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归舟 星火初聚 |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归国科学家
在新中国首个国庆即将到来之际的1950年9月19日,“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第十七航次抵达香港,船上的乘客包括百余位青年留美归国科学家。他们中很多人为新中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十一位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介绍涂光炽、余国琮、张炳熹三位院士的归国经历片段。
“毕竟祖国就是祖国。”1950年9月19日中午,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涂光炽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本次归国科学家的“领队”,涂光炽在为期一个月的航程中,在船上成立“中国回国同学联谊会”并担任主席,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畅谈理想,讨论专业,声援被扣留的同学,共同维护返回祖国的权利。
在美留学期间,涂光炽长期负责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会等进步学生组织工作,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他还是一名于1949年8月在美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传奇党员,定期往返于明尼苏达和纽约,研究之余投身团结海内外科技界的工作。涂光炽代表全体留美同学,向祖国和人民深情地表示:“我们都是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回国的。今后,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建立我们人民的新中国。”
长期关心学生运动的还有化工专家余国琮。他是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首届理事,协会计划把全美代表大会设在匹兹堡,余国琮便以授课名义,在匹兹堡大学申请到一间教室,还利用办公室的设备印刷了宣言、通讯录和文件。
1950年8月,余国琮婉拒恩师库尔教授的挽留,决定返回祖国。为了避开美方阻挠,他以到香港探亲为由,顺利登上“威尔逊总统”号。抵达祖国后,他依然不断动员留学生为祖国效力,很快就有5名“海归”加入了他所在的院系。
地质学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长期萦绕在张炳熹的脑海中。在哈佛大学,他认真学习“找矿”和“矿山评价”相关课程,因为“觉得很解决问题”。
张炳熹还联系到一位研究矿物学的朋友,后者慷慨地捐赠给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X光管,用于矿物研究。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炳熹即刻购买了回国的船票,后来成为我国矿床学和海洋资源领域的先驱。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