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之前农民的粮食要统购统销?

【本文来自《同样的土地面积,同样的人,包产到户后,我们的生活水准大幅提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话不说清楚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

为什么之前农民的粮食要统购统销,因为要保证工业化中城市人口的吃饭需求,要让农村和城市都有饭吃,所以对农村征收的粮食多了,自然农民的生活会受到影响。

统购统销之前,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消费的数量也提高了,而城市买入粮食就需要更高的价格。所以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避免这一问题,同时中国的人口也在增加,粮食增产的数量低于人口数量的提高,自然粮食紧张。

在70年的时候,国内的种子技术有了突破,并且在四三计划后可以大量生产化肥了,这是农业增收的重要基础,同时国家和美国关系缓和之后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买粮食了,自然对粮食的需求量下降了,对吃的约束条件降低了,有了生活水平提高的感觉。

80年代的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90年代的粮票的取消是这些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形成了,让人感觉是同时期的承包制的作用,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简单。

想想反例就知道了,如果单干真的有作用,小农经济单干有几千年了,为啥之前没有作用;分田单干的小岗村要是真的能发展好,为什么现在又要集体化了。小农经济不稳定,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并且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这一点在今天表现的尤为明显。

所以,认为单干有用的话可以去想想,为啥很多小农不愿意种地了,为啥东北的万亩大田生产效率那么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