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的做法是对的,但找错了对象
【本文来自《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6部门曾发文明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关于罗-西贝之争,先说结论,永浩的做法是对的,但找错了对象。
从广义上讲,“预制菜”(Prepared Foods) 就是一种“提前制作好的、只需简单加工或可直接食用的菜肴”,它既可以是菜,也可以是食,包括主食。因为它们最后都要下肚。都有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如果我们不严格地按照现代工业化的标准(比如冷链、保质期、标准化生产)来定义,而是从“提前预制”这个核心概念出发,那么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食物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我们老祖宗代代相传的豆腐乳、炸肉圆子、灌腊肠、雪里蕻咸菜、豆酱、水辣椒等等,都是中华饮食文化中“预制”智慧的体现。它们传了几千年,一直到某些喝了洋墨水的”不肖之子”镀金回来,惊呼——你们居然一直在吃”预制菜”,简直就是谋财害命!中华菜肴,罪莫大焉!西贝必须倒!老乡鸡必须死!
既然如此罪孽深重,那我们必须看看“广义预制菜”到底有哪些?万将它们拉出来示示众:
一、 传统腌渍、发酵类(我们都吃过,很美味!)
这类食物通过盐渍、发酵等方法延长保质期并形成独特风味,是最古老的“预制”形式。
①腊肉/腊肠:提前腌制、风干或熏制,食用前需要蒸或炒。
②泡菜/酸菜:通过乳酸菌发酵制成,作为开胃小菜或炖菜的配料。
③咸鸭蛋/皮蛋:通过盐、碱等材料加工预制,直接食用或做配菜。
④干货:如香菇、木耳、虾米、紫菜、干贝等,提前晒干保存,食用前需泡发。
⑤酱料:如黄豆酱、豆瓣酱、XO酱等,本身就是预制的调味品,是菜肴的“半成品”。
二、 面点、主食(官方说它们不算预制菜!)
①馒头/包子/花卷:提前和面、发酵、蒸制好,吃的时候复热即可。
②面条/馄饨/饺子皮:提前轧好或擀好,吃的时候煮或煎。挂面就是最典型的“预制面食”。
③汤圆/粽子/月饼:在特定节日提前大量制作,吃时简单加热。
④速冻水饺/汤圆:这就是传统预制菜现代化、工业化的标准产物了。
三、 熟食、卤味类
①酒楼/熟食店的卤味:如卤牛肉、烧鸡、叉烧等,买回来切一下就能吃,是典型的“即食预制菜”。
②炸物:比如炸肉丸、炸酥肉、炸鱼,提前炸好,吃的时候回锅复炸或煮汤。
四、 现代工业化扩展食品(老祖宗们终于松了口气,没我什么事了!它们更接近当下讨论的“预制菜”)
这类更符合资本和市场口中的“预制菜”概念,通常需要冷链运输,保质期较短。
①料理包:各种盖浇饭、卤肉饭的酱料包,加热后浇在米饭上即可。
②半成品净菜:切好、搭配好、甚至调好味的蔬菜和肉,直接下锅炒。
③预炸薯条/鸡块:快餐店标配,解冻后油炸。
④即食沙拉/凉菜:开封即食。
⑤方便面的调料包:这可以说是最极致的“预制”调味组件。
它们更像预制菜。燃鹅,永浩们是不会对它们表示愤怒的。因为他们确实不敢!
那么,我们就要认真总结、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总是揪住老祖宗的辫子不放,喜欢砸祖宗留下的盘子,扔掉祖传的筷子呢?
“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一个古老概念在工业化时代的新形态。它们的共同点是:将烹饪的部分环节从家庭厨房转移出去,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但老祖宗的”预制”和现代工业”预加工”是有本质区别的:
①传统预制:更依赖自然条件(晾晒、发酵),过程透明(自家腌制),添加剂少,风味地域化、个性化强。
②现代预制:依赖工业技术和冷链,标准化程度高,添加剂(防腐剂、稳定剂等)使用更普遍,口味统一。
所以,当我们讨论“是否抵制预制菜”时,我们抵制的可能并不是“预制”这个形式本身(毕竟我们吃了上千年),而是抵制现代工业化预制菜中可能存在的某些东西:过度添加剂、营养流失、口感单一化、信息不透明(餐厅使用却不告知)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等问题。
那么,我们反对的就不应该是什么“预制”,而是“劣质和欺骗”。如此说来,你觉得涂满反式脂肪酸的”蛋糕”、满瓶添加剂的”奶茶”、各种化合物的”沙拉”、炸得焦黄的”薯条”、滋啦滋啦串成条的烧烤,是不是更应该被抵制、下架呢?但你舍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