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次在青藏高原科考调研的气象工作者,看到雪山绽放烟花的新闻时,我很揪心

来源:前中国追风小组核心成员、气象工程师@卡赞

#始祖鸟联手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引争议# 作为一名多次在青藏高原科考调研的气象工作者,看到海拔近5500米雪山绽放烟花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揪心。那些转瞬即逝的绚烂背后,藏着高原生态难以承受的重量……

被称为 "亚洲水塔"
的喜马拉雅从不是普通舞台。我的同事在珠峰大本营工作时就和我聊过,这里每片冰川都像精密的水调节器——长江、黄河12-25%的径流量来自于此,至少十几亿人的饮水安全系于其上。中科院6月刚发布的研究更证实,喜马拉雅冰川物质负平衡增幅高达33.7%,相当于每年多融化7.5%的冰层。我们在瓦里关的大气本底站,就监测到这些年的污染排放改变了大气原有的成分,那是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伤害,且温室气体的增加,也让冰川消亡加速,所以我们想尽法子让冰川融化得慢一些,让气候变化的影响小一些。

因此,高原的气象条件让这场 "环保烟花"
的说法站不住脚。我们都知道格尔木地区冬季逆温层发生率很高,就像给山谷盖了层玻璃锅盖。喜马拉雅的情况更特殊,夜间山风与谷风交替形成的"潮汐式"环流,会把污染物牢牢锁在河谷里——这和京津冀山谷风导致雾霾累积的机制如出一辙。即便使用可降解材料,烟花燃烧产生的金属氧化物颗粒仍会像黑碳一样降低冰川反照率。有研究显示,这类吸光杂质能使冰川年消融量增加16.3%,相当于给本就退缩的冰川又添了把火,和我们费尽心力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背道而驰。

活动方强调手续合规、材料环保,但气候数据告诉我们:高原的生态账要按百年计算。我见过科考队为带回一袋垃圾徒步十公里,见过青海的同事去可可西里安装气象站不留下任何废料废物,顺手还保护野生动物,也见过牧民为保护草场自觉转场。总之,真正的敬畏自然,不是在近5500米海拔的高原制造转瞬即逝的景观,而是理解这里每缕风、每片雪的珍贵。

500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