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盐进口量是出口的23倍,80%依赖印度

在盐业的叙事中,食用盐常常占据公众注意,而工业盐却在默默承担更大的分量。

2025年前8个月,我国工业盐累计进口达到924.92万吨,而出口量仅为39.37万吨,进口体量是出口的23倍。这组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追问:我国的工业盐产业,究竟被谁牵住了喉咙?

如果把目光投向来源国,就会发现一个几乎压倒性的事实:印度一国供应了我国80.8%的工业盐,总量高达747.7万吨,稳居绝对第一。澳大利亚紧随其后,提供了154.9万吨,占比16.7%,二者合计接近98%。至于墨西哥、巴基斯坦、智利等,只是零星补充。

换句话说,我国工业盐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印澳双核”,尤其是印度的统治级地位,这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隐含的结构性风险。

流向分布同样揭示出结构性的集中特征。浙江以213万吨的进口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山东173万吨、上海134万吨,三者合计占比近六成。进口盐几乎全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与氯碱、玻璃、化工等产业的集群高度重叠,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成为真正的“盐消耗重地”。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几乎感受不到进口盐的存在,四川全年仅进口3吨,重庆更是只有1吨,完全沦为统计表上的“边角料”。

再看出口,情况则截然不同。2025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工业盐39.37万吨,仅相当于进口的零头。山东一省独自承担了77.7%的出口量,江苏次之,占比12.4%。目的地则高度集中在东亚,日本进口20万吨,占比51%,韩国进口10.5万吨,占比26.8%,两国合计超过七成。其他如刚果、澳大利亚、洪都拉斯虽有采购,但规模都微不足道。

从整体格局来看,我国工业盐产业的逻辑与食用盐完全不同。食用盐以出口为导向,能在国际市场打开空间;而工业盐则深陷对外依赖,进口量庞大、来源集中、区域集中,几乎构成了典型的外源依赖型产业结构。

很多人以为是“资源不足”才让我们依赖进口,其实真相更扎心——下游氯碱和化工企业看中的是进口工业盐更便宜,用它来压低国内市场价格,顺带降低自身成本。结果就是:明明盐资源充足,国内工业盐却被硬生生挤掉了竞争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