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度思考 —— 库防公司在防灾、供销、养老与生态循环中的探索
作者:库防公司/县域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张凯一、县域经济的现实困境与时代命题在中国经济的广袤版图中,县域经济无疑是最基础、最庞大、最具韧性的组成部分。全国超过2800个县级行政单位,承载了全国约70%的土地面积、65%以上的人口,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区域协调发展能否落到实处,也直接关系到“三农”振兴、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然而,当下的县域经济正处在一个极具挑战的阶段。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城市化带来的虹吸效应、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产业链外迁与收缩、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风险,都让县域经济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过去几十年,县域经济依靠资源开发、土地出让、传统农业、招商引资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在走到尽头。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几个现实问题:县域财政压力巨大,土地出让难以为继,招商引资的“高耗能、高污染”模式被逐渐淘汰,而新产业培育乏力。产业空心化趋势明显,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县域留守人口结构失衡。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低,流通体系不畅,市场竞争力不足。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地震、泥石流、台风、森林火灾等灾害严重威胁县域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养老产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闲置资产大量存在,旧校舍、废弃厂房、烂尾楼盘、资源闲置,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明显的共性,是多数县域都在面临的普遍困境;也有的则带有强烈的个性,与当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灾害环境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出发,县域经济要想突破困境,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探索一种既能因地制宜,又能系统统筹的路径。库防公司作为一家以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供销体系建设为主,兼具生态循环和养老产业协作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企业,近年来不断深入县域,提出了“安全为基、产业为核、生态为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并通过库防防灾研究院、库防供销事业发展中心,联合榕树下养老研究院、易馆家文旅运维平台等板块,逐渐探索出一条服务县域经济的系统性道路。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化困境(一)共性困境财政增长乏力,发展缺乏持续动力过去,县域财政往往依赖土地出让和政府债务推动,土地财政一度成为县域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严格的债务监管,县域财政出现明显紧缩。许多县级政府不得不面对“支出刚性增加,收入增长停滞”的局面,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受到限制。产业空心化与人口流失:县域普遍存在“人走了、地荒了、厂没了”的局面。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留守在县域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县域的中小企业因缺乏市场、资金与人才支撑,往往难以壮大,产业发展出现“空心化”,缺乏支柱产业。
农业竞争力不足:农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但多数地方农业仍处于“初级原料供应商”的地位。农产品附加值低、标准化不足、品牌化缺失、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丰产不丰收”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链体系脆弱,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灾害风险频发,安全体系薄弱:中国多数县域位于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地带,如西南地震带、南方台风多发区、长江流域洪涝区、北方干旱和沙尘区等。县域的防灾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科学的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一旦灾害发生,往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不足:许多县域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人“多而分散”,养老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限,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养老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如果能够将养老与农业、康养、文旅结合,反而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闲置资产沉淀,资源利用效率低:在县域,闲置的学校、厂房、办公楼、烂尾楼比比皆是。这些沉睡资产既浪费土地和资金,又成为县域发展的负担。如果能够通过产业转型、资产盘活,实现再利用,就能转化为新的经济资源。
(二)个性化困境农业大县的难题:农业大县往往面临“卖得出、卖不上价”的困境。农产品大量依赖外部市场,缺乏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农资保障不足,农业技术落后,土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的长期发展。资源型县域的困境:资源型县依靠矿产、能源等发展,但随着资源枯竭、矿山废弃,生态环境恶化,后续产业支撑不足,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成为巨大挑战。灾害多发县的困境:一些县域位于自然灾害高发带,洪涝、泥石流、地震、台风等接连发生。频繁的灾害不仅威胁生命财产安全,也让地方经济发展反复受挫。山区和内陆县的困境:山区县和内陆县缺乏区位优势,交通不便,难以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乏力。工业发展受限,高新技术产业难以落地,只能依赖农业和文旅,但缺乏专业化的运营能力。沿海县的困境:沿海县虽然产业链较完整,但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同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安全与环保投入大,财政压力同样突出。
二、库防防灾:县域层面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如果说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是“血脉”,那么防灾减灾体系就是“骨架”。没有坚实的骨架,血脉再旺盛也可能因一次严重灾害而受重创。县域往往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有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等自然风险,又有工厂、学校、医院、养老院、商超等人口密集区的安全隐患。库防公司在这一层面,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为县域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一)县域防灾的现实短板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县域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在山洪易发区、地震带、台风登陆区,缺乏足够的监测和预警能力。物资储备不足:县级应急物资仓库往往规模有限,更新滞后,分布不合理,灾害发生时存在“有物资但送不到”的问题。专业力量不足:县里通常缺乏专业防灾减灾团队,遇到灾害时,主要依靠消防、武警等应急力量,救援效率有限。公众防灾意识弱:在县域的村庄、学校、养老机构,居民的防灾常识不足,逃生技能匮乏,一旦遇到灾害,极易造成群体性伤亡。(二)库防防灾的解决方案防灾咨询顾问服务:库防能够为县域量身定制“风险地图+防灾体系规划”。通过AI大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对县域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等灾害进行评估,帮助县里形成精准的防灾减灾方案。物资供应与代存储:库防不仅能提供精准化的物资配置方案,还能提供“防灾物资代存储”服务,把物资分布在最可能需要的点位。灾害来临时,物资可以迅速调拨,缩短响应时间。以旧换新与动态补充:对于一些长期存储的应急物资,库防推出“以旧换新”机制,三年未拆封可更换,既减轻财政压力,也确保物资长期有效。防灾培训与科普:库防在县域可建立“防灾课堂”,进校园、进社区、进养老院,通过演练和互动方式,提高公众防灾技能。(三)县域示范的意义在县域落地防灾体系建设,不仅能有效减少灾害损失,还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比如,一个山区县如果通过库防的防灾物资代存储和风险预测系统,可成功降低山洪暴发的人员伤亡风险;可以形成形成“县级突破—市级放大—省级推广”的链条效应。县域的成功,不仅是对当地政府的政绩加分,更是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保障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三、库防供销:县域“三农”与供销社发展的新引擎如果说防灾减灾救灾是保障县域“安全运行”的底盘,那么农业和供销体系则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三农”工作和供销社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库防供销的发展模式,为县域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一)县域“三农”的现实困境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县域农业普遍以小农户为主,面对大市场时,存在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供销社体系不完善:在不少县域,供销社还处于“空壳化”状态,缺乏有效的服务能力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农资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农资价格高、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导致农民收益难以提升。新业态发展不足:农业与电商、文旅、科技结合不够,导致县域农业难以实现附加值的跃升。(二)库防供销的切入点农业新业态赋能:库防供销能够结合数字化平台,推动县域农产品的品牌化与市场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服务。供销体系再造:通过现代化的供销服务,重塑县域供销社功能,让其不仅是农资供应点,更成为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农业金融的综合平台。内循环体系构建:库防供销能够帮助县域建立起“本地生产—本地流通—本地消费”的小循环,同时对接区域大市场,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耕地改良与农技推广: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库防供销能在耕地改良、农技推广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提升农民的生产效能。(三)县域示范的意义一个县域的供销社如果能够真正激活,将成为当地农民最可靠的“后盾”。库防供销在县域推动“三农”发展,不仅能提升农民收入,也能让供销社成为连接政府、农民和市场的关键枢纽。
四、易馆家运维:推动县域文旅融合与文化自信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产业与农业,还与文化和旅游紧密相关。文化是县域的根基,旅游是县域对外的窗口。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文旅融合热潮,但在县域层面,仍存在“资源有、产业弱、融合浅”的问题。易馆家作为文博与文旅融合的专业服务力量,能够为县域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一)县域文旅的现实困境资源分散、品牌不强:不少县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但缺乏系统的挖掘与整合,导致“有景点无品牌,有文化无传播”。体验单一、缺乏创新:县域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门票经济”,缺少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体验,难以吸引年轻人和家庭游客的持续关注。文化场馆利用率低:许多县域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建起来了,但缺乏专业化运营,常年“冷清”,未能成为市民与游客的精神地标。产业链条短:旅游往往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链条,导致经济拉动效应有限。(二)易馆家运维的切入点展馆运维与数字化升级:易馆家的数字创作团队曾服务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迪斯尼主题乐园、多届世博会,拥有一流的展馆数字化、智慧化运维经验。落地到县域,可以帮助当地场馆实现数字内容创作与智慧运营,让展馆“活起来”。文化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易馆家能够帮助县域将历史文化、非遗项目、地方民俗进行系统梳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县域知名度与影响力。文旅融合产品创新:通过AR/VR、互动装置、沉浸式演艺等新手段,易馆家能为县域设计出“白天看展馆、晚上看演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消费。县域文化传播与IP打造:易馆家拥有数字内容团队,能够将县域文化转化为短视频、纪录片、文创产品,形成“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的双轮驱动。(三)县域示范的意义文旅融合不仅是经济增长点,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一个县如果能把文化与旅游结合好,不仅能吸引游客、带动消费,还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比如,某些县城通过把红色文化、非遗手工艺与旅游结合,形成了“教育+旅游+产业”的新模式,既传承了文化,又发展了经济。易馆家若在其中发挥作用,能够让县域在文旅赛道上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五、榕树下养老产业:盘活闲置资产,助力养老事业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县域发展的重点与难点。相比大城市,县域养老的需求更为刚性,但同时又面临资金不足、服务短缺、模式单一的困境。榕树下养老产业公司的定位,就是通过盘活县域闲置资产,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养老新模式。(一)县域养老的现实困境设施不足、分布不均:县里虽然有敬老院、养老院,但规模有限,条件简陋,难以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县域财政有限,难以大规模新建养老设施,民营资本也因盈利模式不清晰而观望。闲置资产浪费:县域常有闲置的厂房、校舍、办公楼,既消耗维护成本,又未能产生效益。养老服务单一:大多数县域养老还停留在“解决吃住”,缺少医疗、康复、文娱等综合服务,老人生活质量偏低。(二)榕树下养老的切入点闲置资产改造利用:榕树下养老机构主张“以旧换新”的思路,把县域闲置厂房、校舍、办公楼改造为养老院、康养中心,实现低成本投入、高效率转化。复合型养老模式:不仅提供基础养老,还引入医疗、康复、文化、旅游等功能,让养老变成“医养结合、文养融合”。县域特色养老产业:根据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榕树下养老机构可以打造“田园养老、文化养老、旅居养老”等特色模式,满足不同老人群体的需求。公私合作与社会参与:榕树下养老机构可以与县级政府合作,共同推动新型合作模式,让社会资本有信心参与养老建设。(三)县域示范的意义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榕树下养老机构不仅帮助县域解决了“资产沉淀”的难题,还推动了养老服务体系升级。一个闲置校舍改造的养老院,不仅能为上百位老人提供优质养老环境,还能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社会和谐。这对于县域政府来说,是“低成本撬动大民生”的典型案例;对于榕树下养老机构来说,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市场价值的结合。
六、总结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新模式(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口县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约有 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承载着9亿多人口。县域既是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节点。然而,长期以来,县域经济普遍面临以下困境: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县域依赖农业或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农业受灾或单一产业受市场波动冲击,经济便陷入被动。财政紧张,投入有限:县域财政普遍紧张,政府可支配资金有限,很多民生、产业项目难以启动或推进。人口流失,活力下降: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县域“空心化”问题严重。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不足,消费能力弱,县域经济活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韧性不足:不少县域地处灾害多发区,洪涝、泥石流、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造成重大损失,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困境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缺资金、缺产业、缺人才”,个性则体现为每个县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灾害风险和产业基础不同。如何在差异化的条件下找到突破口?这正是库防公司提出的“四位一体县域发展模式”的价值所在。(二)库防“四位一体”县域发展模式库防公司依托自身在 防灾减灾、供销社事业(三农)的深耕,以及协同文旅经济、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县域经济新模式:防灾是底座 —— “库防防灾研究院”帮助县域构建系统的防灾减灾体系,让县域具备抵御风险的韧性。通过调研、监测、算力分析,建立“县域防灾画像”。搭建物资保障、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体系。形成可持续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县域经济保驾护航。
供销是抓手 —— “库防供销事业发展中心”帮助县域重塑农业与流通体系。做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化肥、种子、农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提升附加值。建立县域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市场通道。
文旅是动力 —— “易馆家”帮助县域挖掘文化潜能,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提升展馆和景区运营水平。打造县域文化品牌和文旅IP。推出沉浸式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县域从“有景点”走向“有产业”。
养老是突破 —— “榕树下养老”帮助县域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养老经济。改造闲置厂房、校舍,低成本建设养老设施。引入医养结合、旅居养老等模式,打造特色养老产业。带动县域就业与内需,推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防灾解决安全问题,让县域发展有底气;供销解决产业问题,让县域发展有抓手;文旅解决文化与消费问题,让县域发展有亮点;养老解决民生与资产问题,让县域发展有可持续动力。这不是四个孤立的板块,而是一个互补互促的系统:防灾为产业和民生保驾护航,供销为文旅和养老提供产业支撑,文旅为县域创造外部吸引力,养老为县域形成新的内需循环。(三)县域案例的应用场景以一个“农业+灾害多发”的中部农业县为例:防灾层面:库防团队先对县域进行调研,发现其洪涝灾害频发,防灾体系不足。于是库防提供智能预警与物资储备方案,帮助建立“韧性县域”。供销层面:该县是农业大县,库防供销团队为其设计“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外销通道”的完整链条,保障农业发展。文旅层面:易馆家发现当地有红色文化与山水资源,打造“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的双主题,提升县域知名度。养老层面:榕树下利用闲置的厂房,改建为养老康养中心,同时带动酒店、餐饮、农产品消费。最终,这个县在短短几年内,不仅能实现经济增长,还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形成了“安全有保障、产业有支撑、文化有亮点、民生有温度”的新格局。(四)库防模式的战略价值顺应国家战略:“四位一体”模式契合 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目标、韧性社会建设、养老健康产业发展 等国家政策导向。适应县域需求:模式从县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组合,避免了“千县一面”的问题。推动社会参与:不仅依靠政府财政,还通过社会资本、企业资源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县域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一旦有典型案例成功,便可快速复制推广,推动县域经济整体跃升。(五)未来展望库防公司提出的“四位一体”模式,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而来。未来,库防希望通过以下路径推动模式落地:打造“县域示范项目”:先在若干有代表性的县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样板。建立“县域智库平台”:由库防防灾研究院、供销事业发展中心、易馆家运维(上海九杨)、榕树下养老共同参与,形成县域发展智库。推动“县域合作联盟”:联合多个县域政府,形成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产业联动的合作平台。探索国际经验本土化:借鉴日本、欧洲等地的养老、文旅、防灾经验,结合中国县域实际,形成可复制的本土化方案。
七、从县域出发,走向韧性中国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县域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今天,当地方财政紧张、产业转型艰难、人口老龄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时,更需要找到一条既现实可行,又系统全面的发展道路。
库防公司提出的“四位一体”模式,以防灾为底座,以供销为抓手,以文旅为动力,以养老为突破,正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化解法。它不仅能帮助县域解决当下的困难,更能为县域打开未来发展的新格局。县域发展,必须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的道路。而库防公司愿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伙伴、智库与赋能者,与全国各地的县域一道,共同推动安全、产业、文化、民生的全面进步,走向一个更加韧性、可持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