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买的不是东西,是DTC品牌的“身份入场券”——DTC(一)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这届DTC品牌卖的早就不是东西了,而是一张让你“成为特别的人、加入特别社群”的入场券。
欢迎来到“身份俱乐部”的四个平行世界
我们研究了泡泡玛特、完美日记、Usmile、三顿半这四个典型DTC品牌近一个月的社媒热帖,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了四套“身份制造”流水线。
a)第一世界:泡泡玛特的“斗兽场”
在这里,你的身份靠“抢”和“赢”来定义。
关键发现:
1.泡泡玛特为你打造的社群是一个“竞技场”,让你感觉特别的方式,是在一场大型游戏中打败别人成为“赢家”。
2.你的特别与否,由你手中“娃”的市场溢价来量化,社群更像一个“潮流资产交易所”。
3.线下的“哄抢”和“群斗”都成了营销的一部分,每一次混乱都在免费为你“赢家”身份的含金量做鉴定。
b)第二世界:完美日记的“互助小组”
在这个世界里,你的身份,由你“被解决的烦恼”来定义。
关键发现:
1.完美日记的社群是围绕“共同痛点”建立的。归属感来自“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烦恼”,而特别感则来自“我找到了完美方案”。
2.强调“仿生膜”等技术词汇,赋予你一个“美妆技术专家”的身份。
3.它让你感觉特别,是因为品牌“俯身”看见并解决了你(比如“方圆脸”)的具体烦恼,这种“被精准看见”的感觉构成了认同感的起点。
c)第三世界:Usmile的“教会”
在这个世界里,你的身份,是你所“信仰的观念”。
关键发现:
1.Usmile的叙事核心,是把“买牙刷”升维成一次“价值观投票”。它将产品与“女性主义”等社会议题关联,让你感觉购买是在支持一种进步观念,从而获得“时代先行者”的身份认同。
2.通过“情侣语音”这类功能,为冰冷的科技产品注入情感,让它成为维系亲密关系的“情感道具”,赋予你“关系经营者”的身份。
3.最成功的社群共识,来自于产品之外的公益短片故事。它证明了当品牌能放大用户内心的价值观时,就构建了最稳固的社群——一个因“我们相信同样的事情”而聚集的共同体。
d)第四世界:三顿半的“俱乐部”
在这个世界里,你的身份,靠“仪式”和“品味”来维系。
关键发现:
1.三顿半社群的核心是“返航计划”这一仪式,将一次性的消费,变成一场需要用户完成“回收”动作的“集体任务”, “返航者”身份是靠行动“挣”来的,而非买来的。
2.线下空间像“城市会客厅”,弱化交易属性,强化体验和社交,感觉不是去消费,而是去一个“属于我们这类人”的秘密据点,确认自己的圈层品味。
3.用“速溶”这种快产品,承载了关于环保、设计、美学的“慢生活”向往,让你觉得参与了一件有格调、有意义的事。
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这些“入场券”?
为什么DTC品牌这套“卖身份”的玩法,在今天如此有效?因为我们传统的身份坐标正在变得模糊。过去定义你“是谁”的单位、家乡、职业,引力越来越弱。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找到“同类”,证明“我是谁”。而品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群体性身份焦虑”。它们不再满足于做你生活中的一个“物件”,而是想成为你精神世界里的一个“坐标”。
所以你购买的,是“赢”的快感、“掌控”的安全感、“觉醒”的使命感和“归同”的仪式感,这些感觉,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坚固的、可以自我选择的“身份”。
如果规则改变了呢?
各位品牌方,如果你还在苦恼怎么做“用户忠诚度”,不如思考一下:你的产品,能成为一种“社交仪式”的道具吗?
比如一个卖跑鞋的品牌,可以发起一个全国性的“旧鞋回收,为山区孩子铺路”的“返航计划”,让消费者感觉,他跑的每一步,都在参与一件比跑步本身更酷的事。
具体怎么做?
给品牌和零售商的“悄悄话”:
想卖“入场券”,请先建好你的“俱乐部”。别从产品开始,请从“一个未被满足的身份渴望”开始。
a)“身份缺口”:
你的用户,还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硬核的户外探险家”,还是“懂生活的美食创作者”?
b)“入会仪式”:
怎么证明你是圈内人?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是像三顿半一样回收空罐,还是上传你去过的最野地方的GPS打卡记录?
c)“精神icon”:
产品,是身份的“图腾”。比如,针对想成为“居家品酒大师”的用户,可以开发一款“模块化智能酒柜”,除了储藏,还提供一个“风味探索模块”(成本800元,但能提供酒品识别、风味分析和佐餐建议),让用户在家就能获得“专业”的身份体验。
给我们消费者的“真心话”:
做个“清醒的消费者”。下一次心动时,多问自己一句:我究竟是在买它的功能,还是在买它许诺给我的那种“感觉”和“身份”?清醒地知道自己为何花钱,会让你成为一个更自由的人。
结语
下次打开钱包时不妨想一想:这一次,是单纯地买个东西,还是在为哪个“身份”,悄悄地续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