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真实底气:藏在这些“隐形冠军”里
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我们大多数时间看见的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手机、汽车、家电,却很少追问:支撑这些终端产品的“工业筋骨”到底是什么?
正好我最近跟着中央网信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动,跑了一趟山东,看了十几家制造业企业,就想聊聊这个问题。
中国制造真正的底气,不在于最后那一道组装,而在于那些藏在产业链中游的“中间品”,也就是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和运输装备、信息服务等等。
中间品不像消费品那样直接出现在大众面前,却是实打实的“工业筋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而许多生产中间品的企业是这个体系里的“隐形冠军”。小到一个涡轮、一块电路板,大到航空设备、制药原料。没有它们,终端产品只能是空中楼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隐形冠军”,如何默默撑起中国制造的江山。
01 材料突破: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
如果说终端产品是制造业的“面子”,那基础材料就是撑场面的“里子”。骨头里没钙,再壮的架子也站不稳。以前咱们不少高端材料都得看国外脸色,但现在,很多山东企业把这些“卡脖子”的材料难题,一个个变成了“看家本领”。
>> 魏桥纺织:把棉布玩出“黑科技”,凉感T恤能“按需调温”
提到纺织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纺纱织布,没技术含量”,无非是赚点代工的辛苦钱。以前还真差不多——高端一点的功能性面料,比如夏天穿的凉感T恤、冬天的发热衣,基本被德国、日本企业垄断。国内企业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的面料又硬又闷,穿起来像裹了层塑料布。
滨州的魏桥纺织偏不信这个邪。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他们没满足于“量大”,反而联合高校搞起了产学研,琢磨出个“微纳米镶嵌纺技术”。说通俗点,就是把比头发丝还细的纳米纤维,跟普通棉纤维混在一起纺纱。他们还专门研发了功能性纺丝液,这样织出来的布既有纯棉的柔软透气,又多了“按需调温”的本事。
在魏桥的研发展厅,可以体验到功能性面料的独特魅力。30多度的高温环境,刚贴到皮肤上就有股凉丝丝的劲,不是冰丝那种“冷得刺骨”,而是像站在树荫下的清爽。还有吸光发热衣,在太阳下晒两分钟,贴在胳膊上能持续暖好一会儿,冬天出门不用裹得像粽子。“一凉一暖”的精准穿着体验,确实舒服。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的“智能工厂”。以前纺织厂得靠工人盯着机器,万锭用工得几十人,现在靠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配棉、物流全自动化,万锭用工只要10人左右,生产效率还提升了38%。这套系统的技术水平,在全球纺织业都是领先的。
现在魏桥的功能性面料,已经跟北京、上海的服装品牌,还有日本、越南的客户合作了。未来3-5年,他们30%-50%的产品都会换成这种“黑科技面料”。你以后买的国产高端服装,说不定用的就是魏桥的布。
>> 山东创新金属科技:废铝变“黄金”,纯度99.8%供手机汽车
面料解决了“穿”的问题,那“用”的金属材料呢?
以前废铝回收是个老大难——回收完的废铝杂质多,只能做脸盆、水桶这种低端产品,想做手机外壳、汽车底盘,纯度根本不够。国内企业要做高端铝材,要么买进口原铝,要么就得忍受“废料降级用”的尴尬。
作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铝生产基地之一,位于滨州的山东创新金属科技(简称“创新金属”)把这事儿给拧过来了。他们搞了个“全流程废铝保级回收技术”,说简单点就是两步:第一步用精准控温的炉子,把废铝里的杂质初步筛掉;第二步用在线除气技术,像给水里除水垢一样,把剩下的细小杂质彻底去掉。最后出来的铝材,纯度能稳定在99.8%,完全够3C产品的严苛要求。
现在创新金属每年给3C领域供10万吨铝合金型材,你手里的手机金属外壳,说不定就是用废铝做的;还把这技术用到了新能源汽车上:再生铝比传统钢材轻40%,刚好符合汽车轻量化的需求。他们还专门调整了合金配方,加了点镁和铜,让材料的抗拉强度超过310MPa。这强度能扛住汽车行驶时的高频振动,现在已经是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的供应商了。
以前废铝是“没人要的废料”,现在经创新金属这么一加工,变成了“能造手机、汽车的黄金”。传统制造业“高消耗、高排放”的标签,就这么被技术给撕了。
>> 富康制药:一颗降糖药的“全球话语权”
材料不只是看得见的面料和金属,还有看不见的医药原料。
原料药就是制药的“米”——没有好米,再厉害的药厂也做不出一顿好饭。以前国内不少原料药都得靠进口,比如常用的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国外企业不仅卖得贵,还经常断供。
位于寿光的山东富康制药是一家专注于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的制药企业,在降糖药领域举足轻重。它从2004年就开始啃盐酸二甲双胍这块硬骨头,2007年终于拿到原料药的上市批准。现在他们这款产品的年产能有2万吨,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全球近1/3。也就是说,全球每三个吃盐酸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就有一个用的是富康的原料药。
但富康没止步于此。
生产盐酸二甲双胍的主要原料是双氰胺,这玩意儿占生产成本的60%以上,以前主要靠宁夏石嘴山的供应商,价格忽高忽低,企业很被动。2021年,富康干脆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建了全球最大的双氰胺生产基地,同年10月就投产了——自己掌控了“米袋子”,成本和供应都稳了。
现在他们还在扩产,年产4万吨二甲双胍的项目已经在装设备了,投产后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都要被他们拿下。不仅如此,2021年他们还拿到了二甲双胍片的生产批文,从“卖原料”变成“卖药片”,直接面向患者。今年4月,他们还推出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制剂——一片药里有两种降糖成分,患者不用一次吃好几片,还能增强疗效,打破了国外药企的垄断。
从原料到药片,富康把二甲双胍的产业链攥得死死的。这不仅让患者吃药更便宜、更方便,也让中国药企在这个领域有了“全球话语权”。
从纺织面料到金属材料,再到医药原料,山东的企业在基础材料领域不断突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正是中国制造站稳脚跟的根基。
02 装备升级:从”进口依赖“到“国产领先”
有了好材料,下一步就是要用精密的装备把它们加工成核心部件。
精度不够的话,再好的材料也做不出合格的产品。以前咱们不少高端设备都得靠进口,但现在,山东的企业不仅把这些设备的技术壁垒破了,还做到了全球领先。
>> 富源增压器:5微米的“空气轴承”,一年省1500万度电
位于潍坊的富源增压器公司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空气悬浮技术国际领先。尤其值得一提是它的空气悬浮轴承,说白了就是不用油润滑的轴承,靠空气支撑转动,精度要求极高。以前这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要么买进口轴承,要么用传统的油润滑轴承,不仅能耗高,还得经常维护,麻烦得很。
富源研发这个技术的时候,遭了不少罪。光材料就试了上百种,精度还得控制在5微米以内。啥概念?一根头发丝大概80微米,这精度就是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每次组装好试机,要么转不起来,要么转着转着就卡住,反复失败了几百次。研发团队咬着牙,白天测数据,晚上改方案,终于把技术瓶颈破了。
现在他们的空气悬浮风机,比传统风机节能30%以上。就拿一个年产200万吨的水泥厂来说,装30台这种风机,一年能省1500多万度电,相当于1800多吨标准煤。这可不是小数目,既省钱又环保。
更厉害的是富源的3D打印技术。以前开发新产品,得先开模具,光模具费就几十万,还得等45天才能出样品。现在用3D打印,7天就能出样品,还省了模具钱,铸造精度也提高了不少。现在他们的产品配套潍柴、玉柴、海螺水泥这些大企业,还出口到俄罗斯、中东,成了国内唯一能提供全系列涡轮增压技术的供应商。
>> 招商工业威海船舶:3D设计把船坞周期砍半,拿全球订单第一
风机是“小设备”,那造大船的技术呢?高端客滚船(既能装人又能装汽车的船)以前是欧洲企业的天下,不仅设计技术垄断,建造周期还长。
作为高端客滚船领域的领军者,位于威海的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以高效的建造技术闻名。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前威海船舶造一艘高端客滚船,坞期要200多天,客户还得排队等。
2021年,威海船舶联合多所科研院校,搞了个“高端客滚船高效建造关键技术”项目,核心就是3D一体化设计。以前船舶设计,上下游数据格式不互通,2D图纸和3D模型接不上,设计师得反复改数据,效率低得很。现在用3D一体化设计,数据全打通了,从设计到生产不用反复调整,生产设计效率大幅提升。现在,威海船舶造一艘高端客滚船,坞期从200多天缩短到不足百天,效率直接翻倍。
不仅快,还做得好。他们造的客滚船,里面超市、酒吧、健身房、儿童乐园一应俱全,跟豪华邮轮似的;还搞了绿色创新,比如气泡减阻技术,在船底形成一层气膜,能省5%-8%的燃油;还在设计电池动力的客滚船,能实现0污染排放,甚至还交付了全球首艘符合水下噪音环保规范的客滚船,给海洋动物留了个安静的家。
效率上去了,订单自然来。在2021年时,他们在手的9艘高端客滚船合同订单就在细分市场排名全球第一,还为Finnlines、Stena等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建造了多艘高端客滚船,目前手持的船舶订单量也相当可观。
以前咱们造大船得学欧洲,现在欧洲企业得学威海船舶。这背后,是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真正突破。
>> 邦德激光:0.01毫米的切割精度,拿全球销量第一
最后说说激光设备。
最近,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德国红点奖揭晓2025年度获奖名单,来自山东济南的激光加工设备龙头企业邦德激光,凭借激光焊接机、板材激光切割机、管材激光切割机3款产品同时斩获红点设计大奖。
以前激光器、激光头这些核心部件被国外封锁,一台激光切割机卖几百万,国内企业根本买不起。邦德激光没被吓住,反而把研发当成“命根子”。他们在焦点控制、数控技术、大功率激光器这些领域反复攻关,现在核心三大部件——激光头、激光器、操作系统全是自主生产,还开辟了“激光扫描切割机”这个新品类。
在邦德激光总部基地,你能看到他们的激光切割机像一把“光做的手术刀”,精准地在材料上作业。手起刀落间,一个直径不足两公分,内部缝隙仅为0.01毫米的切割件便制作完成。小到穿针引线般雕琢毫米级细节,大到汽车构件裁剪时分割厚材,邦德激光切割机都能精准驾驭。
从2019年开始,邦德激光1000W及以上的激光切割机销量就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他们在国内激光切割成套设备市场占比10.3%,排第一。以前咱们买激光设备得看国外脸色,现在邦德激光让中国产品站在了全球激光市场的C位。
给我们现场展示了一波激光切割
无论是精密的空气轴承、高效的数字造船,还是精准的激光切割,山东的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摆脱了对外依赖,甚至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这些高端装备就像一把把“金钥匙”,解锁了中国制造升级的大门。
当这些强大的装备与材料结合,便能催生出更具价值的系统解决方案,这正是中国制造迈向更高层次的下一站。
03 应用创新: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
生产中间品的山东制造企业,除了在没被大众关注到的材料和装备上不断升级,甚至还从“幕后到台前”,为市场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医疗、医药、民生等关键领域。
>> 威高集团:医疗耗材的“国产替代”,从输液器到血液净化
医疗领域的材料和设备,不止原料药和细胞株,还有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的医疗耗材,这就不得不提威高集团。
以前医院里用的一次性无菌输液器、注射器,不少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遇到供应链波动还可能断供。更高端的血液净化设备,核心部件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肾病患者做透析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位于威海的威高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医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线从基础耗材覆盖到高端医疗设备。它没跟着“进口依赖”走,反而一头扎进医疗耗材的研发里。比如在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液器上,他们不仅攻克了材料相容性难题,确保药液不会跟输液器发生化学反应,还优化了针尖设计,减少穿刺时的疼痛感。
在更高端的血液净化领域,威高更是下了苦功。血液透析器的核心是透析膜,以前只能从德国、日本进口,威高联合高校研发出了国产透析膜,不仅过滤精度达到国际标准,还能减少患者透析时的并发症。
威高还不满足于单一产品,而是构建了“从基础耗材到高端设备”的医疗产业链——小到医用口罩、手术缝线,大到人工关节、智能输液泵,20多个品类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威高集团已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耗材制造商之一,真正实现了医疗耗材的“国产替代”,让中国患者用上了性价比更高的医疗产品。
>> 齐鲁制药:7000个细胞里挑“种子”,生物药研发快了一倍
医药领域还有个更难的坎,生物药的“细胞种子”。
生物药跟化学药不一样,从研发到上市后的几十年、几千批次生产,所有产品都得靠最初那个“原始细胞种子”。这颗“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筛选最优细胞株,一直是生物药研发的“卡脖子”环节。
以前筛选细胞株像“大海捞针”,靠人工一点点试,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位于济南的齐鲁制药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现代制药企业,尤其在生物药和创新药研发领域实力雄厚。它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单细胞光导系统”,就像个“细胞选秀场”,能放4个一元硬币大小的芯片,同时培育7000个细胞“种子”,还能在短时间内精准挑出最优秀的那个。
自从有了这个系统,齐鲁制药已经完成了30多个生物药项目的细胞株筛选,不少项目已经进入临床阶段。以前要花半年筛选的细胞株,现在几个月就能搞定,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齐鲁制药在2023年推出的伊鲁阿克片,是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ALK阳性肺癌小分子创新药,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今年预计还要上市25款新产品,未来几年还有多款创新药在路上。2024年他们销售收入378.2亿元,出口10.2亿美元,产品卖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生物药从“跟跑"到“并跑”,齐鲁制药功不可没。
>> 金佰特商用厨具:把厨房设备做成“智能标杆”,连锁餐饮的“幕后帮手”
核心设备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单点突破,更在于能否集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整套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位于滨州的金佰特商用厨具,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商用厨具研发制造的企业。它没有停留在卖单一灶具或冰柜的层面,而是针对连锁餐饮的痛点,提供覆盖烹饪、冷链、净化的后厨智能装备整体方案,成为了餐饮巨头们信赖的“幕后系统帮手”。
比如,金佰特自己生产各种厨房设备,包括中餐燃气灶、智能蒸饭车、洗碗机等等。但光有硬件不够,他们的设备能通过物联网技术互联互通,实时监控用水用电、环境温湿度和设备运行状态,这让后厨管理变得可视、可控。
他们还开发了“厨链”3D设计软件。以前厨房设计主要看平面图,想象不出实际效果。现在用这个软件,客户能像搭积木一样,提前360度全景看到厨房建好后的样子,设备摆放、空间利用一目了然,避免了反复修改和浪费。
通过智能硬件、数字化管理软件和全流程服务的组合拳,金佰特能够帮助餐饮企业降本增效,把厨房真正管起来,让经营更轻松。
显然,中间品企业的进阶之路,已经从提供单一产品走向了输出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无论是在医疗、制药还是民生领域,一些山东企业不再只是“卖零件”,而是成为能够深度理解行业痛点、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方案解决专家”。这种能力的跃迁,不仅提升了自身价值,更推动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升级。
当然了,要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升级,仅靠几家头部企业远远不够,更需要构建一个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04 生态构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
制造业的升级绝非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共赢”。
这意味着,不仅需要头部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更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产业生态,让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一些此前位于中间环节的山东企业,正在通过输出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平台和行业标准,扮演着“生态构建者”的关键角色。
>> 广泰空港:给C919当“保姆”,29种空港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造完大船,飞机的地面设备也不能少。以前咱们的空港设备,比如飞机牵引车、登机梯,基本靠进口,不仅贵,售后还慢。机场设备坏了,得等国外工程师来修,耽误事。
位于威海的威海广泰,是空港地面设备领域的全能型选手,产品覆盖机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电动无拖把飞机牵引车,专门用来拉C919,一经上市就卖了30多台,还多次保障C919的试飞和运行。现在广泰空港能给一架飞机、一座机场配齐所有地面装备。从登机梯到行李传送带,从除冰雪设备到加油车,29种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12种还是世界首创。
以前咱们是空港设备“输入国”,现在反了过来。广泰空港的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很多机场都在用他们的设备。他们的旅客登机梯,累计卖了1500多台,适配目前民航2.2米到5.8米的所有机型,还跟全球知名地面服务公司合作。
广泰空港的智能制造也很牛,建了全球首条空港地面装备柔性生产线,还有机器人焊接、数字化加工中心、智能化喷粉线,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都提高了不少。最近,他们还拓展到应急救援领域,搞出了“瑶光”消防旋翼无人机——最大载重90公斤,能背着重粉罐冲进石化火场,还能牵引消防水带进行泡沫灭火,解决了高危环境下救援人员进不去的难题。
从空港设备到应急救援,广泰空港把“中国智造”的标签贴到了全球机场和救援现场。
>> 天力电源:“智能驾驶舱”系统让生产透明,效率提升35%
位于威海的天力电源是做电源设备的,以前也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困难户”。订单多的时候,生产线忙不过来;订单少的时候,设备又闲置;产品出了问题,还找不到是哪个环节出的错。
后来,他们搞了个“智能制造驾驶舱”系统。这玩意儿不是汽车里的驾驶舱,而是生产管理的"大脑"。系统以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能实时监控生产计划、设备状态、产品质量、能源消耗这些环节。
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看个大屏,就能知道每笔订单的进度、每台设备的效率、每个产品的质量数据。比如哪台设备快出故障了,系统会提前预警;哪个批次的产品有问题,能通过唯一标识码追溯到生产时间、操作人员,甚至原材料来源。
这套系统还解决了“柔性生产”的难题。以前生产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得停线调整设备,耽误好几天;现在系统能快速切换生产计划,年产能达到4000万台套,还能精准控制能耗——通过动态监控能耗数据,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成本。
现在,天力电源自己的研发周期缩短了30%,生产效率提升了35%,产品合格率达到99.95%以上。他们的这套方案,还能复制给其他离散型制造业企业。相当于把自己的转型经验,变成了帮别人转型的“工具”。
>> 蓝想环境:消雾冷却塔帮企业节水减碳,年节水1亿立方米
中小企业转型,除了生产管理,环保也是个大难题。
以前工业区的冷却塔天天冒白雾,不仅浪费水,还会让周边公路起雾,影响交通安全;时间长了,白雾里的水汽还会腐蚀设备,增加企业的维护成本。
位于潍坊的蓝想环境专注于工业冷却和节能节水技术的创新,他们搞了个“消雾节水冷却塔”。原理很简单:通过冷凝技术,把冷却塔蒸发的循环水回收回来再利用;同时降低空气湿度,消除白雾产生的条件。
为了做好这个冷却塔,他们还联合西安交大、山东大学,反复测试调整结构,不仅能消雾节水,还能减少设备腐蚀,甚至能降低周边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间接减少雾霾。
现在蓝想环境的冷却塔,每年能为客户节水1亿立方米,消除白雾10万亿立方米。比如天津石化的项目,年节水550万吨,节约标准煤1400吨,减碳3500吨。这对企业来说,既省了水费,又符合环保要求,还能拿到政策补贴,一举三得。
蓝想环境还起草了《冷却塔节水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成了“全国节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副组长单位,把自己的技术变成了行业标准。现在他们的产品还出口到俄罗斯、中东,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对中小企业来说,不用自己研发环保技术,直接用蓝想的方案就能解决环保难题。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帮中小企业省去了试错成本。
05 中国制造的底气,藏在“隐形冠军”的坚守里
咱们绕了一圈,这些山东企业有的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有的是体系搭建的“服务员”,它们没有光鲜的品牌光环,却在产业链上游默默深耕,把一个个“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变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以前我们说中国制造,总绕不开“组装”“代工”这些标签;现在再看,从基础材料到核心设备,从系统方案到生态构建,中国制造已经扎稳了根。这些“隐形冠军”很少上热搜,不会被大众熟知,但正是它们的坚守,撑起了中国制造的真正底气。
美国公司能设计出iPhone,越南公司能组装iPhone,但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摄像头模组、电池模块、连接器等关键部件,iPhone就会活在设计图纸上。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喊了这么多年“制造业回归”,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越南、印度看似承接了大量制造业转移,却始终无法真正崛起。
答案很简单: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的中间品制造能力。
未来,中国制造要想在全球产业链中更有话语权,靠的不是终端产品的组装,而是更多像山东这些“隐形冠军”一样的企业——在自己的领域里,把技术做深、把产品做精、把体系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