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永浩与西贝拉扯事件说起(2)
二、什么是美食
需满足“新鲜安全、品质合格、顺应时令、适配烹饪”的基础要求——最终目的是让食材的“本味”与烹饪的“技巧构思”结合,传递出“愉悦的体验”。
美食的基础是:通过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甚至听觉(如酥脆食物的 “咔嚓” 声)感受愉悦,是大多数人对“美食”的第一判断。
味觉:并非只有 “甜咸鲜辣酸” 的单一刺激,而是味道的平衡与层次——比如一道好的红烧肉,需要咸鲜打底、微甜提鲜,还带着酱油的酱香和肉本身的油脂香,味觉丰富且不冲突。
口感:同样重要的“隐形味觉”,比如刚出炉的面包外皮酥脆、内里柔软,火锅里的毛肚“脆嫩弹牙”,年糕的“软糯黏牙”……不同口感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满足感。
香气:气味会先于味觉影响食欲,比如刚出锅的臭豆腐的“臭中带香”,烤红薯的焦甜香,甚至妈妈煮的白粥里飘出的米香,都能瞬间勾起对“好吃”的期待。
视觉:“颜值”会提升食物的愉悦感,比如刺身拼盘的色彩搭配、甜品的精致摆盘,火锅的 热气腾腾”,都能让食物更具吸引力。
(一)我认为的美食,重点在食材
人类千万年的发展进化,身体已经形成对自然食物的适应性,任何违背自然的食物,都是一次对这种适应性的挑战!
记得,大概上世纪90年代,一位台湾远亲第一次回大陆,请我们吃饭,他点了生菜叶子生吃,让我感到惊奇;
后来初次出国旅行,看到老外生吃蔬菜、鱼片等,又惊奇了一次。
第一次去温州,看到当地人生吃牡蛎、鲜虾,感到了新鲜。
到湘西土家族家,他们拿出烟熏土猪肉,请我生吃,又一次感到了新鲜。
……
之后经过尝试,我也学会、接受并爱上了生吃三文鱼、牡蛎、虾肉、火腿、蔬菜沙拉等,只要它品质良好,足够的新鲜!
一、新鲜度:美食的“底线要求”
新鲜是食材的“灵魂”,直接决定了食物的基础风味、口感乃至安全性,是所有美食的前提——哪怕是腌制、发酵类食材(如腊肉、泡菜),其初始原料也需新鲜,否则会直接破坏餐桌上的风味。
不同食材的新鲜度判断:
蔬果类:核心看“活性”——叶片挺拔不萎蔫(如菠菜、生菜)、果皮完整无皱缩(如苹果、番茄)、果蒂新鲜(如草莓、葡萄),切开后果肉无褐变、无异味;根茎类(如土豆、胡萝卜)需表皮光滑、无发芽、无腐烂,手感坚实不松软。
畜禽肉类:新鲜猪肉呈淡红色、脂肪洁白,按压后能快速回弹(无凹陷),无腥臭味;新鲜鸡肉表皮呈淡黄色、有光泽,肉质紧实,切面无血水渗出;冷冻肉类需无反复解冻痕迹(避免肉质发柴、细菌滋生)。
水产海鲜类:活鲜(如鱼、虾、蟹)需活力强(鱼鳃鲜红、虾弹跳有力、蟹螯紧实不掉落);冰鲜海鲜(如三文鱼、鳕鱼)需肉质紧实、切面有光泽,无腥臭味或“氨味”(氨味是蛋白质变质的信号)。
干货 / 杂粮类:虽为加工食材,但“新鲜”体现在“无霉变、无虫蛀、无陈味”——如干香菇需香气浓郁、无发黑霉变,大米需颗粒饱满、无哈喇味。
……
为什么新鲜度至关重要?
新鲜食材能保留最原始的“本味”(如刚摘下的番茄有清甜感,新鲜鱼清蒸后有鲜甜味),而不新鲜食材会因蛋白质分解、水分流失,产生腥臭味、口感发柴,甚至滋生细菌(如变质肉类的沙门氏菌、海鲜的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健康。
二、品质与品种:决定美食的“上限风味”
相同品类的食材,因 “品种”和“品质等级”的差异,风味和口感可能天差地别——好的品种是“先天优势”,优质的品质是“后天保障”,二者结合才能让美食达到最佳状态。
1. 品种:选对“基因”是关键
食材的品种直接决定了其核心风味物质的含量(如糖分、氨基酸、香气物质),是“美味”的先天基础。
谷物类:如“五常稻花香”米颗粒饱满、米香浓郁,比普通杂交米更香甜;做馒头选“高筋小麦粉”筋度高、口感松软有嚼劲,而低筋粉易塌陷、口感发黏。
蔬果类:草莓选“章姬”(果肉软嫩、甜度高)适合直接吃,选“红颜”果肉紧实、酸甜平衡)适合做蛋糕;西瓜选“8424”皮薄、瓤脆、甜度高),比普通西瓜更解渴清甜。
畜禽水产类:牛肉选“和牛”(大理石花纹丰富、脂肪分布均匀,煎后嫩而多汁),比普通黄牛更适合高端料理;鲫鱼选“土鲫鱼”(刺细但鲜味浓),比养殖的“工程鲫”更适合熬汤。
2. 品质:细节决定“口感层次”
即使是优质品种,若生长环境差、成熟度不足,品质也会打折,具体看 3 个指标:
成熟度:蔬果需“自然成熟”(如香蕉带少量斑点时甜度最高,番茄红透后有果香),过早采摘会导致口感生硬、风味不足。
生长环境:“好食材出自好产地”——如宁夏枸杞(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糖分和花青素含量高)、云南松茸(高海拔、湿润气候,香气浓郁)、山东大葱(沙质土壤,葱白粗、辛辣味淡),环境决定了食材的营养和风味积累。
无瑕疵:蔬果无虫眼、无畸形(避免农药残留或生长不良),肉类无筋膜过多(如牛腩需去净多余筋膜,否则炖后嚼不烂),水产无伤痕(如鱼身有伤口易感染细菌,影响鲜味)。
三、地域与时令:契合“自然规律”的风味,“不时不食”
美食的地域属性和季节属性,本质是“食材顺应自然”的结果——地域决定了食材的 “独特性”,时令决定了食材的“最佳状态”,这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中“不时不食”的核心逻辑。
1. 地域:食材的“文化标签”
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水质差异,会孕育出“独一份”的食材,这些食材是地域美食的灵魂,无法被替代:
北方干燥,适合种植小麦、杂粮,因此有了馒头、面条、饺子等主食;南方湿润,适合种植水稻、水产丰富,因此有了米饭、米粉、清蒸鱼等特色。
特定地域的“地理标志产品”:如西湖龙井(杭州西湖周边,茶多酚和氨基酸比例适中,茶香清新)、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水质清、底质硬,蟹肉紧实、蟹黄饱满)……离开这些地域,食材的风味会大打折扣。
2. 时令:“当季食材最鲜美”
时令食材是大自然的“馈赠”,此时食材的生长周期完整,营养和风味达到峰值:
春季:春笋(鲜嫩无渣,适合油焖或煮汤)、香椿(独特香气,适合炒蛋)、刀鱼(春季洄游,肉质细腻,是江南 “春馔第一鲜”)。
夏季:西瓜(解暑补水,甜度最高)、小龙虾(夏季成熟,肉质 Q 弹,适合麻辣或十三香)、丝瓜(清热利湿,煮汤清甜)。
秋季:大闸蟹(秋季蟹黄蟹膏饱满)、板栗(秋季成熟,粉糯香甜,适合炖鸡)、柿子(秋季霜降后,甜度提升、涩味消失)。
冬季:萝卜(冬季糖分积累,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适合炖排骨)、羊肉(冬季温补,肉质鲜嫩,适合涮火锅或红烧)、柑橘(冬季成熟,水分足、酸甜可口)。
反季节食材(如冬季的大棚番茄、夏季的冷冻草莓),虽能满足“想吃”的需求,但往往因光照不足、生长周期短,口感偏淡、风味不足,难以支撑起“美食”的体验。
四、安全性:美食的 “基础保障”
1、没有安全,再美味的食材也无法构成“美食”——食材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健康,是所有要求的底线,主要包括:
无有害污染物:
蔬果需符合“农药残留标准”合格(避免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超标,食用前需清洗干净);
畜禽肉类需经过“检疫合格”(无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病,无瘦肉精、抗生素超标);
水产需无“重金属超标”(如贝类易积累镉、铅,需选择正规渠道)。
无变质与腐败:
避免食用“变质食材”:如发霉的花生(可能含黄曲霉素,致癌)、发黏的肉类(细菌滋生)、有异味的海鲜(蛋白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
加工食材(如预制菜、罐头)需在保质期内,且无胀袋、漏气等问题。
合规处理:
生熟食材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肉类、海鲜需彻底煮熟(杀死寄生虫和细菌,如猪肉需煮到 70℃以上,避免弓形虫;海鲜需煮到完全变色,避免副溶血性弧菌);
特殊食材需合规处理(如野生蘑菇需确认无毒,河豚需专业处理去毒)。
2、工业化生产的食材,很多无良生产者为了利于售卖、防病害等原因,违规添加各种药剂,如:
果蔬类:“催熟、增艳、保鲜、膨大”等。如:快速催熟用电石;保持 “鲜红” 外观用二氧化硫;让食材 “白净”用工业硫磺,卖相更好、加快生长用膨大剂、赤霉素……
畜禽 / 肉类:追求 “鲜嫩、鲜红、增重”等。如:让肉色鲜红(掩盖不新鲜)用亚硝酸盐;增加瘦肉比例(提高售价)用瘦肉精;伪装土鸡蛋、加快生长速度用苏丹红(给蛋黄染色)、激素类药物(如己烯雌酚)……
水产类:追求“保鲜、增亮、增重”等。如:防止腐坏(掩盖变质),让肉质紧绷、外观鲜亮,用甲醛(福尔马林);缩短生长周期(快速上市)、增加体重,用避孕药;让鱼体 “雪白”,用工业漂白粉……
其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五、适配性:食材与 “烹饪方式” 的匹配
好的食材还需“用对方法”——食材的特性(如质地、风味、含水量)需与烹饪方式、调味逻辑契合,才能最大化发挥优势,避免“浪费好食材”。
1、根据质地选烹饪:
质地鲜嫩的食材(如鲈鱼、虾仁、嫩豆腐)适合“清蒸、白灼”(保留本味,避免口感变老);
质地较硬、纤维粗的食材(如牛腩、排骨、萝卜)适合“炖煮、红烧”(通过长时间加热让肉质软烂、风味融入);
质地酥脆或易熟的食材(如蔬菜、鸡胸肉、小鱼干)适合“快炒、油炸”(保持口感脆嫩,避免出水或发柴)。
2、根据风味选调味:
本身鲜味浓的食材(如螃蟹、海虾、香菇)适合“淡味调味”(只用盐、姜、葱提鲜,避免掩盖本味);
本身风味较淡的食材(如鸡胸肉、豆腐、白菜)适合“浓味调味”(如用酱油、豆瓣酱、辣椒等增加风味);
有特殊腥膻味的食材(如羊肉、鸭肉、泥鳅)适合“去味调味”(用姜、蒜、料酒、花椒等压制腥膻,再结合红烧、炖煮提升风味)。
总结:美食对食材的要求,是“平衡与契合”
美食不一定要用 天价食材”(如普通的番茄、鸡蛋也能做出“番茄炒蛋” 这种国民美食),但需满足“新鲜安全、品质合格、顺应时令、适配烹饪”的基础要求——最终目的是让食材的“本味”与烹饪的“巧思”结合,传递出 “愉悦的体验”。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食材,只要符合这些核心要求,再融入情感与文化的联结,就能成为让人难忘的 “美食”。
美食,除了以上所说的食材与安全要素以外,还有
1、情感与记忆层面是最动人的“附加值”
很多时候,我们认定一种食物是“美食”,并非因为它有多珍稀,而是它承载了情感或记忆 —— 这是美食超越“果腹”的核心价值。
家乡与亲情:比如北方人心中的 “妈妈包的饺子”,南方人记忆里的“外婆煮的糖水”,味道或许普通,但关联着“家的温暖”,成为无法替代的“美食”。
特殊场景记忆:第一次和爱人吃的西餐、大学宿舍分享的泡面、旅行时在街头偶然吃到的当地小吃,这些食物会和“快乐、怀念”的情绪绑定,成为个人专属的“美食”。
慰藉感:在疲惫、难过时,一碗热汤、一块蛋糕能带来情绪舒缓,这种“治愈感” 也会让食物升华为“美食”。
2、文化与地域层面:最独特的“身份标签”
美食往往是地域文化的缩影,不同地方的气候、物产、习俗,孕育出独一无二的食物,这些食物也成为当地的 “文化符号”,被广泛认可为 “美食”。
地域特色:比如四川的火锅(适配潮湿气候,以麻辣驱寒)、广东的早茶(慢生活文化的体现,精致多样)、陕西的肉夹馍(北方小麦产区的经典搭配),它们的“美味”不仅来自味道,更来自对地域文化的认同。
节日与仪式感: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这些食物因“节日仪式”被赋予特殊意义,成为特定场景下的 必吃美食”。
菜系传承: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中的经典菜品,如北京烤鸭、西湖醋鱼、宫保鸡丁,经过长期的烹饪技艺传承和大众认可,成为公认的“美食代表”。
3、个体差异层面: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美食的判断极具主观性,受个人口味、成长环境、饮食习惯甚至生理状态影响。
口味偏好:有人嗜辣(认为麻辣火锅是顶级美食),有人怕辣(觉得清淡的清蒸鱼更美味);有人喜欢甜食(视甜品为美食),有人偏爱咸鲜(觉得咸菜配粥最舒服)。
饮食禁忌与需求:素食者认为新鲜的蔬菜沙拉是美食,健身人群则更认可低脂高蛋白的鸡胸肉配糙米饭;乳糖不耐受者可能不觉得冰淇淋是美食,但对无乳糖酸奶情有独钟。
成长环境:从小吃海鲜长大的人,可能觉得 “清蒸螃蟹” 是顶级美味;而内陆地区的人,或许更偏爱“酱骨头”的浓郁口感。
六、总结:美食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愉悦”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无论是米其林大餐还是街头小摊,只要它能让你在品尝时感受到快乐、满足、温暖,或是能唤起你珍贵的记忆、让你理解一种文化——那它就是属于你的“美食”。
美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核心是“与人的联结”:联结着家的温度,联结着地域的特色,也联结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
“美食”:更偏向“深度体验”,除了味觉好吃,还能带来情感共鸣(如想家时的家常菜)、文化认知(如旅行时的当地菜)或健康满足(如营养均衡的轻食),甚至能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等待、去品味(比如需要慢炖几小时的汤、需要现做现吃的点心)。
(二)好吃≠美食
美食与“好吃的食物”的区别
很多人会把“好吃的食物”等同于“美食”,但两者其实有本质差异:
“好吃的食物”:更偏向 “即时满足”,比如零食、快餐,能快速带来味觉刺激,但可能缺乏情感、文化或健康层面的价值。
“美食”:更偏向“深度体验”,除了味觉好吃,还能带来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共鸣(如想家时的家常菜)、文化的认知(如旅行时的当地菜)或健康满足(如营养均衡的轻食),甚至能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等待、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