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家长给孩子取名倾向于堆砌“古籍词汇”,这是流于表面?还是沉醉传统?
蛮有意思的一则新闻报道,这届小学一年级孩子们的名字,已经告别了80后家长的“子涵紫萱”这种言情书籍电视剧时代特有的词汇,
现在90后家长们给孩子取的名字,更多以生僻字、古词汇为主~~
说到给小孩子取名字,在我广东来讲,不管是客家广府还是潮汕,以前大部分的人都要按“辈分”来取名字,由不得“胡来”。
(网图,族谱里记载的“辈字”)
一般来说,“开世始祖”会把“辈分”编成一首诗词,以此传辈下去。
比如,以下这张图片,“辈分诗”就是四词句子,从头开始依次排辈,
哪怕千年以后子孙相聚一堂,都能分出“长幼”,而这,也是中国祠堂文化最大的优点表现。
(PS:而祠堂文化在华南地区,全国保留较好,这是另话,不做多聊。)
(网图)
(比如,台湾著名媒体人到大陆寻亲认族,
哪怕分隔了400年,只要有“族谱辈分”,这就是铁证纽带,
而这,就是“宗族祠堂”的具象优点,没有之一)
OK,回到正题,现在的90后家长们,基本很少会有“辈分”的概念,原因也是颇多,比如:没有大家族概念、没有祠堂族谱、没有“辈分诗”等等...
但是,90后的家长们,是目前观念最为现代化的一代年轻人,受到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就有不少家长也颇为“怀古”,给小孩子取名往往就会“摘字”古籍,对传统文化语句进行“符号化”,以此来追求“文化个性”、突出孩子的“自我特征”,等等...
但是,问题来了,这种特意去“检索古籍取字”的行为背后,不禁要问,90后家长是否明白其含义?还是只流于表面的断章取义?是叶公好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好“传统”?
尤其是很多生僻字、古意词的摘取,这种取名方式是否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炫技”?
须知,在逻辑上来讲,如果一个人是真正意义上具有传统观念,那么,一定会比较注重“宗族概念”,而“辈分”取名几乎也是无可避免。这种现象,在港澳富豪阶层里,尤其如此,否则,就有“叶公好龙”之嫌了~~
(PS:讲个题外话,在珠三角,越是“富贵家庭”,某些观念越是传统~)
(比如,澳门何家的后代的名字,
就是严格按照“辈分”传统来取名~)
OK,大家闲聊一下:
(1)大家如何看待现在90后家长们给孩子取名字特意去“摘取”生僻字、堆砌“古籍词汇”的这种现象?
(2)大家认为,这种现象是否是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流于表面的“叶公好龙”?
(3)观网的年轻网友,现在还有多少人是严格按照“辈分”来取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