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政治选择出于自身利益,并非由于政治精英完全被USA控制

        国内舆论通常认为欧洲是因为被USA控制了,没有独立自主权才在诸多政治选择上紧跟USA。我的看法是恰恰相反——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即便USA试图操纵欧洲希望欧洲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是事实,欧洲这样选择并非因为政治精英完全被USA控制了无法作出自主选择,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认为现阶段在诸多事物上跟随USA利大于弊。

        首先,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令欧洲倍感压力。中国在工业上的发力是全产业链的,不仅覆盖传统非高科技的制造业,现在在高科技产业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这使得原本和欧洲产业互补,更多地是为欧洲提供降低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普通商品的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是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也通常开始展现确保技术具有强竞争力的情况下,兼具巨大的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这一格局的改变,使得欧洲将中国定义为竞争对手,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否愿意接受欧洲对中欧关系的重新定义,都不会改变现阶段欧洲这样看待中国,骂欧洲人缺乏独立自主,改变不了现状。中国在全产业链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状,也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采取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政策。如果大家不把眼光局限于欧洲或者USA,也去看看东南亚,南亚(包括印度),非洲和南美洲,发现这些国家在引进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也会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甚至有的国家还会选择在中国即将帮助他们完成建设的时机,选择直接侵占中国投资的资产,令中国的投资血本无归,于此同时我们往往缺乏足够有力的反制措施,因此这类事件必然会不断发生。事实上,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尽管都面临USA和欧洲国家设计的全球产业分工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但是中国是全球唯一既能在中低端制造业压制其他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在高端制造业领域限制住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长期发展可能性的国家。大家可以批评USA和欧洲在发展中国家有口惠而实不至,但他们依然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享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其实也跟这层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的矛盾关系密切。在现阶段,中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极具性价比的高科技产品包括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迎合了他们快速发展国家力量的需要,但是一旦他们不再满足本国中低端制造业带来的就业和产业格局,而需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跟西方政治合作的更大动力并希望一起压制中国。

       其二,欧洲自身力量不足,他们需要团结USA的力量来跟中国竞争。对欧洲和USA而言,最好的局面就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被限制住,这样西方国家就可以继续维持对高科技产业的垄断获得更高的利润,维持西方的全球话语权和资源分配权。

       其三,中国长期养成的商品“白菜价”定价认知,超长的工作时间,单位工作时间显著更低的劳动待遇和福利水平使得欧洲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自我保护措施。在中国企业不改变现有管理和竞争模式的情况下,中国确实在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尽管中国的高科技从业者从劳动报酬的绝对值来看可能已经不低于欧洲同行,但是他们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面临相对欧洲同行更大的中年失业风险而缺乏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因此中国极度内卷。这也是导致尽管中国高科技从业者拥有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水,高于欧洲和USA的商品购买力水平,却依然非常缺乏安全感,难以认同有房有车就拥有中产的身份,而认为只有实现了财富自由(实质是成为资本家)才配称为中产。也因此,在现有模式之下,中国将无法通过产业升级实现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广大劳动者依然拥有低收入,相当比例具有更高消费能力的中产收入者依然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中国难以构建足够强大的内需市场,而对外需市场的持续性依赖也给予了西方国家牵制中国的可能性。在这样的道路上,中国愈成功,欧洲国家的自我保护意识将愈强——他们害怕自己不得不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沦为贫富差距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欧洲国家左派往往比右派更反华的重要原因。

       USA跟中国的竞争则有另外一层需要,即全球事物的主导权。欧洲本就不具备这个能力去追求主导权,所以对于欧洲国家而言,中国如果在跟USA的关于全球事物主导权的这场竞争中击败了USA,欧洲只能选择接受现实。但万一跟USA合作会在跟中国的竞争当中获胜呢?对中国而言,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只让少数本国资本家得利,绝大多数老百姓沦为牛马,是否真的符合中国自身长远的利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