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永浩与西贝拉扯事件说起(1)

关于这件事,我觉得需要从多方面细细扯辦扯辦,将事实说一个大概明白。

一、什么是预制菜

我认为的预制菜:字面意思是将成为菜但还缺一道工序,在端上桌给你吃、给你享受之前的状态。现在大多数指的是工业化、流水线式生产出来的预加工菜肴,一般按生产标准,食材已经制成熟的或半熟的状态,经保鲜(一般是冷冻手段)储存,等到需食用时,经过加热(也有不用加热的如冷盘、熟食、沙拉、烘焙品之类)、加料(有单独配料的话)、造型、装盘这几步工序,它不需要在食用前,临时清洗切剁等加工食材的过程,也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术、烹饪工序,它大大缩短了等待就餐的时间。

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食材采购标准”及“食品制作的安全流程”的规定在“符合食品安全生产的场所”制作出来的预制菜,一般情况下,食品安全不会有啥问题。

它与净菜的区别在于:

1、储存方式:(冷不冷冻);及其时间多久

2、工业化程度:标准化、流水线制作

3、包装:为了便于运输

4、加不加配料或添加剂

5、生熟的程度。

500

500

其中,与美食体验最相关的要素,是储存时间、储存方式与添加剂

(一)从产地到餐桌之间的时间

1、从产地到餐桌之间的时间牵涉到到保鲜度:海鲜在原产地现捕现做、即时食用最鲜美;蔬菜现采现用更鲜美。

我常年食用海产品,有相当的体验:

u 海鲜在宁波、象山、台州等沿海菜场、渔港、渔船采购后,当即烹饪,其鲜味远远超过在杭州菜场购得的海鲜;

u 如果在海上现场捕捞或海钓上来,起水即食,鲜味更甚;

u 海鲜最原始的烹饪方式是清蒸、清煮,其汤料尤其鲜美;

u 日本料理名扬全球,其菜品中常使用生鱼片,其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尤其年轻人。我想,因为其食材的品质与新鲜度保证了“鲜美”这两个字是主要的原因。

u 新鲜海鲜,烹饪时基本不用加复杂的调味品,加点盐即可,葱蒜姜也可,或者仅仅蘸酱、酱油、醋。

因而,我以为,这是因为时间、海水、气候条件综合因素造成这些差异的。

2、我记得有一次春节,与朋友在浙江磐安包了一幢别墅度假,因为大年初一,没有菜场开门,东家直接在地里采摘毛毛菜,炒了端上桌,那个鲜味啊,20多个人同口赞颂——太好吃了,再来一盆!

3、不用争议,除了特定的一些食用品,如讲年份的酒、普洱茶等以外,作为菜品的原材料或制成品、半制成品,储存时间越长,口感肯定感觉越不好。

提示:保质期不止保证食用安全,还意味着食品的口感!

(二)冰冻对口感的影响

冰冻,会破坏食材本身的肉质与相关鲜、香等特色。

食材中约 70%-90% 是水分,冰冻时水分会形成冰晶,会刺穿食材细胞壁;解冻时,细胞内的水分,导致食材失去原有的水分支撑和弹性,进而出现 “变软、变柴、变烂、风味变淡” 等,本身相应特有的色香味会流失、打折扣,出现口感降低的问题。

此外,长期冷冻还可能导致 “干耗”,食材表面水分升华,形成干燥层,或脂肪氧化(如肉类出现 “哈喇味”——油脂氧化的表现),进一步影响口感和风味。比如:

1、叶菜类蔬菜:如菠菜、生菜、油麦菜、香菜。

冰冻后叶片细胞完全破裂,解冻后会变软烂、黏腻,失去脆嫩感,甚至出现 “烂泥状”。

2、娇嫩水果:如草莓、蓝莓、芒果、荔枝、桃子之类。

这些浆果水分足、果肉软,冰冻后冰晶会撑破果肉细胞,解冻后会 “出水”,口感从 “清甜多汁” 变成 “软烂、风味变淡”,仅适合做冰沙、果酱或烘焙(如蓝莓派),无法直接当新鲜水果吃。

3、部分菌菇:如鲜香菇、金针菇、蟹味菇。

鲜香菇冰冻后肉质会变柴、发艮,鲜味流失;金针菇解冻后会变软塌,失去脆嫩口感,更适合煮火锅而非凉拌。

4、豆腐、豆干等豆制品:

水分含量高的嫩豆腐冰冻后会形成大量冰晶,解冻后会 “缩水” 并析出水分,质地变粗糙、松散,失去滑嫩感;老豆腐影响相对小一些,但口感也会偏硬。

5、肉类(猪、牛、羊、禽肉):口感变化小。但反复解冻会导致细菌滋生和水分多次流失,口感会明显变柴、老。

6、鱼类、海鲜(部分):口感也会变柴(水分与鲜味丢失减少),尤其是虾、蟹、鱼肉;而贝壳类的肉质会萎缩。

……

(三)添加剂

添加剂分很多种,但预制菜种,一般为了防止腐烂变质,更为了好卖,总是需要保鲜剂、提鲜剂、增香素、增色素等,而这些,有很多是用工业品加工出来的。

销售量越大的产品,工业化食材与添加剂使用得越大,因为天然的、自然生长的因为有生长周期与规模的制约,无法大量提供。

另外还有降低成本的追求、分量与规格的标准化需求这些因素。

而且,我国大多数地域的人偏重口味,重辣、重油重咸,生产厂家为了迎合此偏好以求卖得更好,在这方面就会放纵。但长期食用此类食品,会损害健康。

虽然,国家对于食品及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有相应的标准与规定,但它允许微量的有害成分存在,少量、单一的食用应该不会立即、显著地损害你的健康,但大量、过量、长久的食用,它们会产生积累性的负面作用,这已经现代科技与临场病例案例证实。如:

1、糖过量的负面作用:2型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龋齿、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皮肤失去弹性、产生皱纹、加重痤疮。

2、盐过量的负面作用:高血压、中风、冠心病 / 心力衰竭、肾脏损伤、骨质疏松、胃癌风险升高。

3、高脂肪过量的负面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胰腺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过量摄入红肉(含饱和脂肪)、加工肉(含反式脂肪 + 添加剂)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高脂肪饮食还可能升高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影响激素水平)。

4、三者过量的 “叠加危害”:慢性病风险呈 “倍数增长”:

糖、盐、高脂肪往往 “同时过量”(如奶茶:高糖 + 高脂;炸鸡:高脂 + 高盐;糕点:高糖 + 高脂 + 隐形盐),其危害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促进、放大:

高糖→肥胖→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再叠加高盐→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高脂→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再叠加高糖 / 高盐→加速血管损伤,更早引发中风、心肌梗死;

三者共同作用→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肝癌 / 结直肠癌,形成 “慢性病链条”。

5、烤、炸等制成的食品等:

(1)会产生多环芳烃(增加消化系统癌症(如胃癌、肠癌)、肺癌的风险)。

杂环胺是肉类(含肌酸的食材)在高温下生成的一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长期摄入可能损伤 DNA,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风险;

还可能诱发炎症反应,加重心血管负担。

(2)丙烯酰胺是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材(如土豆、红薯、面包、谷物)在高温(120℃以上,140-180℃时产量最高)下,与氨基酸(主要是天冬酰胺)发生 “美拉德反应” 生成的物质,为 2A 类致癌物。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神经毒性(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生殖毒性;还与某些癌症(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风险升高相关。

(3)醛类物质具有细胞毒性,会损伤消化道黏膜,诱发炎症;长期摄入会加重氧化应激,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的风险。

5、还有一点不清楚的是:混合多种添加剂,是否会产生潜在的危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