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联名“神话”:瑞幸、周大福和名创优品谁是真“销冠”?(上)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过去几个月,一只猴子通过三次截然不同的联名,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虚拟IP现实“变现”大戏。它时而化作一杯9块9的社交咖啡,时而熔炼成3000块的传世黄金,时而又被印在29块的“歪脸”娃娃上。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同一个IP,为何能“三嫁”不同人家,且衍生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市场结局?我们采集并清洗了数万份消费者有效样本,试图用数据揭开谜底,并最终为所有品牌方,沉淀出一套可复制的IP联名方法论。
三次“投胎”,三种“肉身”
第一场实验:瑞幸——把“精神图腾”快消成“社交货币”
瑞幸的本质,是把一个需要沉浸体验的“精神图腾”,打碎封装进9块9的纸杯里,变成了一张能在朋友圈瞬间流通的“社交货币”。
关键发现:
1. 这是一场“用户对撞”实验。
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联名的本质:让追求“精神沉浸体验”(54%)和“深度文化认同”(55%)的《黑神话》核心粉丝,与追求“消费便利”(42%)和“健康生活”(56%)的瑞幸大众用户,在同一个消费场景里迎面相撞。双方的核心诉求几乎没有交集,这种底层逻辑的巨大差异性,是后续口碑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2. 评价标准的“同床异梦”。
对《黑神话》粉丝而言,他们购买的不是咖啡,而是一个“文化身份的表达权”;对瑞幸用户而言,他们购买的不是IP,而是一杯“提神醒脑的功能饮料”。双方看似在买同一杯咖啡,实则在为完全不同的价值付费,这决定了他们评价联名的标准必然是“同床异梦”的。
3. 联名的目的不是“转化”,而是“引爆”。
传统观点认为联名旨在互相转化粉丝,但这次联名反其道而行之。它并非要说服游戏玩家爱上瑞幸的口味,也不是让上班族去预购游戏。其真实目的是利用双方用户画像的巨大“势能差”,制造一场有预谋的社会化营销事件。这种用户层面的“强扭”,恰恰是引爆话题度的最高效手段,黑红也是红。
关键发现:
1.价值诉求决定满意度落点。
用户的“同床异梦”直接导致了满意度的“冰火两重天”。作为社交货币的“创新与外观”满意度高达95%,因为它完美满足了两类人群的共同需求——“参与感”和“话题性”。而作为产品核心的“口感与味道”满意度仅60%,因为它根本无法同时满足粉丝追求的“仪式感”和大众追求的“好喝”。
2.“社交价值”压倒“使用价值”。
这场联名中,咖啡杯和周边作为“拍照道具”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里面液体的饮用价值。当消费者完成拍照、发朋友圈这一核心社交动作后,联名的主要任务便已完成,后续的口感好坏、配送快慢,对整体评价的影响力被大幅削弱。
3.运营的失败,恰是营销的成功。
“服务与渠道”的整体低满意度(42%),尤其是“配送售后”的崩盘(14%),在传统商业中是灾难。但在这里,它反而成为了引爆二次传播的“社交燃料”。因为人人都在谈论这场“大戏”,抢不到、骂缺货、吐槽客服,这些负面体验本身都成了新的社交互动内容,将运营层面的“Bug”转化为了营销层面的“Feature”,瑞幸·真营销大师。
第二场实验:周大福——把“虚拟信仰”锻造成“传世硬通货”
如果说瑞幸是把神话“稀释”,那周大福就是把神话“提纯”。它用人类最古老的价值共识——黄金,为这个新潮的数字IP背书,把消费行为升级为一次“文化资产”的配置。
关键发现:
1.用户画像的“绝缘”,价值追求的“统一”。
数据显示,双方用户在人口特征上几乎是“绝缘体”(一边是年轻男性玩家,一边是成熟女性买家),但在底层价值追求上却达成了惊人的统一。粉丝对《黑神话》“虚拟世界文化传承”(42%)的看重,与周大福买家对黄金“现实世界投资保值”(42%)的诉求,找到了一个共同的价值锚点——对抗时间,追求永恒。
2.文化价值的货币化。
这次联名的本质,是用黄金这种物理世界的“硬通货”,去锚定和固化《黑神话》这个数字世界的“文化价值”。巧妙地将感性的“信仰充值”,包装成了理性的“资产配置”。这让粉丝觉得自己的热爱“值钱”了,也让传统金饰买家觉得自己的投资“有文化”了。
3.高门槛筛选“信徒”,而非招揽“游客”。
与瑞幸的广撒网不同,周大福的高定价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用户筛选机制。它精准地筛掉了只想“凑热闹”的围观者,留下了两类最核心的人群:拥有极高忠诚度和消费力的IP核心信徒,以及高度认可产品“文化溢价+资产价值”的理性投资者。
关键发现:
1.极高的“价值共识”驱动极高的品质要求。
正因为用户为“信仰”和“资产”双重价值而来,他们对产品的审视也极为苛刻。因此,“外观设计”与“工艺细节”实现100%的满意度是此次联名成功的基石。它必须同时满足粉丝对IP“还原度”的苛求,以及金饰买家对“高级感”和“工艺价值”的审视。
2.价格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对“价格感知”的相对低满意度(63%),恰恰印证了这一定位的成功。高定价不仅是成本和利润的体现,它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是品牌自信和产品稀缺性的证明。它用价格满足了粉丝对“信仰门槛”的需求,也满足了买家对“资产价值”的心理确认。
3.“贵”不是缺点,而是筛选机制的最终确认。
消费者口中的“太贵了”,在这种场景下,是一种变相的赞美。它在抱怨的同时,也强化了产品的稀缺和尊贵感,让消费行为从“购买”升级为“投资”或“收藏”。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消费体验,正是奢侈品和收藏品逻辑的核心。
(上篇结束,明天的下篇将继续补充经典案例,并提供方法论,“品牌联名场景下,品牌商应如何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及联名对象的IP特性、最大化激发联名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