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福建诏安,新加坡华商精神的奠基者与时代桥梁——吴寿珍

500

成立于1906年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商业团体,迄今有119年历史。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如此评价:“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历史,反映着新加坡历史的发展。”

今天,《一波说》分享新加坡华商精神的奠基者与时代桥梁——吴寿珍的传奇故事,从一个侧面关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新加坡所起的特殊角色及影响力。

500

500

新加坡华商精神的奠基者与时代桥梁——吴寿珍

500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新加坡的禧街,有一栋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建筑,它就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会所。从1873年的大夫第,到1964年兴建的总商会大厦,再到2022年的翻新,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会所,可说是新加坡华商的“家”。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06年,迄今已有119年的历史。一个世纪以来,从英国殖民时期、二战太平洋战争、再到新加坡自治、新马合并建国,乃至今天的新加坡,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均发挥极为重要的影响力。新加坡国父、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如此评价总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历史,反映着新加坡历史的发展。

说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历史,一定要提及一个人,他就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创会主席(首任总理)吴寿珍。

吴寿珍(Goh Siew Tin 1855-1909),又名吴世奇,您也许觉得陌生,吴寿珍何许人也?他来自何方,凭什么领导商界群雄?今天,《一波说》与您不妨从一些史迹,来了解吴寿珍其人其事,追溯他领导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取得的重要成就,也总结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及意义。在《一波说》看来,吴寿珍与陈嘉庚、李光前等一样,是新加坡华商精神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洞察新加坡历史的一座时代桥梁。

500

吴寿珍(Goh Siew Tin 1855-1909)

新加坡的圣约翰岛(St John)是新加坡度假胜地,新加坡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也位于岛上,新加坡当地人称此岛为“棋樟岛”。在英国殖民时期的20世纪初,英国殖民政府在岛上设立检疫站,规定所有南来的中国船只,凡购买廉价船票的乘客,都必须到棋樟岛接受检疫,无论男女老少,皆脱光衣服,接受身体检查及消毒后,才能到新加坡本岛。

许多人为此深感耻辱,为他们出面找海峡英殖民当局交涉并讨回公道的,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的一代商界翘楚、新加坡总商会创会主席吴寿珍。

吴寿珍,原名“吴世奇”,字寿珍,商名“达邦”,1855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的一个侨商家庭。诏安与龙海、芗城,是漳州市三个主要侨乡,当地人很早就有下南洋过番的历史,当地流传一句话“吕宋、胶拉巴、暹罗、竹仔脚”,说的是诏安人南下的落脚地,其中,竹仔脚就是在新加坡。

吴寿珍的父亲吴秀水(字淡如),出生于晚清年间的漳州府诏安县甲洲庵前村,早年渡海南下,到马来半岛当采矿工人,白手起家,后在新加坡源顺街设立商栈“安和号”,经营土产、锡米、木业、船务等生意,后成就新加坡早期的富商,曾向清政府捐官,因他赈捐安徽水旱灾情,曾国藩之弟、两江总督曾国荃曾颁赠匾额“乐善为怀”。

吴寿珍是吴秀水的长子,1855年出生于诏安,后在当地接受私塾教育,成年后,他也渡海南下,到新加坡协助父亲打理生意。此后,他娶妻沈氏,育有五子三女。1892年,其父亲吴秀水去世,据资料记载,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约40余万叻币的遗产。

顺带提及,吴秀水发达后,吴寿珍一家搬到诏安城关北门外中福街一带居住,建有宅第“尊爱堂”。

500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前排左七位吴寿珍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于1906年,原称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首届总理即为吴寿珍。

父亲去世后,接管“安和号”、锡矿等家族产业的吴寿珍,不仅经商有道,也追随父亲乐善好施的脚步,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成为新加坡本地华社领袖之一,除了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总届总理,曾先后出任乐善社、天福宫、平粜局的董事,还身兼英殖民政府华民政务司保良局局员等。

作为依据新加坡的闽南移民,吴寿珍也经历过华人社群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阶段,他除了在继承父亲基业上不断累积财富,也承续父亲与清政府的人脉关系,曾受委任清朝驻新加坡的代理总领事职务,也曾报捐清朝花翎三品衔、广东补用知府、奏保道员等。

500

清政府颁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官印

1903年,清政府首创农工商部,后颁布《商会法》,鼓励海外华社成立商会,吴寿珍以其资历促成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并出任首届总理。今天的总商会,仍珍藏着清光绪皇帝批准农工商部颁给总商会的“关防”(官印)。

另外,总商会1906年4月8日(农历丙辰年三月十五日)成立时的会议记录,还提及清臣张弼士1905年冬奉命考察南洋抵达新加坡时,倡议总商会成立的经过。

53岁的吴寿珍获选为总商会首届总理后,凭借其崇高的社会声望、良好的政商关系、以及其殷实的财力,不仅得到本地绅商信任,也受到清政府及殖民当局的认可。当年,他出面向殖民政府请愿,并透过清政府驻新加坡代总领事的自身身份,与殖民政府交涉,最后成功取消了检疫站要求旅客必须脱光衣服的不合理规定,捍卫了华人的正当权益,也维护了本地华社的影响力。

《一波说》以为,在20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加坡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转型期,吴寿珍作为总商会的创始主席,他不仅为华商搭建了合作平台,更在殖民统治与中华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他深知,华商若想突破殖民经济体系的桎梏,必须摒弃门户之见,以集体力量应对外部挑战。这一理念成为他创立商会的思想根基。

1904年,清政府委任南洋巨商张弼士作为考察大臣,督促海外华商社筹设,1905年冬从大马槟城抵达新加坡后,在出席同济医院举行的宴会上倡议成立商会,他个人捐银3000元。同济医院是新加坡首家华人创设的医院,吴寿珍的父亲吴秀水是创院的主要捐助人之一。

1906年3月16日,总商会投票选举理事52人,最终由闽商代表吴寿珍、潮商代表陈云秋,分别出任总商会的正、副总理(相当于会长)。4月6日,殖民政府收到总商会豁免注册申请后,也视总商会为新加坡华社的代言人。

500

总商会会所之“大夫第”(上)及1950年代的会所(下)

总商会成立时,是租用地址作为会所,后于1912年1月购买禧街的“大夫第”,作为永久会所,此前,首届、第三届正总理及第二届副总理吴寿珍已于1909年辞世。

吴寿珍任内,总商会成功调解多起商业纠纷,特别是调解闽、潮工人械斗,并促成华商与英国殖民当局的合作项目,如参与市政建设投标、推动港口贸易规则改革等,彰显了华商的集体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总商会的领袖,吴寿珍推动商会打破方言与地域藩篱,吸纳闽、粤、潮、客等各帮商人,将分散的华商资源整合为统一的经济网络。

吴寿珍的贡献远不止于商业领域。他深信“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他资助道南学堂(今道南学校)、应新学堂等华校,为华人子弟提供母语教育。身在海外,情系祖国,每逢国内遇到水旱灾情,他带头发起募捐活动,筹集善款汇往祖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虽身处南洋,却心系故土。1907年,他响应清政府号召,投资国内实业,参与了福建铁路建设,展现海外华商“以商报国”的情怀。

500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嘉庚堂”

吴寿珍去世后,其家人用轮船将其遗体运回诏安珂里安葬,清廷追赠太仆寺少卿,当时,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悬挂半旗表达哀悼。顺带提及,吴寿珍过世后,其产业有其长子吴荣润继承经营,但吴荣润英年早逝,导致后继无人,无法逾越“富不过三代”传承魔咒,这也是吴寿珍在去世后不久就被人淡忘的成因之一。

吴寿珍去世迄今逾百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至今影响着新加坡华社。他当年播下的种子——总商会,早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商业领袖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能否以远见与担当,为一个族群、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开辟前行的道路。

吴寿珍的一生,是南洋华商从“漂泊者”转变为“建设者”之缩影。他既深谙中华文化中的“和合之道”,又具备现代商业的契约精神,在殖民时代的夹缝中为华人开辟出一片天地。正如新加坡河畔的驳船码头曾见证无数华商扬帆起航,吴寿珍的传奇亦将永远铭刻在新加坡多元文明的丰碑之上。

尽管吴寿珍去世时没有完成总商会第三届正总理任期,却为总商会百年历史开启了第一章,从筹办到拟定章程,再到设置会所,购置产业;此外,他的诚信为本、回馈社会、效忠祖国,也为总商会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

新加坡社会改革家宋旺相在《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书中,高度评价吴寿珍:“吴寿珍先生是一位很优秀的华人学者,也是一位旧传统下的完人。

500

吴寿珍与李光前、福建铁路二三事

500

李光前

吴寿珍崇尚儒学,他文才出众,以热心教育著称于星洲华社,而且特别重视传承与维护中华文化。

1902年2月,时任清政府驻新加坡代理总领事的吴寿珍,在同济医院先后召开二次会议,商讨创立孔庙学堂,而且领头题捐6000元叻币。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08年9月,新加坡总领事馆发出通知,把这一年的空置诞辰日定为全体华人的公共假日。

说到吴寿珍支持教育,得说一下他与陈嘉庚女婿、杰出的华人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的一段缘分。李光前(1893年—1967年),祖籍福建泉州南安,是新马有名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在20世纪60年代,他是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实业家。李光前一生热心公益,为中国和新马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誉为“星马一代完人”“南国之光、华社先贤”。

1903年,时年10岁的李光前,远渡新加坡与父亲李国专团聚。由于家境贫寒,父亲节衣缩食,将他送到学校读书,1908年,勤奋聪颖、成绩优异的李光前,在时任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的推荐下,获得清政府的资助,返回国内求学,先后就读于南京暨南学堂(注:暨南大学前身)、唐山路矿专门学堂(注:西南交通大学之前身)等。

辛亥革命爆发,李光前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此后得悉父亲病重,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回新加坡侍奉父亲。返回新加坡后,李光前一度在道南学校、崇正学校教书,还身兼华文报《叻报》的电讯稿编译。此后,李光前先是受聘于泉州籍侨领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后应陈嘉庚之邀,加入谦益公司,深得陈嘉庚器重,还迎娶陈嘉庚长女陈爱礼。

值得一提的是,吴寿珍,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正总理,也是道南学堂(后改为道南学校)、养正学堂的创办人之一。1905年,由闽籍富商吴寿珍、陈楚楠发起创办崇正学堂。1906年,由福建会馆发起创办道南学堂。当年,他积极调动资源,支持华人子弟教育。当年,他派遣本地学生到南京求学,第一批学生除了李光前外,还有何葆仁等,开启了作育栋梁、培养本地人才的先河。

500

刘公岛上的海军公所

清朝后期,曾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或称北洋舰队,其向英、德两国接收订造的“致远”、“靖远”,和“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回国途中,曾于1887年经过新加坡,经华社领袖请求,开放给侨民参观,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共有三次访问新加坡。

其中,最后一次访问新加坡是1894年,海军提督丁汝昌旅新期间,拜会的社会名流就包括“安和号” 的吴寿珍、“丰兴号” 的陈金声、“大夫弟” 的佘蔚园等侨领富商。

身在异国,情系故土,吴寿珍在总商会任内,多次发起募捐,救济江苏及广东等地的水灾。除了救济赈灾外,他也积极为国内“招商引资”,支持实业救国,曾先后协助江苏、福建的商办铁路公司、上海华商银行招股,他个人的“安和号”商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招股经销点。1906年,安和号作为铁路股票经销处,先后代理招股商办的江苏铁路有限公司、福建铁路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铁路原拟定修筑干线三条、支线三条,其中包括连接广州至厦门的“广厦线”,最后因筹集资金有限,真正实施的是“漳厦铁路”。1907年7月动工的“漳厦铁路”,只完成其中的28公里,东至厦门的嵩屿,西达漳州,这也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