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内容并不涉及具体科技,对很多技术只有最简略的描述
【本文来自《中国近现当代史上的几大历史架空幻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八云紫
- 你才是在造谣,举个例子:被西方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被清朝列为禁书200年,反而在欧洲日本成为了推动产业革命的经典作品,直到民国时期才从日本回到中国。
恰恰是明朝的手工业、商业越发壮大才催生了以《天工开物》、《算法统宗》为代表的一批科学著作来满足社会需求,哪儿有迹象表明当时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降低?《算法统宗》是典型的应用数学书,出版时曾一时卖到纸贵,这叫数学应用人才断档?
《天工开物》可是有清初杨素卿翻刻本的,哪怕乾隆时间禁掉也是因为用词问题,比如“北虏”、“东北夷”等,而不是因为它是科技著作(或者说《四库全书》对于科技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放在心上)。
此外《天工开物》内容并不涉及具体科技,对很多技术只有最简略的描述(举个例子,B站很多UP想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述进行土法制黄泥水制白糖,基本全军覆没,甚至有人开始说《天工开物》的记录是假的了,但实际情况是,天工开物的记录是真的,直到解放前还有零星使用类似技术的作坊,但相关工艺远比天工开物里那寥寥数笔麻烦得多,耗时也极长,只靠天工开物的记录是根本不可能复现的),不涉及实际工艺和具体步骤,指望靠这本书发展科技那你是想瞎了心了。
而乾隆开始中国技术停滞的问题我已经说了,只有一点最关键,那就是没有需求,而当时英国等国却已经因为需求开启工业革命了,而工业革命以后,基本就是谁能获得“世界工厂”这个头衔,谁的科技水平就会飞速发展,原因无他,世界工厂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足够多的应用型科技人才,而谁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多,谁的技术发展速度就快(而新中国就是目前最新最好的例子,我们的六代机都上天了,还不止一架,老美那边还在画PPT呢)。
而没有应用,几个象牙塔里的学者毫无意义(所谓“洛阳纸贵”实际也就是小圈子内的传颂,数量并不大),要知道乾隆时期的戴震,其《勾股割圆记》是完全可以与同时期欧洲几何学互掰手腕的,而且也从未被禁,但清代数学人才有助力任何科技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