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的焦虑:破圈不成、电商梦难圆?
文/科技说说
近日,小红书被约谈一事登上热搜,起因是其热搜榜单“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事后小红书回应,已推动专项治理整改热搜。
看起来,小红书似乎只是单纯遭遇了舆论层面的麻烦事儿。毕竟这像极了一场互联网世界司空见惯的“小风波”——平台在扩张中触碰边界,监管出手规范,平台表态整改,一切似乎又将重归寂静。但事实上,这件事在轻轻刺破小红书光鲜外表下的焦虑内核。
它揭示的,远非一次简单的运营疏漏,而是小红书在狂奔多年后,所面临的一堆深层麻烦事儿。表面看,小红书是成功的。它精准卡位“种草”经济,构建了一个内容与消费紧密交织的线上平台,月活用户数以亿计,是无数品牌营销的必争之地,更是定义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风向标。
但深入肌理进行审视,真正的风暴,在于增长天花板的迫近与盈利模式的迷茫。一方面,小红书始终难以真正实现破圈。另一方面,小红书的商业化一直踌躇不前——重要的新支撑点电商业务不见起色。对小红书而言,未来道阻且长。
破圈之困:打造特色标签的定位迷失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标签进化史”。
B站的二次元破圈、爱优腾的影视剧破圈、京东自营的高品质破圈、新浪微博的舆论破圈等在表明,每个互联网平台都有自身的特色标签和破圈形态。具体来看,B站靠《后浪》打破二次元壁垒,用跨年晚会完成“Z世代文化阵地”的破圈;爱优腾以头部剧集为矛,构建起长视频内容生态;京东用自营物流的标签在电商红海站稳脚跟……
这些平台的破圈路径虽不同,却都遵循着“强化核心标签—辐射边缘用户—固化生态优势”的逻辑。反观小红书,它的破圈之路,却显得格外纠结与艰难,且始终未能锻造出别具一格的“独门标签”。
小红书在发展初期,是以女性用户为核心的“种草”社区,尝试打造“精致”“女性”及“生活方式”等标签。这样的定位在其早期发展中无往不利,构筑了深厚的护城河。但实事求是地讲,小红书彼时未能像豆瓣“文艺青年”、知乎“理性讨论”那样形成不可替代的社区调性。
尤其是当用户规模触及瓶颈,过于单一的用户画像就成了增长的桎梏。在数年前,小红书启动了“向男”计划,试图吸引更多男性用户,稀释社区浓度,拓展边界,但效果甚微。健身、数码、汽车等男性感兴趣的内容虽有增长,却始终未能形成与美妆、穿搭等量齐观的气候。
这是因为,小红书社区的底层调性、话语体系乃至审美倾向,都烙印着女性视角。这使得男性用户闯入时,难免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排异反应”。而且硬核内容虽然有,却淹没在穿搭、美食等传统优势品类中。
通过打造标签来破圈,知易行难。破圈未成,小红书似乎陷入了定位的迷茫。于是,我们看到小红书在7月份官宣品牌升级,启用新的品牌口号“你的生活兴趣社区”。新品牌口号将内容范畴从强烈的消费导向,拓展至更广阔的兴趣领域,试图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活版百度百科”。
策略随之而出:一是发力二次元等垂直兴趣领域,吸引年轻群体;二是紧抓明星流量这把利器。后者,更是被当作破圈的“速效药”。如新生代偶像赵露思,一度成为小红书热榜的“钉子户”,其个人动态、穿搭、乃至琐碎日常,都能轻松引爆话题。
小红书通过运营此类内容,也尝到了甜头——短期内收获可观的流量和声量,甚至通过赵露思的直播带货,向市场证明了自己制造S级营销事件的能力,也在尝试去破圈。
但过于依赖明星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副作用迅速显现:热榜被“明星机场造型”“私服品牌”等内容垄断,普通用户的优质笔记被挤压,社区氛围从“生活指南”异化为“追星广场”。此次因炒作明星词条被约谈,正是这一策略副作用的集中爆发。
破圈之路,戛然而止。这深刻揭示了一个悖论:小红书既想打造特色标签来实现破圈,又不得不依赖原有基因中最具流量效应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左右互搏,让其破圈战略充满了内在矛盾与不确定性。小红书的破圈尝试,更像是在流量泡沫中追逐热点,缺乏底层能力的支撑。
电商迷途:踌躇不前的商业化之路
如果说不破圈是“远虑”,那么商业化的踌躇不前则是迫在眉睫的“近忧”。
坐拥海量高消费意愿的用户,如何将流量高效地转化为真金白银,是小红书自诞生之日起就萦绕不去的“灵魂拷问”。
回溯小红书的电商征程,俨然一部不断自我否定、摸索前行的战略变迁史。
如,早在2014年初创期,小红书就推出了以跨境电商为主,采取B2C自营模式的初代电商平台“福利社”,标志着其从社区平台向电商转型。随后在2016年,小红书面临跨境电商政策调整,开始开放第三方商家入驻,形成自营与第三方并行的模式。而在2017年,小红书开始向UGC社区转型,内容聚焦于生活方式分享,吸引大量KOL和KOC入驻。
之后在2019年,小红书推出“小红书商城”,开放第三方品牌入驻,定位为平台化电商,类似天猫模式。2020年,小红书上线创作者中心,推动内容创作者与平台的深度合作。2021年,小红书开始“号店一体”改革,电商入口更名为“购物”,用户可通过个人主页或底部导航栏进入……
变革不断,看似小红书在电商领域“很忙”。但必须要看到的是,这些变革并未让小红书在电商江湖中杀出一席之地,成长为电商领域的一极。阿里、京东、拼多多的格局依然稳固,后来者抖音、快手凭借强大的流量和算法优势,以直播电商的形式实现了后发先至。小红书的电商业务,始终不温不火,存在感微弱。
就在今年8月12日,小红书进行了一次关键的组织架构调整,组建“大商业板块”,意图整合营销服务与电商交易,推动商业化和交易的深度协同。换而言之,小红书要为“赚钱”做好充分准备。
这被普遍解读为小红书在IPO前夜的一次关键筹备,旨在打通任督二脉,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更动听的“流量-变现”故事。其中,电商业务是重中之重。要知道,除了本质仍是流量批发、表现尚可的广告业务外,电商一直是小红书梦寐以求却屡战屡败的“圣杯”。
如今,小红书又针对电商业务有了新动作——试图用“市集”入口和“百万免佣计划”破局。前者将电商入口升级为底部导航栏一级菜单,页面融合商品笔记、直播带货等内容形态,试图强化“边逛边买”的心智;后者则承诺商家前100万元交易额免佣金,仅收取0.6%的支付渠道成本,意在吸引中小商家入驻。
但这些措施更像是流量层面的修修补补,能否真的起到预期中的效果,不得而知。因为其症结在于,小红书试图走通的“内容即商品,种草即交易”的理想闭环,在实践中遭遇了残酷的现实狙击。
具体来看,小红书在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经验积累存在短板,直接导致了用户体验的断崖式下跌。此外,小红书的优势在于发现非标品、小众品牌和新奇特商品,但在标准品、大宗商品和知名品牌方面,其丰富度和价格竞争力完全无法与综合电商平台抗衡。
更深远的矛盾,在于社区与电商的天然冲突。小红书的核心价值是“真实体验分享”,而电商的本质是“高效交易转化”,两者在内容调性、算法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当小红书过度强调交易指标,优质笔记会被商业化内容稀释。当其侧重社区氛围,又难以提高电商转化率。小红书踌躇不前的商业化之路,正是电商业务始终难以壮大的真实写照和集中体现。
写在最后:
小红书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关于繁荣与焦虑的样本。
小红书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需求,定义了一种模式,但却被困在自己的成功里。它的麻烦事儿,是成长中的烦恼,更是模式本身的终极考验。
破圈与商业化,如同拉动小红书前行的两只车轮,如今却陷入了不同的泥潭。依赖明星流量的破圈策略遭遇监管重锤,而探索多年的电商商业化则深陷基础设施和用户体验的洼地。
前路漫漫,小红书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一次品牌口号的更换或组织架构的调整,而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对自身核心价值与变现路径的彻底重构。它必须回答:在内容与商业、社区与交易、女性与全民、精致真实与泛娱乐化之间,那个至关重要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找到这个答案,或许比任何一次热搜整改或免佣计划,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