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车圈“大功率”风口,让它强势破局
又是一年国庆,很多新能源车主遇到的头号难题就是充电。
出门在外充电难,几乎年年都会引发社会关注,但目前充电的设施还是以慢充私桩为主,光是排队等待时间长不说,还很难找到快充桩,充电更是耽误时间。这个痛点想从源头上解决,只有一个答案——充电基础设施升级。
让很多电车车主欣喜的是,改造充电设备这件事,今年还真有希望了。
7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率先对重大节假日期间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理论来说,功率越大充电速度就越快,大功率显然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更不乏玩家重磅入局。
为了让车主想充就充与更快补能,除了官方下场之外,头部车企在建设超充桩上也是相当的努力。
比如在最近的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由中国充电联盟发起、吉利浩瀚能源牵头的“大功率充电专业委员会(筹)”(以下简称“专委会”)启动,就是一次对车主、行业痛点的精准呼应。
正如浩瀚能源CEO赵昱辉所说,“专委会将聚焦技术攻关与标准共建,引领技术普惠之路,彻底化解用户的里程焦虑,为汽车电动化注入强劲动力。”
专委会的启动意味着,电车车主排队找超快充桩的难题,有望在未来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
那么问题来了,率先入局这场大功率之战的头号玩家,凭什么是吉利浩瀚能源?
01
大功率,已经是车圈的大势所趋
纵观今年新能源车圈,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关键词就是:大功率。
毕竟,过去很多困扰新能源车主最大的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充电。
一提到充电,很多电车车主的痛点首先是快充桩渗透率严重不足。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总数虽然达到1610万个,上半年的增量就有328.2万个,但额定输出功率大于250kW的公共充电设施总量只有13.7万个,占比仅仅3.29%,显然超充桩还是远远供小于求。
比如,在几年前的国庆假期,有车主开车找充电站,却很难找到快充桩,“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有车主不敢去洗手间,因为充电速度太慢,甚至还有人为争夺充电桩大打出手。
其次,充电桩运维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某服务区,充电排队等待时长动辄超2小时,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车主曾吐槽,到了充电站,有的新能源车没充电却停在车位上,有的一排充电桩都黑屏却无人管理,甚至还有燃油车占着位置。
尽管全国充电桩总量突破千万台,但“装得上、用不上”的结构性矛盾、大功率设施普及滞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让很多电车车主望而却步。
这些现实也证明,提升快充桩的渗透率和车主充电体验,已经刻不容缓。
政策上也在下场发力。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更是明确提出:鼓励打造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建立大功率充电场站与配电网高效互动机制,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
这份文件不仅为充电桩行业注入强心剂,更是直击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核心痛点——充电效率。
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机遇。不得不说,大功率既是风口,同时也给行业带来全新挑战。玩家想立足,就必须满足新的市场竞争规则:有的放矢的进行技术攻关与标准共建。
这也是吉利浩瀚能源牵头的专委会诞生的意义,一方面,高举高打联合各方力量,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大功率充电技术推广、产业协同和标准制定的专业委员会,联合众多车企、运营商、桩企、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电池企业等成员,抱团攻克行业相关难题。要让广大车主真切感受到“大功率”带来的舒适体验,彻底治好其对于电车充电体验的PTSD。
另一方面,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整体规划,推动整个电车行业迈出重要的一大步。
02
头号玩家强势破局,掀起超快充平权
如今,大功率充电已经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新风口。吉利浩瀚能源的野心不小,“要在2026年,超快充桩保有量达到10000根,桩桩都是800V,2027年,在全国落成3000座自建站、15000根自建桩,桩桩都是大功率。”
它为何有如此大的底气?在金错刀车评来看,归结于两大深度布防。
第一,从车企私货到“人人可用”,彻底打下效率平权。
过去,超充桩不是没有,而是很多时候会有接触门槛。一些车企当做“私货”,在充电资源比较紧缺的地方,只优先给自家品牌车主服务,也是一种“特权”,进一步挤压有限的超充资源。
吉利浩瀚能源入局以后,先是干最苦的活,让超快充桩的供给量先多起来,已在全国布局超快充桩超5100根,并且桩桩都是大功率。
同时浩瀚能源打造了“全域互联+开放共享”的补能网络。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入超155万把优质第三方充电枪,与超过50家主流国内优质公共运营商合作,覆盖全国337城。数量起来了,等于直接让各种品牌车主都能享受到超快充平权。
光是超充桩数量普及还不够,整个充电效率也要重新颠覆一遍。
很多人想不到,吉利浩瀚能源没有直接复制成熟模式,而是早从5年前就布局大功率,在技术上下功夫,从第一代的360KW开始,超过大功率标准,代代都做到领先,如今又造出第一个单枪1.3MW充电桩,一己之力把充电速度拉到了“单枪兆瓦时代”。
2024年,吉利浩瀚能源还带头制定发布了业内首个800V超充站标准,只为提升车主的充电体验,在技术实操上真抓实干,无疑就是用实力化成车主的安全感。
第二,用智能化拉满情绪价值,打破车主对充电站的刻板印象。
除了用技术颠覆充电效率之外,吉利浩瀚能源还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重塑充电体验,让电车的充电体验超越油车。
从场站环境来看,一改过去充电桩的脏乱无序情况,吉利浩瀚能源的各种充电提醒标识一目了然,已经有40座充电站还拿下了“中国充电联盟五星级充电场站”的认证。
更具有创新意义的是,浩瀚能源通过开发、推广电池智能预热、智能寻桩、智能地锁、即插即充等功能,实现全程100%“去手机”操作。
有车主体验过,整个充电过程也是相当人性化,一整套操作体验下来智能感拉满。
此外,对于追求更极致体验的车主,吉利浩瀚能源还推出了“黑科技感十足”的创新产品极智充。在有监管的情况下,车自动泊车到充电车位,再由充电机器人自动充电,整个场面仿佛是科幻大片再现。
正如吉利浩瀚能源副总经理李俊杰在论坛分享中指出,新能源汽车用户关注的不仅仅是充电效率、便利性和智能化体验,高品质的充电场站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将为用户“拉满”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这也是带动行业加速进化到下一阶段的重要行动。
从底层逻辑重新定义超快充体验,才是它敢搅局的底气。
03
吉利浩瀚能源,凭啥成为头号玩家?
随着各地超快充桩的不断落地,吉利浩瀚能源也从最初尝试的入局者,变成了大功率充电的头号玩家。
都知道布局大功率风口的巨头玩家很多,为何吉利浩瀚能源能先人一步?
首先,专业的活,交给更专业的人。
吉利作为国内头部车企,加持新能源充电补能产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背靠吉利大树的整体生态优势,浩瀚能源站在巨人肩膀往往能1+1>2。
一方面,吉利整体的技术协同效应够硬核,浩瀚能源也能充分利用这个架构的技术优势,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普及;另一方面,吉利浩瀚能源打造的充电补能“一张网”体系,这种资源整合能力更容易获得规模效应,是很多单一品牌难以比拟的。
在我看来,吉利浩瀚能源之所以能强势“搅局”,就在于同时具备了技术领先性、生态协同优势和开放的商业模式,这几个因素聚到一起就等于强悍的竞争力。
其次,一切动作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始终基于用户视角。
吉利浩瀚能源之所以敢跳出传统思路,做出如此多大胆的创新,其实并不是情理之外。
首先,依靠吉利强大的供应链和用户基数,浩瀚能源能实现“桩-车-站-云”协同,本身离消费者更近,各种最先进的产品创新和技术,通过车桩联动直接丝滑共享,经过车主实际验证,也是它敢如此大胆的底气。
其次,一切的技术创新终究都要落到实处。如今随着快充电池发展,兆瓦桩、兆瓦站以及各种优质超快充资源基础建设的真切落地,覆盖度、适用性和体验感都做到领先,让超快充不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
对于广大电车车主来说,显然是好事一桩,这些从用户视角出发、以人为本的创新,车主自然也会举双手投票。再加上专委会的落地,助推大功率充电产业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对行业更是开了个好头。对于社会的普惠意义更是不言而喻,通过超快充技术和社会化共建网络,推动人人“新能源补能平权”就是水到渠成。
总之,在我看来,吉利浩瀚能源算是稳扎稳打的重磅玩家——从用户痛点出发的前瞻布局,到硬核技术升级的死磕落地,最后落到全域开放生态的协同,这场能源补给革命已然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是重构人们的出行习惯和认知。
长远来看,万根大功率充电桩,不仅将重塑中国道路能源图谱,也是提前预定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赛中的领先地位,于用户、车企、行业都是多赢的游戏。
任何时代,先紧跟用户需求的企业,往往先赢得风口的筹码。
作者 | 澳瑞白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