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n的创收笔记:200块的活,他们只收100,中国商人正在被悄悄取代

昨天,我去了一趟广州的服装尾货市场。亲戚在那里开了个童装档口,做了好几年。

闲聊时,她随口说了一句,让我心里一紧:

“同样一车货,中国工人要200元搬,黑人小伙只收100,还干得快。”

亲戚摇头感叹:“现在这种苦力活,渐渐都被黑人接走了。”

500

可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不只是搬货、打工,而是在一步步扎根,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甚至成为竞争者。

01 他们正在接走你不愿意做的工作

在尾货市场,过去随处可见中国工人肩挑手扛。但现在,越来越常见到的是高大健壮的黑人小伙。

“100块搞定,还比别人快。” 这句话,对批发档口老板来说,是再现实不过的选择。

500

年轻的中国人,早就不愿意再做这种又累又苦的体力活。于是,这些工作就这样,被“接手”了。

这是最直观的替代:有些活,不是被抢走,而是没有人要做。

02 小北、三元里:不夜城里的非洲商圈

白天的尾货市场,只是常规的生意场面。但到了小北、三元里,你会发现另一幅景象:

白天:商贸繁忙,推车声不断。

深夜:凌晨一点,人声依旧鼎沸。

交易:美元、人民币现金混着用。

500

走在街头,随便一家餐馆,都能看到外国面孔在热烈讨论生意。

而且他们早已不是单纯的买货客人。

远程视频、短视频展示、集中采购、现金收款……信息壁垒被一步步打破。

一条完整的生意链,正在悄然成型。

03 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起初,他们只是采购。

现在,越来越多非洲商人能说普通话,会拍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接单。

前几天,我在小北街口,遇到一个黑人小伙推着推车,边走边喊:

“老板,便宜点啦,我下次还找你拿货!”

普通话带着口音,却足够熟练,砍价的神态,和本地批发客人一模一样。

500

你根本想不到,他来广州才三年不到。有些人,甚至已经从带老乡来采购赚佣金,发展成了“中间商”。再后来,他们租下办公室,做跨境物流、收款、仓储,把链条一点点拼齐。

一位在小北开店多年的Lily姐就说:

“最不喜欢接待的就是那些中国通的非洲商人,总是又比价又砍价,比中国客户还精明。”

消费者正在变成中间商,中间商又变成小老板。

换句话说:他们从市场的客户,逐渐变成市场的竞争者。

04 扎根:从过客到邻居

很多人以为,他们只是短暂停留。但事实是,他们正在扎根。

从三元里搬到广佛交界:房租便宜,交通便利。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娃,去医院、去菜市场。

有一次,我在菜市场,看见一位非洲妈妈牵着孩子买菜。她用蹩脚的粤语问摊主:“这鸡,几钱一斤?”孩子嚷嚷着要吃西瓜,完全是普通中国小孩的口气。

500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们不再只是“过客”,而是真正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

放眼望去,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的黑人小伙,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和本地人没有太大区别。

慢慢地,一个稳定的非洲社区,正在广州成型。

05 商业格局的悄然变化

这一切背后,折射出广州乃至中国商业格局的变化:

劳动力市场:他们接下了中国年轻人不愿意做的体力活。

尾货批发:他们帮市场消化库存,成了新客户群。

跨境电商:他们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把中国货卖到非洲。

城市格局:他们长期居住,影响着房租、交通、消费结构。

500

他们早已不是过客,而是商业版图中一股新兴力量。

06 悬念:十年后的广州

很多人依旧心存侥幸:

“他们只是赚点钱就走,不会长期留下。”

但现实是,他们正在这里成家立业,建立未来。

当他们彻底从消费者变成生产者,甚至在广州开厂、开公司时,

中国的商人和工人,将面对怎样的新竞争?

500

这不仅仅是广州的故事,

更是中国商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