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营销为何成“自杀式袭击”:始祖鸟48小时“公关生死局”
作者| 吴玖玖
编辑| 糖炒山楂
一场在喜马拉雅山脉燃放的烟花,把始祖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短短48小时舆情急转直下,“尊重自然”的品牌人设被置于公众审视之下。
9月19日,始祖鸟与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合作,在海拔5500米的西藏高原点燃名为《升龙》的烟花秀,试图以宏大视觉强化高端叙事。活动预热时,品牌还以“向上致美”“走进喜马拉雅”为主题,营造艺术与自然对话的意象。但当烟花在雪山与植被之间炸开,公众看到的却是另一幕: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与品牌多年来反复强调的“尊重自然”价值观形成强烈反差。
舆论爆发几乎在一夜之间,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3亿。环保人士、户外玩家和普通网友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这场原本设定为艺术营销的事件,瞬间转变为一场公关危机。始祖鸟和安踏的迟缓反应,更被视作“错过黄金24小时”的典型。
始祖鸟并非没有长期的可持续叙事。相反,从 ReBIRD™ 计划到维修快闪,从“少买但用得更久”到循环材料应用,品牌一直以环保为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公众的反应格外强烈——当价值观与行动出现反差,长期积累的信任感就会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消耗。

始祖鸟的“高原烟花”,最终成为行业的一个注脚。它不仅揭示了高端叙事与可持续责任之间的张力,也暴露了当下户外品牌在 ESG 营销中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如何在追求高端化、艺术化的同时,守住价值观与信任的底线?
高原烟花殃及品牌,始祖鸟的48小时公关生死局
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的烟花,最终却烧到了自己身上。这场原本意在制造声量的艺术营销,反而引发了对品牌价值观的质疑。
2025年9月19日,始祖鸟携手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艺术表演。表演地点位于海拔约5500米的高原山脊,烟花分三幕燃放,伴随彩色烟雾与火药效果,意在展现“东方巨龙”“生生不息”的象征。在活动预热阶段,始祖鸟以“向上致美”“走进喜马拉雅”“与自然对话”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品牌调性宣传。但随着活动落地,争议随即引爆。
舆论的质疑在9月20日集中爆发。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始祖鸟练手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引争议# 话题于当天下午16:00达到讨论高峰,随后相关声音与情绪不断累积。截止9月21日中午12:00,话题阅读量已达1.3亿,互动量25.8万,舆情发酵速度与规模远超品牌方预期。

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烟花燃放是否破坏了环境,二是所谓的生物降解材料能否真正实现降解,三是高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是否受到了干扰。相关视频广泛传播,在户外社群、环保组织以及普通用户间持续被转发和讨论。环保人士和户外用户因此批评始祖鸟“以自然为核心卖点,却在高原燃放烟花”,认为其与长期强调的“尊重荒野”“与自然共生”的品牌价值存在背离;与此同时,也有人对品牌和艺术家提出更深层次质疑:是否在追求营销与艺术效果的过程中,忽略了应有的生态责任。
对于持续升温的舆论反应,始祖鸟及安踏并未第一时间回应,而是选择将与该烟花秀相关的视频、宣传海报和社交媒体内容删除或下架。这种回避和冷处理的姿态,不仅未能平息舆情,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网友的不满。

直到9月21日上午7:54,始祖鸟官方微博才发布致歉信,承认“作品呈现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偏离”,并解释初心在于提升对在地山地文化的关注,但对执行环节“考虑不周”。随后,蔡国强工作室也发布说明,表示虚心接受批评。与此同时,日喀则市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前往现场核查,并对外通报称将“依法依规处理”后续事项。
从危机公关角度来看,始祖鸟的最大失误在于“反应迟滞”。根据公关学中的“黄金24小时”原则,企业在舆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做出真诚、透明的回应,往往能最大限度降低危机风险。但始祖鸟和安踏选择先删除相关内容,试图以冷处理方式让事件降温。这种做法在短期或许能减少曝光,但在社交媒体的沉默螺旋效应下,反而加速了负面情绪的聚合和放大,几乎是教科书式的“错过公关黄金期”。
公众对品牌的期待与品牌自我定位紧密相关。始祖鸟一贯强调“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因此当争议涉及环境破坏时,公众的归因会更直接、更严苛。这意味着品牌的回应不仅需要快,更需要基于事实的透明解释与责任承担。始祖鸟直到舆情发酵两天后才正式发布致歉信,这种延迟导致话语权完全拱手让给了网友、媒体和环保人士。删帖冷处理这一招,不仅没能灭火,反而让火烧得更旺。
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主打“尊重自然”的高端户外品牌,会在危机处理上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少买多用的品牌,为什么要在雪山放烟花?
“尊重自然”“环保与可持续”长期以来被外界视为始祖鸟的核心价值标识。
自创立以来,始祖鸟便将“产品耐用性”确立为设计哲学的核心理念,“少买但用得更久”也成为其可持续叙事的基础逻辑。近年来,品牌通过 ReBIRD™ 循环计划、淘汰有害化学物质、提出科学碳目标承诺等举措,将环保与可持续提升至战略层面。在中国市场,始祖鸟的维修快闪和环保主题活动,甚至一度成为“鸟粉”社群独有的文化符号。
也正因如此,当品牌卷入烟花事件时,公众立即将其与“环保”核心价值观进行对照,这种鲜明落差迅速放大了舆论反应。

邀请奥运与国庆烟花总设计师蔡国强操刀,本意是通过艺术化手法为品牌叙事注入高端感。当烟花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绽放,映衬雪山与植被,始祖鸟试图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以强化其在高端市场的形象。但问题在于,这种高端叙事并未与品牌的核心价值实现良性衔接。作为一个长期强调“尊重自然”的户外品牌,在生态脆弱的高原燃放烟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本身存在直接冲突。
作为高端户外领域的头部品牌,始祖鸟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母公司亚玛芬(Amer Sports)披露,户外功能服饰以始祖鸟为核心,是其2024—2025年中国增长战略的重心。根据Euromonitor数据及券商研报,2019—2024年间,始祖鸟在全球运动鞋服市场的份额提升至约0.4%,其中中国区市占率上升约1.5个百分点,并成为其全球份额最高的市场。

2019年安踏收购其母公司后,始祖鸟加速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管理层明确指出,中国年轻人、女性及奢侈品消费群体,正在成为推动高端户外需求增长的核心力量。
在北京王府中环,始祖鸟开出了全球首家 Arc’Lounge 体验空间,将咖啡、艺术展览与装备体验结合,以进一步凸显其高端调性。同时,品牌与潮牌 BEAMS、PALACE 的跨界联名,也频频引发社交媒体的自发传播。
在这一逻辑下,烟花营销也可以被看作是对高端化、艺术化叙事的延伸。但当叙事场景选择了喜马拉雅山脉,品牌在生态维度上的缺位就被无限放大。对一个以“尊重自然”为立身之本的户外品牌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营销失误,更是一场价值观危机。如何在追求高端化的同时,守住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将决定始祖鸟在中国市场的长期信任能否延续。
增长的另一面:ESG营销如何变成信任危机?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展现出持续扩张的趋势。2024年,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规模达到1027亿元,同比增长16.57%。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13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户外服装品牌的市场格局也在逐步清晰。根据2024年5月的销售分析,中国市场前十位品牌包括 THE NORTH FACE、Columbia、探路者、始祖鸟、可隆、KAILAS、骆驼、Jack Wolfskin 和探拓,合计占有率为59.80%。这意味着近六成市场份额已被头部品牌掌握,行业竞争正朝集中化方向演进。
和始祖鸟一样,ESG 已被纳入上述主流户外品牌的核心叙事,不仅承载着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从行业来看,品牌们的打法虽各有侧重,但整体逻辑呈现出高度共性。

在 ESG 营销中,企业形象往往是第一步。户外品牌普遍通过“价值观表态”来建立可信度,把环境可持续、社会责任和长期治理写入核心叙事,并配合产品目标化表达。北面提出到2030年将供应链碳排放减半并扩大循环体系;Columbia 承诺逐步移除有意添加的 PFCs 并强化再生材料应用;骆驼则将“去氟化”作为产品升级的方向。
但如果价值观塑造停留在口号层面,就容易被质疑缺乏实质。因此,行业的第二步是让 ESG 真正落入消费体验和产品研发。大体有两条路径:一是循环与维修,例如始祖鸟的 ReBIRD™ 计划,将“耐用、维修、再利用”变成可感知的品牌文化;二是材料革新与化学品管理,如 Columbia 的 OutDry™ Extreme ECO 雨衣采用再生面料,骆驼推出无氟冲锋衣。通过将抽象承诺与具体产品体验结合,ESG 才能真正沉淀为可见的品牌资产。
第二层逻辑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并在此过程中积累长期信任。对户外品牌而言,环保不只是口号,而是通过真实场景和参与感转化为社群共鸣。
Columbia 在 2025 年世界地球日推出“玩徒净山计划”,通过品牌门店分享会、探险家与意见领袖对谈,以及多城同步徒步清理行动,把“无痕山林”理念具象化为可参与的体验。参与者既能感受户外乐趣,又能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探路者则通过更早期的“我要新鲜空气”公益活动,将绿色出行议题纳入公众视野,并与西藏登山队合作,以“专业+责任”的国家队背书把品牌与极地环保、安全责任强绑定。通过公益化、社群化的活动,将抽象的环保叙事嵌入用户的真实体验,进而提升品牌信任度。
但始祖鸟的案例提醒我们,情感与信任是一种脆弱资产。品牌可以通过 ESG 的叙事和社群活动不断累积,但一旦出现与价值观相冲突的行为,前期的积累很容易被迅速抵消。一旦企业行为与既有叙事出现背离,高端化、艺术化的包装便会失去支撑,反而加速信任的坍塌。这不仅是始祖鸟的危机,也是所有高端户外品牌在追求增长与叙事创新时必须面对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