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大王”珀莱雅国内卷不动了?

500

作者 | 刘杰

编辑 | 魏晓

珀莱雅再一次走到聚光灯下。

近日,它宣布拟赴港上市。若一切顺利,这将成为资本市场首家“A+H”双地上市的本土美妆品牌。

在港股的舞台上,它将与老对手上美股份(韩束母公司)、毛戈平正面较量。

时间拨回到2017年。那一年,珀莱雅首次亮相A股,还是一家依靠经销商、靠柜姐推销的“传统美妆厂牌”。

2018年,国潮概念兴起,年轻人开始追捧“成分党”。珀莱雅抓住“早C晚A”的爆款逻辑,一夜之间冲上热搜。

紧接着,它迅速切换赛道,把阵地从货架转到淘宝直播间、抖音短视频,彻底完成了线上化。

到2025年上半年,其线上收入占比已经高达95.4%,几乎成了一家彻底“数字化”的美妆公司。

相比之下,如今的港股上市计划,与当年A股IPO的身份,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场资本动作的背后,并不只有“国际化”的光鲜理由。

现实更冷峻: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营收增速首次掉到个位数,仅为7.21%。

更刺眼的是,占收入七成以上的主品牌珀莱雅,迎来了八年来的首次下滑,哪怕只是0.08%的微幅下降,也足以让外界警觉——这家国货明星,似乎第一次在增长曲线上失速。

在“内卷”到极致的国内美妆赛道里,每一分流量都要用翻倍的预算去争夺。于是,“出海”成了珀莱雅必须押上的赌注。

港股IPO,更像是它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号角。

但问题是:在欧美日韩巨头把持的海外市场,在层层渠道壁垒和品牌心智差距面前,珀莱雅真的能闯出去吗?

国产美妆内战

珀莱雅王座不稳固

年初,珀莱雅新任总经理侯亚孟高调喊出:“十年内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目标,试图为企业注入新一轮增长动力。

这一愿景无疑充满雄心。

然而,全球化妆品行业格局已然稳固,前十位中被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巨头牢牢占据。根据CBO数据,位列全球TOP10第十名的品牌科赴(Coty)在2024年实现营收304亿元。

珀莱雅若想进入该梯队,即便其他品牌原地踏步,其十年内营收也需实现三倍增长,对应年均复合增长率至少11%以上。若目标是更具象的500亿元营收规模,复合增速需达17.5%,难度显而易见。

虽然作为国货美妆第一梯队的代表,珀莱雅近年来确实取得不俗成绩。2024年,其营收突破107.8亿元,成为首个迈过百亿门槛的国产品牌。

然而,高增长的阶段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其“早C晚A”的大单品战略,在初期曾凭借功效护肤趋势快速打开市场,但随着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化,该策略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单一爆品的驱动力明显下降。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珀莱雅营收增速分别为37.82%、39.45%、21.04%,已然大幅放缓,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速更是进一步降至7.21%。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这是珀莱雅受流量成本攀升与产品同质化的双重挤压。其次,其多品牌战略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子品牌合计收入占比不足20%,难以对冲主品牌颓势。”

同时,珀莱雅品牌自身的市场份额也逐渐逼近“天花板”。

在高度分散的国内市场,即便是头部品牌,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

根据Euromonitor统计,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单品牌市占率最高者为欧莱雅,仅为4.8%,而兰蔻与雅诗兰黛分别为3.5%和2.3%。

作为走大众平价路线品牌的珀莱雅整体市占率约2.3%,逐步见顶后,其增长速度往往面临结构性瓶颈。

此外,国货品牌竞争也进入内卷时代,迎来“红海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4513亿元,同比微降0.2%,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或意味着增量市场逐渐枯竭,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货品牌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继珀莱雅之后,韩束于2024年以82.9亿元销售额跻身前十,成为第二个入榜的国产品牌。2025年上半年,上美股份更是以41.08亿元营收快速追赶,全年剑指百亿,成为第二匹黑马。爆发性增长下,上美股份的市值已经反超珀莱雅。

国产美妆的竞争不仅在产品,更在渠道。

珀莱雅占据淘宝系电商的核心流量资源,而抖音则成为上美股份的“核武器”。

2024年,韩束在抖音平台的全年GMV达到67.49亿元,同比增长102%,位居抖音榜首;进入2025年前八个月,其GMV已达48.58亿元,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层面的变化。

2025年上半年,抖音美妆GMV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2.7%,不仅超越了天猫美妆(约914.81亿元),也标志着渠道重心的进一步偏移。

电商格局的重塑,正在深刻影响品牌的流量布局和利润结构。

然而,渠道红利的另一面是流量成本的不断攀升。据披露,珀莱雅与上美股份2025年上半年线上营收占比均超90%,营销费用日均支出高达千万元级别。

尽管面临众多挑战,但不可否认,珀莱雅在品牌认知、产品研发和组织体系上,已具备向上突破的基础。

随着日韩、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对中国产品接受度不断提升,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国货品牌在海外市场已开始崭露头角。

如果珀莱雅能系统化推进国际化战略,或许能在全球市场撕开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出海难题待解决

困于平台,疏于本地

国货品牌正加速抢滩海外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化妆品出口总额达到7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四年间出口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4.16%。与国内市场增速停滞相比,出口市场展现出更强的想象空间。

这意味着,中国美妆品牌面临的不再仅是“是否出海”的选择题,而是成为必选项。

珀莱雅“全球化战略”仍处于萌芽期。据2024年财报披露,其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营收合计为1.41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3%。

而出海路径中,“并购”无疑是最迅速的方式之一。

9月1日,国内潮玩彩妆品牌花知晓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而领投方正是珀莱雅。

花知晓创立于2016年,定位“二次元少女心”切中Z世代审美。其较早展开海外布局,目前已覆盖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多个市场,并在北美独立站实现自然流量月销千万级的成绩。

珀莱雅并非孤例,从国内头部到新锐品牌,出海已成集体共识。

中国美妆品牌的出海之旅正兵分多路,精彩纷呈。

毛戈平计划借力百货与电商双渠道塑造国际形象;水羊股份则通过伊菲丹品牌,在巴黎、纽约等时尚之都铺设旗舰店网络,践行其“10+3”全球蓝图。贝泰妮与华熙生物选择了以技术和标准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尽管海外市场增长空间广阔,但出海并非一片坦途。

渠道的建立是一大难题。目前,珀莱雅海外销售渠道仍以跨境电商为主,尚未建立海外本地化网络。主要在亚马逊、Lazada、Shopee、Tmall Global等平台销售,核心市场集中在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部分欧美华人社区市场。

这些销售渠道仍属于“流量型投放”,并非构建品牌心智,高度依赖平台流量和补贴,利润结构并不理想。

对比完美日记、花西子,早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市场,但后续自建独立站,以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为核心,珀莱雅尚缺乏自有渠道的布局。

对此,江瀚提出建议:珀莱雅可短期以跨境电商试水,积累数据与反馈;中期通过并购或合资切入线下渠道;长期在核心市场自建旗舰店,提升品牌溢价。其次,数字化赋能渠道协同。利用AI分析海外消费者行为,优化库存与产品组合;复制国内“直播+私域”模式,在TikTok培养本地KOL,构建闭环。

此外,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审美偏好、功效需求截然不同:欧美用户偏好裸色系、自然妆感,对抗老、抗皱类护肤品需求强烈;亚洲市场偏好美白、防晒、提亮肤色,彩妆多走甜美+亮色路线。

然而,珀莱雅当前在海外销售的产品仍以国内大单品(如“双抗精华”、“早C晚A”套装)为主,并未针对不同市场做语言、肤质、功效、法规等维度的深度本地化,整体打法还停留在“把国内热卖产品复制出去”。

这与一些国际品牌专为中国或东南亚定制配方的做法相比,明显存在“贴近度不足”的问题。

合规性壁垒也是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化妆品的法规监管标准大不相同,欧盟对微生物、重金属含量有严格限制;美国FDA并不审批化妆品,但对宣传和成分透明度要求极高;日本/韩国对备案合规要求繁琐,时效长、成本高。

更重要的是,全球流量红利也在退潮。

根据中研普华《2025-2030年中国美妆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全球范围内用户获取成本(CAC)在近三年上涨了约40%,而ROI(投入产出比)持续下滑。

这意味着,海外市场同样在经历“流量内卷”,早期红利窗口正在收窄。

在高流量成本之下,品牌若没有内容力和用户留存能力支撑,很容易陷入“高投放、低转化”的恶性循环。

对于珀莱雅而言,真要站上国际舞台,它需要的不仅是出口销量的增长,更是品牌认知的重塑、本地化运营体系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能力。

Lanmeih/今日话题

你觉得珀莱雅出海会成功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