临时补贴,充其量是一项基本福利,何以能与“明明德”、“止于至善”等大学根本使命相提并论?

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传承文化。将发放小额补贴与“大学之道”挂钩,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的矮化。如果150元就能体现“大学之道”,那么大学的使命未免太过廉价。这种逻辑无异于将大学的物质馈赠与精神教化混为一谈,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严重误解。

撒胡椒面式福利:形式大于实质

评论中津津乐道的“闷声宠学生”操作,实则是一种“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福利。每位学生150元,看似公平,实则忽视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150元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对于家境优渥的学生,这点钱更是无足轻重。

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建立精准的帮扶机制,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学生身上,而非这种表面公平实则低效的“阳光普照”。高校财政经费本就有限,如此“大手笔”地发放普惠式福利,是否经过严格的效益评估?这些钱若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增加奖学金名额、提供科研经费,或许能产生更大价值。

情感营销:高校管理的庸俗化倾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操作及其舆论美化反映出的高校管理庸俗化倾向。原文期待学生“当他们回首大学生活时,或许还会想起那个拿到过节费的时刻”,这无异于将大学教育的情感体验降格为物质记忆。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能提供独特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一所高校留给学生的最珍贵记忆,应是某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某次思想的碰撞、某个学术突破的瞬间,而不是区区150元的“惊喜”。将物质刺激作为情感联结的纽带,是对大学精神价值的严重贬损。

媒体失职:批判意识的集体缺失

该评论文章通篇洋溢着无原则的赞美,缺乏基本的批判思考。对于发放过节费的决策过程、资金来源、效益评估等关键问题一概不论,却沉迷于煽情叙事,这是媒体的失职。

高校作为公共机构,其资金使用应当接受严格审视。数万学生每人150元,总金额高达数百万元。这笔支出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符合财政规范?其他高校是否应该效仿?这些本应被讨论的问题,在原文中却被“温暖”、“惊喜”等情感词汇所淹没。

结语:勿让大学精神在微小恩惠中迷失

我们不必否定高校关怀学生的初衷,但必须警惕将微小恩惠过度美化的倾向。大学的伟大,不在于它给学生发了多少补贴,而在于它能否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人格;大学的温暖,也不体现在节日红包的大小,而在于日常教学中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与启迪。

当媒体和公众为一所高校发放150元过节费而欢呼时,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好大学”这一问题的集体短视。高校评价理应回归本质,关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育人成果,而非这种浅层次的物质关怀。唯有如此,大学才能真正守住其精神高地,而不至于在微小恩惠中迷失方向。

(注:本文内容由AI生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