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辨 - 科学证据强弱的判定标准
看了不少观网网友中医西医的辩论,感觉有必要科普一下什么是科学证据的强弱。
首先,中医需要科学证据吗?如果您认为不需要,我只好尊称一下您(=无共同语言,无法交流)。如果你(=可交流的朋友)认同不管中医西医,还是哪里的医,都得靠科学证据说话,靠科学数据验证。没有数据支持,那就等于瞎掰。那好,我们继续。
科学证据是由强弱区别的,定性的证据低级,定量的证据高级,然后定量的证据里面还分强弱,综合起来,一般分为五级,次序会比较颠覆普通人或外行的三观。
专家意见(一级,也是最低级,expert opinion):比如某某说,xx就是好。因为是无数据支持的意见,所以是最弱的证据形式。我们这里说的专家是指正儿八经的行业专家。至于电视广告里面的影星老中医老头老奶奶,或是爽剧里面的炼丹大师和古医传承者等等等,那都是外行,他们说的就是废话,连证据都算不上,谁信谁倒霉。这是不是很反直觉?
个例或系列个例(二级,case report or case series report):这一类数据是有意或无意中发现新现象,然后根据过往案例综合而成的数据。因为是过往数据,没有实验方案,仅仅是个数据汇总,等于开个头,提醒同行这里有个新东西,大家留个心,所以是最低级的定量数据,但依然比专家意见高一级。
单组安全性有效性实验数据(三级,single-arm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y):这是为了研究某现象专门进行的实验,受试者都是精心对症挑选,然后对比治疗前后数据是否有显著性的不同。这类实验主要研究所采取的治疗手段是否安全有效。不安全或无效一般就停止不做了,会发一个无效性的文章让同行知道结果。
随机分配单盲或双盲实验(四级,randominzed controlled trial, single- or double-blinded):这是在有充分的单组有效性实验数据后所开展的后续实验,受试者都是精心对症挑选,然后由不参与具体操作的项目经理按照先行确定的分组方案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两组受试者的性质尽可能地相同。然后医生会按照项目经理规定组别进行相应治疗,数据采集者和数据分析者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何种治疗。比如药物实验,会连医生都不知道给的药是真的药片还是只含淀粉的安慰剂,受试者也同样不知道吃的是真的药片还是只含淀粉的安慰剂,所以叫双盲。至于手术类治疗,一般对医生无法屏蔽组别信息,但可以仅仅是划开身体皮肤,不做治疗,直接缝合回去,让受试者以为接受了真的手术,算是弱双盲。当然有些治疗是无法屏蔽受试者知悉自己组别的,这就是单盲实验。直到所有受试者都接受完治疗,数据处理完成,已经得出按组别区分的疗效结论,项目经理这时才会暴露哪个组接受的是真治疗哪个组接受的是安慰剂。随机分配单盲和双盲实验能最有效的避免因“作弊”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假性数据和结论。
文献数据汇总再分析(五级,也是最高级,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研究者按事先安排的文献检索方案收集过滤所有符合规定的文献,提取出数据和实验手段(比如单组或双盲等),按照证据强弱综合分析数据,得出最终结论。因为该型研究综合历史过往的所有数据,因此其结论是当时能得到的最强证据。
明辨数据的强弱,对于讨论中医西医会由极大的帮助。目前,大多数中医中药都处于个例或系列个例的层次,少部分有单组安全性有效性实验,极少数有随机分配单盲或双盲实验。一般来说,如果随机分配单盲或双盲实验给出否定的答案,就可以判死刑了。如果有后续实验的苗头,都是次等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