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顶级VC大佬组团来中国实地考察一周后,竟然发表"追赶已无意义"…

500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500

2025年7月的中国,盛夏炎炎。一辆普通商务车,载着8位在欧美资本圈呼风唤雨的顶级风险投资人,穿行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超级工业带上。车内异常安静,与车窗外那个热火朝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手握数亿美金、习惯于用资本逻辑丈量世界的VC们,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海啸”。

他们来自Kompas VC、Planet A Ventures、Extantia Capital等知名机构,此行的目的并非寻找投资标的,而是一场“敌后侦察”——亲眼丈量一下,西方引以为傲的清洁技术初创公司,与中国的产业巨兽之间,那道传说中的鸿沟,究竟有多深。

一周后,他们带着晒黑的皮肤和沉重的心情回家;一同带回的,还有一份在内部迅速流传开来的“不投资清单”。彭博社的一篇深度报道,将这次旅程的内核公之于众,其核心论调近乎悲观:

“在某些领域,追赶已经没有意义,游戏已经结束了。”

500

500

一场“规模”与“速度”的现场教学

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没有安排任何旅游景点,行程单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工厂、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

这群VC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卸去所有滤镜,最真实、最粗粝,也最强大的中国。

第一站:宁德时代(CATL)

当他们抵达福建宁德,驶入CATL那望不到边际的厂区时,所有人都被一种近乎科幻的场景所攫取。

2150的联合创始人雅各布·布罗(Jacob Bro)后来在采访中反复使用“徒劳”(futile)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那不是我们想象中人声鼎沸的工厂,”他回忆道,“那是一个由机器主宰的世界。在你面前,是12条并行运转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手臂以人类无法企及的精度和速度,默默地完成着从上料、焊接、组装到检测的全过程。你看不到太多工人,只能听到设备运转时那种统一、高效的嗡鸣声。”

500

这12条生产线,仅仅是他们参观的一个车间。放眼望去,周围还有更多同样的厂房,日夜不息地吞吐着占据全球市场近40%份额的动力电池。

更让他们感到无力的是,CATL展示的不仅仅是“现在”——

在研发中心里,他们看到了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麒麟电池,听到了关于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清晰量产路线图。

这种震撼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物理层面的“规模碾压”,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层面的“速度碾压”。当西方企业还在为一座工厂的选址和环评争论不休时,CATL已经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储备做成了PPT上的“即将发布”。

雅各布·布罗的那句结论,在所有VC心中产生了共鸣:

“当你亲眼看到这一切,你才真正明白,想要从零开始复制并追上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500

第二站:上海慕帆动力

如果说CATL展示的是“力”,那么在上海,他们则见识了中国的“巧”。

慕帆动力(Marvel-Tech),创始人林总向他们展示了了一款能同时兼容氢、氨、天然气三种燃料的燃气轮机。

这本身已经足够惊艳,但让VC们刨根问底的,是实现这一切的方式。

500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身后这个无所不能的生态系统。”林总解释道。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优化一个涡轮叶片的曲面,他需要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和一种非标的加工工艺。他将需求发给长三角的一家供应商,对方在三天内就送来了符合要求的样品,成本低到让在场的欧洲VC们难以置信。

“在欧洲,同样的需求,我可能需要先花费数周时间与供应商进行技术沟通,然后支付高昂的开模费,等待数月才能拿到样品。

在这里,供应商会像你的‘外挂’研发团队一样,

陪着你一起试错、一起迭代。”

这群VC终于理解了,中国的竞争力,远不止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一种将庞大供应链网络“平台化”、“服务化”的能力。

无数个“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被迅速地组织、调用、重构,从而以惊人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这是一种根植于产业肌理的“群体加速”能力。

500

第三站:昆山协鑫光电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光伏领域的巨头协鑫集团。在昆山的工厂里,他们看到了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生产线。作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希望,钙钛矿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和柔性化的特点,被全球能源界寄予厚望。

然而,当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轻描淡写地说出“我们的原型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从实验室到中试线是以‘月’为单位”时,VC们再次陷入了沉默。

在西方,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商业化,通常遵循着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流程,动辄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在中国,这个过程被极限压缩了。

庞大的本土市场为新技术的验证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政府的产业政策则为试错提供了足够宽容的“安全垫”。企业敢于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时,就投入巨资建设中试线,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以生产的经验反哺研发。

500

这趟旅程下来,Energy Impact Partners的合伙人阿什温·沙欣德纳特说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这次旅行让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对中国的认知上,西方投资者完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里。”

500

“不投资清单”

回去后,这些大佬进行了一次次内部复盘会。最终,他们将那些被中国产业优势彻底覆盖的领域,从投资地图上无情地划掉。

当然,我们外部看不到这份清单,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一种“叙事”的方式,在他们内部形成了共识。

500

首先被判了“死缓”的,

电池制造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Extantia Capital的合伙人亚尔·里姆直言不讳:“游戏结束了。”这里的“游戏结束”并非指西方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指“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成本与规模竞争”的游戏已经结束。

当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探到每千瓦时60美元,而欧美本土制造的成本依然在120美元以上徘徊时,任何试图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欧洲版CATL”的商业计划书,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中国还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的锂、钴、石墨等关键矿产的精炼加工环节,这等于扼住了产业链的咽喉。

500

紧随其后的,

太阳能和风能的核心硬件制造

这个故事在过去十年已经上演过一次。曾几何为欧美所主导的光伏产业,如今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印着“Made in China”。

VC们看到的是,历史不仅在重演,还在加速。

当协鑫这样的企业已经将下一代钙钛矿技术推向量产时,西方企业还在为现有产线的盈利能力而挣扎。风力涡轮机的故事也大同小异,中国企业凭借巨大的国内装机量摊薄了成本,并依托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在大型化和定制化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

500

接下来被划掉的,

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

这同样是一个重资产、重规模的领域。中国的补贴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将电解槽的生产成本压到了比西方同类产品低30%到50%的水平。对于VC来说,投资一个无法在成本上竞争的硬件制造公司,无疑是危险的。

这份清单的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醒悟”:

中国建立的并非仅仅是几家强大的公司,

而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且带有“降维打击”能力的产业范式。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Dan Wang将其概括为“规模优先于盈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意志、巨额补贴和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共同催生出一个“养蛊式”的竞争环境,最终活下来的,必然是体量、成本和效率都达到极致的“全球冠军”。

500

点击图片阅读旧文:

一场美国精英圈的集体深度反思:美国是律师治国,而中国是工程师治国

500

放弃对抗寻找共生

面对这堵由规模、成本和速度筑起的高墙,是选择用关税的“铁幕”将自己保护起来,还是另寻出路?这群站在资本前沿的聪明大脑,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放弃正面战场的幻想,开辟新的合作航线。

他们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短期内,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或许能保住一些本土车企的饭碗,但长期来看,它只会让本国消费者用更高的价格买到技术迭代更慢的产品,并最终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竞赛中,让自己与主流市场隔绝。

一个更具智慧和前瞻性的新范式,正在他们之间形成共识——

“西方软件,东方硬件” (Western Software, Eastern Hardware)。

500

这个口号是一幅全新的全球产业协作“航海图”。

它意味着,西方世界的资本和创新力量,应该从那些“不投资清单”上的领域战略性撤退,转而聚焦于自己真正擅长、且难以被快速复制的价值高地:

比如,定义和优化硬件的大脑——软件与算法。 

硬件的性能上限或许由制造决定,但其运行效率和智能水平则由软件定义。例如,开发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精准的算法将电池的寿命延长20%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制造的强大硬件基础上,创造出巨大的增值空间。

再比如,在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服务与商业模式上做创新。 

硬件本身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它。西方企业可以围绕中国的硬件产品,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推出“电池即服务”(BaaS)的换电网络,将昂贵的电池成本从整车中剥离;构建复杂的碳信用交易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很多人也在想,在中国专注于将现有技术“规模化”的同时,西方可以在更底层的科学研究上寻求突破。比如,利用AI和量子计算来发现全新的储能材料;研发颠覆性的能源转换技术;在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等中国尚未完全攻克的领域,建立更高的技术壁垒。

500

这次旅程已经开始悄然改变资本的流向:

有VC已经暂停了对两家欧洲电池初创公司的投资,转而设立了一支专注于“中欧技术合作”的新基金。他们的逻辑很清晰:

既然无法在制造上战胜中国,那就成为中国制造“最聪明的使用者”和“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500全球产业协作模式

这8位VC的中国之行,在西方创投圈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因为其内核是一份对未来三十年全球产业协作模式的深刻洞见。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技术或资本的单点优势,已经不足以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

真正的壁垒,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集群的系统性效率。

500

对于西方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趟旅程的最大启示是:

不要在你对手最强大的地方,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去战斗。

对于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一份宝贵的外部观察报告。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但也应该警醒:当硬件的优势被发挥到极致时,我们在软件、在服务、在定义未来的标准和生态上,是否做好了准备?

未来,我们面临的是是一个更加扁平、更加交融、也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新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傲慢和偏见是最大的敌人,而清醒、谦逊和拥抱合作的意愿,才是驶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彭博社+Top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