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慧:美国正主导更严格原产地标准 东南亚五国迫于压力制定配合细则
在美国数次全球性的关税风波以及政治压力下,美国正主导着一套更严格的原产地判定标准。
1、新规超越传统的“实质性转变”原则,即从原来的产品名称、特性或用途,更侧重于从原材料来源、间接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计算,以精确界定“本地产品”与“转运产品”。其目的在于精准识别并限制那些仅经简单加工、试图改变原产地身份以规避关税(如301条款关税)的中国商品。
2、美国要求贸易伙伴,包括东南亚国家,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建立可追溯系统,并配合美国加强对“中国痕迹”的审查,旨在促使全球供应链进一步重组,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
3、美国国内计划建立全球货物追踪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全球货物运输路径进行实时监控,更有效地发现潜在的规避关税行为。
美国此举使得全球贸易正从过去以“市场效率”为导向的自由化规则,向以“供应链安全”、“技术自主”和“可追踪性”为核心的方向演变。原产地认定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标准,更成为国际经贸的制度门槛和主权工具。
多数东南亚国家在迫于美国的压力下,选择了配合美国的政策,并制定的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界定产品是否符合原产地,具体细则如下表:
美国的新规和东南亚国家的配合,使得转口或“Origin Washing”风险加剧(所谓Origin Washing,是指货物仅在中转国进行少量加工或重新包装,便凭新的原产地证书再出口以规避关税的做法),一旦被发现,货物可能被扣押,企业可能面临出口额20%-50%的罚款。
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国企业而言,当前的形势意味着需要更加谨慎地规划供应链并确保其合规。
*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 的最新动态,其判断产品原产地的核心规则是“实质性转变”(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原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1、名称、特性、用途的改变:产品在经过加工后,是否在商业认知、物理特性或最终应用上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与原始零部件不同的商品。
2、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与技术含量:简单的组装(mere assembly)或轻微加工通常不足以构成实质性转变。CBP会审视生产过程的技术深度、所需设备、工时投入、资本投资及劳动力技能水平。复杂且技术密集型的制造过程更可能被认定为实质性转变。
3、关键零部件的本质特征:如果某个或某几个源自特定国家的零部件赋予了最终产品的核心功能或“本质”,那么即使后续在另一国家进行了组装,最终产品的原产地也很有可能被认定为该关键零部件的原产国。
*在货物出口前,可通过美国进口商或自身申请美国海关的原产地预裁定(Advance Ruling)。这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决定,能为企业的供应链策略提供法律确定性和预见性,有效规避因原产地认定错误而导致的合规风险。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追溯系统,保留齐全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证明文件(如采购订单、装运单据),以证明产品符合原产地标准。着力供应链透明度与合规建设,这不仅是应对核查的需要,也是在新的全球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美国正单方面制定并推行更严格、更精细的原产地规则标准,并通过施加压力和提供 incentives的方式,促使东南亚国家配合其加强对所谓“中国转运”的审查。对于涉及全球供应链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合规风险的上升和运营成本的增加,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不仅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更是制度合規能力的竞争。主动适应新规则、加强供应链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建设,变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