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新势”

500

让技术红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作者|李斯

进入今年以来,线下商业再次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兵家必争之地”。上半年,京东、美团和阿里开启了“外卖大战”,而在9月10日,高德推出“扫街榜”,目标是重做线下服务消费的“信用榜”,剑指到店消费市场。

在中国经济转型浪潮中,扩大内需是重要一环,而线下服务消费有着巨大的增量潜力。谁能够抢占线下消费的入口,谁就能够打开未来增长的全新空间。

9月11日,支付宝披露了一个数据——自2024年6月7日第一笔“碰一下”支付诞生以来,“碰一下”累计用户数已超2亿。蚂蚁用321天的时间,实现了“碰一下”用户超过1亿,这之后只用了仅仅4个月,“碰一下”的用户又增长了一个亿。

500

支付宝为什么要做“碰一下”?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份额之争,而是支付宝乃至蚂蚁清晰的战略——线下消费的复苏和提振,支付宝要“躬身入局”。

早在一年前,蚂蚁就对碰一下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叫‘碰一下’,不是‘碰一下支付’”。这意味着,只要是线下的场景,都有了用碰一下重做一遍的机会。现在看来,蚂蚁的判断很准。

回溯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创新,蚂蚁都是风口浪尖上的引领者。20年前,担保交易的出现助推了电商繁荣;15年前,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推动中国电商进入移动时代;而现在,蚂蚁正在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医疗健康多个领域全面发力,搭上AI时代来临的东风。

01 “碰”大蚂蚁创新的想象空间

走进小区或者写字楼的电梯间,支付宝“碰一下”和分众传媒合作的设备已经覆盖了 60 多个品牌,铺设了50万台,到年底预计会达到100万台。你用手机碰一下这个设备,可以与广告互动领取优惠券和红包。

8月30日,分众传媒的财报电话会上,专门强调了碰一下可以对传统线下广告带来的价值,以前传统广告是单向触达,现在用户可以“碰”一下直接参与,可以形成更高效的互动和转化,“电梯场景正在从‘传播场’变成‘交易入口’。”

这个神奇的转变就发生在碰一下这个动作上。不仅是在支付场景,在服务互动入口上,碰一下也远比扫码动作要简单、轻量且有确定性。

这使得碰一下快速实现2亿用户的突破。这很难用“互联网思维”来形容,反而更加贴合“第一性原理”。即,最好的交互方式是什么?支付宝的回答是:碰一下。

500

碰是一种本能,不假思索,无需后天习得。而扫码则隐藏在app里。既然有些服务需要即时完成,碰就成了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在同时有扫一下和碰一下的场景里,有8成用户选了碰一下。

“碰一下”是支付宝在产品创新领域的缩影。

这是支付宝的第五波产品大创新,前四次跨越了20年:2004年,为解决电商购物中的交易信任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首创在线担保交易;2010年,支付宝联合银行开发银行卡快捷支付,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也奠定了后来移动支付繁荣的基础;如今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二维码扫码支付,最早是在2011年由支付宝首创条码支付,而后升级到二维码;2018年,支付宝又正式上线推广刷脸支付。

在中国86%的移动支付渗透率中,扫码是主流,且竞争对手长期和支付宝的份额是七三开,移动支付被视为一个“没有创新空间”的固化市场,有破局的好办法吗?2023 年初,面对入境游客普遍反馈不会用中国的移动支付,蚂蚁集团开始探索条码支付结合NFC技术的可行性,让手机靠近设备就可实现支付。这更加符合“一个没有被扫码教育过的用户的直觉”。

2023年7月,“碰一下”这一公司战略级项目正式启动,但在内部也有不少争议,反对的声音看起来很难辩驳,扫码支付已经那么普及了,友商十几年都没能成功推广NFC支付,“支付宝凭什么可以?”

在市场侧,中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据BGD咨询数据,2000元以上价位段的手机,几乎实现了100%覆盖NFC,2024年中国市场每卖出10部手机,就有7部支持NFC;在消费者端,做碰一下的好处显而易见,简化支付步骤、提升体验。

事实上,碰一下的捷报频传让一些蚂蚁员工看到久违的斗志,让团队又有了打仗的感觉。“创业的感觉回来了。” 碰一下的团队也进入到一种 “非常兴奋的感觉”,最忙的时候,核心小组连续几天睡在办公室。

到现在,全中国已经铺设了数百万台“碰一下”设备,推广速度是 “刷脸” 第一年推广的三四倍。相比支付宝推出的其他支付方式,同样是用户从0到1亿,扫码支付花了900天,刷脸支付花了455天,碰一下只用了321天,而第二个1亿只用了4个月。

更重要的是,碰一下激活了支付宝团队的场景扩展空间,点餐是第一个扩展场景,碰一下,打开点餐页面。而让团队坚定碰一下有机会重做一遍线下的是和绿城物业合作的“碰一下进门”。

之前,外卖小哥进入各个小区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很多小区有自己的门禁,而通过饿了么数据完成小区物业的首次验证后,外卖小哥进入小区只需要用手机在门口 “碰一下” 即可核身,既安全又方便,也大大缓解了小区保安和外卖员之间的矛盾。

500

“碰一下” 正在被运用到更多场景,碰一下加入会员,碰一下取快递,碰一下入住等等共计1000种细分场景。进入到如此多的场景,用户习惯在加速养成,接近1亿的用户目前会同时使用两项及以上“碰一下”服务,而在同时有碰一下和扫一下情况下,8成以上用户首选碰一下。

02 打下AI 时代支付的基建 未来支付是碰、说、看

除了碰一下,最近半年,支付宝还有很多有趣的新支付方式和AI服务。

支付正变得更加自然,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碰”“看”“说”。支付可以用手机、手表碰一下,可以用智能眼镜看一下,小米、Rokid、雷鸟等主流眼镜都能用。还可以在智能体里说一下,即可实现下单和支付。

AI还扩展了支付体验的边界,支付宝推出了国内第一个“支付MCP Server”,AI智能体可以一键接入支付宝支付服务;国内第一个“AI打赏”服务,为在AI智能体内有收取赞赏、小费等需求的开发者提供便捷收款能力;国内第一个“AI订阅付费”功能,支持开发者在智能体中便捷接入,按服务按次或时长定价并收款。

500

当被问到相比“扫一下”, “碰一下” 这种新的交互到底改变了什么?李佳佳回答说:“体验层面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去做的商业模型,体验就是商业的一部分。”克里斯坦森在他的颠覆性创新理论里说到,“当巨头沉迷于优化现有范式时,颠覆者正在用体验升维改写规则。”

03 借AI开枝散叶 蚂蚁还想让医疗变得“普惠”

而在支付领域之外,蚂蚁还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市场忽略的角落。6月发布的AI健康管家AQ,就希望基于AI的能力,为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管家,让紧缺的医疗资源能实现真正“普惠”。

蚂蚁希望医疗的 “普惠” ,首先在操作上更普惠,不会打字的老年人,当遇到健康问题,也可以像跟朋友打电话一样,张嘴问一问,所有的事情就能搞定;资源更普惠,小地方、小乡镇、农村的人,也可以像一线城市的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服务更普惠,普通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和有专属医生顾问的富裕家庭一样,享受到更贴心、更懂自己的健康管理服务。

500

图源:AQ健康管家页面截图

AI让这样的普惠成为可能。蚂蚁的医疗大模型依托超万亿tokens的专业语料底座,相当于3万部《希氏内科学》的数据量,与全国5000家医院、300余位名医共建专科智能体。

数字支付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医疗依然是对大部分人来说重要、但门槛依然很高的服务。很多人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不会。“普惠” 的终点,是平权,是让每个人都有使用这项服务的平等机会,它不该那么贵、不该那么稀缺、也不该那么难理解。

AQ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逻辑诞生的:2024年9月支付宝上线了 “AI健康管家”,测试运行 10 个月后推出了独立应用AQ,蚂蚁集团副总裁、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说“这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截至目前,AQ 已服务了1.4亿用户,由 4名院士领衔 300 余位三甲名医开通了 AI 分身,7X24 小时为用户答疑解惑,还有近百万医生在上面开通了问诊和挂号服务。

睡眠领域的知名专家毛洪京说:“如果让西藏也能获得优质医疗,这便是初心。”AQ已经在这样的路上,用户中近六成来自小城乡镇,在优质资源有限的当下,AQ让小城乡村的人也能随时随地问“大专家”。

04 支付创新、业务创新背后:让技术红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普惠是最深远的商业。就像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曾说:“伟大企业需要同时拥有技术痴迷与人文关怀。”

从担保交易到快捷支付、扫码支付,再到今天的碰一下、AQ,蚂蚁20年来的每次创新跃迁都让它焕发出新面貌,但背后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内核:让技术红利流向最需要的人。

就像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技术革命的本质,是把稀缺资源转化为可共享的基础设施。”

头图来源|AI制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