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几个“朋友”,不要紧的

文:蔡垒磊
总有人因为跟过去的朋友疏远了而耿耿于怀,比如明明已经价值观不同了,很久没见,见面也没话说了,疏远了还是会觉得可惜——这些情绪在我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任何东西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是流动的,在不断筛选,不断取舍之中的,朋友也是。所谓朋友,双方的处境和身份往往只能停留在该时该地,只要其中的任何因素发生了变化,朋友关系就不一定成立了。
我们常常有过度的“安全感”需求,比如明明生存环境早已脱离了这帮人,但却在本能的驱使下,希望“把自己当朋友”的人越多越好。这种想法其实跟囤积癖是很类似的,很多人说起囤积癖,会很烦家里的长辈什么锅碗瓢盆/破铜烂铁都不舍得扔掉,但他们其实并没有差别——不舍得放掉早已没有用,没有交集,没有共同语言的过去的朋友,也是一种囤积癖。
当我们说某人“鹤立鸡群”的时候,往往是在夸奖这个人。但其实这种夸奖,只能是夸张其某一时的状态,而不能是常态——如果一个人在群体里一直不出色,说明他一直没有进步;但如果一个人一直鹤立鸡群,同样也是没有进步,因为这就意味着他根本没有凭借这种优势,进入到一个更好的群体里。因为如果他真的进入到了一个更好的群体里,他是没有机会一直保持着鹤立鸡群的——那他能不能同时在新的更好的群体里,也还在旧的群体里保持着鹤立鸡群呢?不能,只要他还在旧群体里频繁交互,他的进步就已经被妨碍了。
人们在一个普遍不如自己的群体里频繁交互,目的并不是讲感情,而是贪恋那种优越感,所谓的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过就是频繁消费情绪的优越感而已。而消费,则必有成本;别人让你消费到了,则必要有所获,如果你在现实利益中没有对应的付出,那么就会变得神憎鬼厌,比你直接脱离原来的群体还让人讨厌,要不了多久,别人就会疯狂地说你坏话。
这就是天道。你说大衣哥的村民们是不是忘恩负义?是,但这就是人性,是他自己选的,没啥好说的——他在原来的地方鹤立鸡群了,还要一直待在那儿,受那个小圈子里的人疯狂捧臭脚,那就得一直一直付出代价。因为人家给到他的情绪价值,不是白给的,一旦他停止付出,就会反噬,之前的恩情是半点没有的。
所以为什么升米恩,斗米就仇了呢?因为升米本来就很少,这说明关系并不够亲密,你帮完,也就算了,大家之后并没有什么交集;而上升到斗米了,说明关系就匪浅了,既然匪浅,那大家就不遵循等价交换的逻辑了,而是切换成了情感逻辑,那帮忙就成了应该的了——那你但凡有一次拒绝,或者哪怕你还一样帮,但你拥有那么多,只给这么点,也成了小气了。
所以明白了吗?你不仅要在自己的资源多了以后,及时升级圈子和朋友,还要避免在低层级的社交里,允许别人再跟你切换到感情模式——这不单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管理他人预期,避免自己为了在他人面前秀优越感,而导致他人滑坡成“坏人”。
其实丢几个朋友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这都会影响到你的社会安全感,只能说明你也太没有社会价值了。而那些过去的已然没有共同话题了的朋友,则更应该有意识地不再维护,例如尽量不要参与“过去主题”的那些聚会,尽量少去“过去”的那些地方,尽量少碰面,少打招呼,把时间都用在增加自己的个体价值上,然后你就会拥有更多和你当下更匹配的新朋友——这才是属于现代人的生存模式。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