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博主引流有偿信用修复 宣称“法院有人”还可加急
信网9月23日讯 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喜报”,用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截图来证明自己有进行企业修复的能力,还在视频里称“消除司法案件记录只需20个工作日”。在市场监管部门鼓励违法失信当事人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的同时,也有人盯上了这一行当,通过社交平台“引流”,用所谓的“有关系”,进行有偿信用修复。信网(热线0532-80889431)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司法文书的撤销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根据案件情况不同各有条件。而且,根据国家市场监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严禁在信用修复管理中收取任何费用”。
小红书发作品承诺能消除行政处罚和案件 微信上称2000元一案“包撤销”
9月11日,信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名为“长*笔记库”的账号发了一个“喜报”作品,称遇到了最有耐心的法官助理,在收到申请材料之后马上提交撤销流程,还帮忙主动联系“糕院”,解决了困扰客户多年的问题。帖子的配图是一张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截图,输入同一个案号,“长火大数据修复前”显示有相关的执行裁定书,修复后则显示“暂无数据”。在帖子的下方,还有一行灰色的小字,标注“虚构演绎,仅供娱乐”。该帖子点赞收藏评论总量超过200,在评论区里,也有人提到了这一“虚构”标签,但作者回应“带原创声明没流量”。
从同一个账号发布的作品看,大多都是关于信用修复的,在其中一个视频里还有“消除行政处罚只需7个工作日,消除司法案件记录只需20个工作日”。信网留言并且私信后,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在微信沟通时,企业信用修复师详细介绍了信用修复业务,而这一业务也并非免费。
“普通流程得层层审批,从基层法院到中院再到高院,但我们不走那条路。”长火大数据的这位“企业信用修复师”表示,凭借公司老总的“高院关系”,只要案件已结案,无论民事、执行还是刑事案件,均可在十个工作日内“加急撤销”。
在这位修复师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合肥长火大数据有限公司的宣传单页,其业务范围广泛,包括:行政处罚、税务处罚、环保处罚、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删除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裁判文书及限高令等。除中国裁判文书网之外,该人员声称还可处理企查查、天眼查、信用中国等多家第三方平台的信息,“我们先从国家公示网站源头删除,再同步清理第三方平台记录。”
该修复师强调,个人或企业自行操作“非常困难”,并报价2000元一个案子,“加急”则为3000元,多案还可打包优惠,并承诺如删除后发现在其他小众平台仍有记录,可免费补删。
自行撤销并不复杂 无需高价“代办”
不良记录真的如这位修复师所说的难以删除吗?信网咨询了信用中国平台,工作人员表示,个人或者企业信用修复可自行在信用中国网站上操作,不收取任何费用,建议不要相信第三方中介。
“信用修复流程很便捷,并且修复材料在网站上都有模版可以下载,针对不同类型的处罚都有不同类型的模版,在行政处罚文书的右侧,有明显提示可供下载的申请材料模版,并且模版中已经填写了60%内容,企业只需要补充30%—40%,例如经办人姓名、电话、邮箱等信息,并加盖公章即可上传,审核通过即可撤销,全程约十个工作日。”
该工作人员指出,申请行政处罚信用修复要同时满足超出最短公示期、惩戒措施执行完毕两个条件。普通处罚需要满3个月,涉及安全生产等特定领域需满一年。申请人在申请提前终止公示时要作出信用承诺,若违背承诺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在修复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010)8640 9150联系平台客服,客服将提供操作指导并协助准备材料。”
此外,信网咨询了青岛一区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裁判文书的撤销,工作人员表示当事人可直接联系该案承办法官进行后续处理,没有所谓“加急通道”或特殊途径。
律师提醒:并非所有案件都能撤销
2021年7月,国家市场监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鼓励违法失信当事人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在这一管理办法的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严禁在信用修复管理中收取任何费用”。
用国家鼓励的信用修复为噱头“引流”,实际上是引导用户私下进行有偿的信用修复,还用“有关系”当说辞,信网将这些问题通过小红书热线和举报功能反馈给了平台,很快收到了举报结果通知:经核实,你举报的笔记存在违规,平台已进行相应处理。在收到“已处理”的通知后,被举报的内容仍旧能够被正常点击查看。
北京浩天(上海)律师事务所单正国律师对此表示,行政处罚、司法文书的公开是进行社会监督的方式,如果存在这种“有关系”就能撤销文书的情况,属于破坏国家管理社会秩序,涉嫌违法犯罪。“司法文书撤销必须符合严格法定条件。一般的民事案件例如合同纠纷,在履行完毕或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较易申请撤回;但刑事案件,尤其是危险驾驶等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通常难以撤销。”单律师认为,司法公开是基本原则,删除文书必须依法依规进行。单律师强调,所谓靠关系快速删除可能涉嫌伪造公文、贿赂等犯罪行为,公众切勿轻信此类服务。(赵彦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