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系列(35)——1969年加强战备中空军情报部的作用
【1971年9月12日,星期天。夜间到第二天凌晨,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3”事件。特发此文纪念之】
1969年珍宝岛事件前,我们对苏联在我边境线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从外媒报道中知道有所谓“1,2,3”兵力。即100万部队,2万辆坦克,3千架作战飞机。具体部署情况不太清楚。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陡然紧张起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主持全军工作的军委办事组必须尽快拿出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计划。
当时,受到中苏友好外交路线影响,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对苏联侦察和情报搜集工作体系。全军情报归口单位总参三部拿不出情报,令军委领导们非常着急。没有可靠情报做基础,加强战备就是空话!
办事组付组长、空军司令吴法宪向大家汇报。说我那里的(空军)情报部早就开始对苏进行侦察和情报收集的工作。经常有(苏联的)情报上报给我。是不是让他们来具体讲一下?
黄永胜马上同意了。
把时针回拨到1967年4季度。空军情报部参谋徐勇向主持工作的贺德全建议,立刻开展对苏联技术侦察业务。
刚刚从侦察处付处长位置走到主持部里工作岗位的贺吃不准这里面的厉害关系,就跟当时在情报部暗室准备材料的林办工作人员念叨。其中就有1967年3月化名“吕果”进入空军领导机关的林立果。听了这个想法很感兴趣,回家跟父亲林彪说了一下。林彪表态:早就应该搞(苏联的情报)。
收到林彪态度反馈后,贺心里有数了。又跑到总参二部,向老领导、部长张挺汇报,了解成立新的侦察部队流程、手续……张部长大力支持。当知道三部胡BW部长坚决不同意对苏联开展技术侦察业务后,立刻出主意,让贺直接去找吴司令员,并把林彪的态度告诉吴司令……
就这样,顶着三部和外交部极力反对的压力,空军情报部于1967年底,1968年初,在全国、全军率先展开了对苏联进行技术侦听业务。沿着漫长的中苏边境线部署了7、8、9、10等4个技侦团。部领导班子每周召开一次情报分析会。将涉及到的苏联情报单独摘出来,综合整理后,出简报,用于空军内部敌情通报。后来,三部也上马了对苏技术侦听业务,于是每周情报分析汇总后报到三部那儿了。
据贺德全晚年几次回忆。1969年4、5月珍宝岛事件一个月后的一天的下午,吴法宪电话通知参谋长梁璞:叫上情报部部长贺德全,马上到京西宾馆向军委首长汇报工作。很急。但是没有告诉汇报什么工作。
接到命令,贺问梁璞:什么情况?
梁璞说:不知道。吴司令没有讲。
贺分析:情报归口单位是总参3部。首长们应该没有必要再听空军那些已经上报的情报。结合当前的形势,猜测首长们是想听有关苏联方面的情况。正巧刚刚从苏联回来的几个年轻参谋一天到晚没有事干,制作了一幅我国周边地区苏军布防图挂在会议室的墙上。于是,在粱璞的帮助下,贺踩着椅子,摘下这幅手工绘制的地图,然后两人骑着自行车,出东门岗,直奔旁边的京西宾馆。早有参谋人员在大门口处等候。自行车往门口一支,跟着参谋上台阶,进了宾馆大楼。进去后发现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军委办事组人员已经在那儿等候多时了。
吴法宪向其它军委办事组领导简单介绍了粱璞和贺德全的情况,让贺汇报空军掌握的苏联在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
那幅苏军布防图正好用上。可笑的是,吴法宪居然也没有看到过这副地图!贺和粱璞合作,把地图打开铺在地毯上,黄、吴、李等围拢过来。苏军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机场、导弹阵地、雷达站、军营、仓库、通信枢纽……一目了然。
黄永胜很关切地问:导弹、飞机打过来要多长时间?
贺答:给我笔和纸,要算一下。
黄立刻通知宾馆服务员送来一捆已经削好的铅笔和纸。
贺留恋地回忆:“那铅笔真好使!软软的,有弹性……”
那时还没有计算器,贺就跪在地毯上,俯身手工计算着。旁边梁璞打下手……
一边计算,一边向黄报告。“驻守XX地区的XXX导弹,从准备发射到落地,需要XX分钟XX秒。”
“驻守XX地区的轰炸机,接到命令,完成准备,飞到北京,最快要XX分钟。”
……
黄永胜不放心,问:“苏联人下命令,你们能及时掌握吗?”
“应该可以!我们的侦听范围沿边界全程覆盖。”贺语气坚定。
晚年贺跟我说这件事儿时,笑着补充:“当时那个情况,首长问到的事情,不能有半点犹豫,不能含含糊糊。这是会影响大局的关键时刻。必须给领导确切的情报!”
这次汇报,当场得到黄永胜的表扬。
2天后,黄永胜在人民大会堂对驻京部队做战备动员报告时,原封不动地引用了贺的计算结果。要求相关部队在苏联导弹落地的XX分钟XX秒内完成战斗准备。
立了大功的那副地图被3部要去。根据空军提供的最新的、进一步校准后的资料做了完善,复制后下发到全军各级指挥机构。
1968年初夏的贺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