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牌量化劲旅的变与不变
曲艳丽 | 文
2025年4月,华泰柏瑞量化团队这只老牌量化劲旅正式完成「新老交接」。
量化大佬田汉卿退休,而盛豪等华泰柏瑞量化中生代全面接棒。
盛豪早在2012年9月就加入了华泰柏瑞基金,他本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回国之前在伦敦做了四年的量化投资和研究。从早期的量化投研平台的搭建,到后来整个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产品矩阵、形成投研一体化的生产线,盛豪均参与其中。
作为国内最早的量化投研平台之一,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选择体现了深刻的「大厂格局」:
第一,有观点。对于指数增强产品线设计,他们最初选择了基金名称不带「某指数」字样的做法,采用了「全市场选股的指数增强基金」这一思路,投资范畴更具宽度,从而开创了国内公募「主动量化」这条产品线,对行业影响深远。
第二,体系化的量化投资架构。华泰柏瑞量化团队所采取的「投研一体化」的范式,本质上就像一条从数据处理、到因子生成、到因子融合、再到组合构建的生产线。整个团队都在维护这条生产线,并不依赖于单一个人。生产线上处理过的海量的数据及因子,都能经年累月沉淀下来。
第三,研究气质浓厚。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运作方式更像是一个「研发中心research center」。他们把生产线拆分为三条支线:传统基本面模型研究、量价因子研究(围绕技术面)、非结构化数据(围绕另类数据、AI等)。这三条支线都是自研的。
一个小小的例子来佐证其研究气质:早在十几年前搭建投研平台时期,他们就搭建了港股、以及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亚太市场模型。所谓研究气质,就是做当下未必立即投产但具有长期主义价值的事情,是一种超越了短期功利的精神品格。
1.
2013年8月2日,华泰柏瑞量化团队诞生了第一只产品华泰柏瑞量化增强(000172)。
其本质是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的量化增强策略。但华泰柏瑞开创了另外一种做法:合同明确投资范围不限定比例在沪深300成份股,而是从全市场寻找阿尔法。
如此沿袭多年下来,市场上就分为两种指数增强:一类是80%指数成分股的指数增强,另一类是华泰柏瑞基金称之为「全市场选股的指数增强策略」,后来有人也称之为主动量化。这两类指增,大的量化团队基本上兼而有之。
个中差异,就是后者的投资宽度,即对应股票池里可投资的股票数量更宽,策略转换系数也更高。
华泰柏瑞量化增强甫一推出,很快遇到了2014年大牛市,当年沪深300指数全收益录得收益率55.85%,而它获得约15个点超额收益,录得收益率70.42%,截至2014年底,近一年回报在银河同类排名2/320。
究其本质,海外对指数增强的定义是跟踪误差不超过2%,这却是国内对ETF年化跟踪误差控制的要求。在国内,凡是80%投资指数成分股、跟踪误差在8%以内,均被定义为指数增强。名字带指数增强字样的,大部分跟踪误差在5%以内,而名字不带指数增强字样的全市场选股指数增强,跟踪误差通常会放宽至8%以内,也有一些团队不控制。
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的量化产品为例,华泰柏瑞布局了三只:华泰柏瑞量化增强、华泰柏瑞量化优选和华泰柏瑞量化驱动。诚然,从投资逻辑上讲,全市场选股的指数增强策略的Alpha更高,但也会一定程度上面临名称辨识度的问题,团队起初一直没有考虑过发行80%指数成分股的指数增强类产品,近年来想法才渐渐松动。
2023年之后,华泰柏瑞量化团队也开始布局名字带有指数增强字样的指数增强产品,比如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019923)等等。
除了以上两类指增,华泰柏瑞量化团队还布局了500增强ETF(561550)等增强型ETF产品。
十余年间,华泰柏瑞旗下宽基类指增策略产品线渐次铺开。
他们布局了3只沪深300指数增强、4只中证500指数增强、2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1只中证2000指数增强,3只创系列指数增强等等,产品布线相对完整。
2.
在国内,量化团队的组织形式有两种主流模式:
第一种,基金经理驱动型。即公司或团队是平台,基金经理有其独立的策略,连同三两研究员,形成一个独立的投研小组。
另外一种,即华泰柏瑞基金采取的「投研一体化」。量化投资是一条很长的流水线,从前端的数据处理、到因子生成、到因子融合、再到组合构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钻研和打磨。投研一体化就是整个团队都在维护这条生产线。
在华泰柏瑞基金,这条生产线又可以拆分为三条支线:传统基本面模型研究、量价因子研究(围绕技术面)、非结构化数据(围绕另类数据、AI等)。小组之间互有重叠。
这种「投研一体化」生产线的好处是所有模型内部公开、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当把底层的因子库研究和更新好,在其之上的产品矩阵就如同一定的机械化在运营。多因子选股模型理解到最简单的层面就是「挑因子」,它就像一台3D打印机,你告诉机器,需要什么样的外观、什么样的细节,机器会生产出对应需求的产品。
2018年起,以高频量价交易为特征的量化私募崛起,江湖上有「量化四大天王」、「北九坤、南幻方」等诸多传说。受制于公募基金在风控方面的严格限制,公募基金没有办法做到日内交易如此高频,但可以降至周度维度。2018年起,2017年也从欧洲回国的孔令烨和另外两个同事开始着手在华泰柏瑞基金搭建起「技术面」这条支线。
与主动权益相较,量化投研部门的运作方式更像是一个「研发中心」。
2017年,某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海外AI实验室曾邀请基金公司参与「中文语义挖掘」的项目,核心工作是搭建语义库、从文本转译成数据信息,华泰柏瑞基金也参与其中。到了2020年,团队认为,处理这一类另类数据也可以自研。所谓「另类数据」,即除了常见的数字或结构化数据之外的,还有电商数据、卫星数据、文字语义挖掘等种种非结构化数据。当时团队里一位博士带领另外两位同事开始搭建这套系统,尝试将更多元的数据用于量化研究。这条非结构化数据的支线,后来又叠加了大语言模型等AI工具的加入,目前在公司层面也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应用成果。
作为国内第一批量化先驱者,华泰柏瑞量化团队做了大量尝试,比如当时除了A股,他们还搭建了港股、以及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亚太市场模型。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方法论已被验证在港股依然有效,由凌若冰管理的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近三/四年回报银河同类排名均为1/10,近二/三/五年回报晨星同类排名9/89、4/79、1/37(截至2025年8月29日)。
盛豪描述道,量化就是不停地做研究,且更像是社会学研究。
3.
武当派镇派之宝之一「七星剑阵」,由张三丰所创,最著名的登场是在金庸《倚天屠龙记》,若七人同使,相当于六十四位当世一流高手同时出手。
七星剑阵讲述了一个团队协作的故事。
田汉卿也曾在采访中表示:量化投资是团队作战,投研一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华泰柏瑞量化团队所采取的投研一体化范式,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形成一个有机而精密的组织。
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团队集体决策变多了。
当决策一个因子是否录入,他们通常要开三次研究会,从数据到逻辑到因子,那个现场就像论文答辩,所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反复确认和解决之后才能入库,把决策交给流程。盛豪说:「现在团队每个人都承担了很多责任。」
除此之外,华泰柏瑞量化团队内部还有PM会(基金经理会),每只基金都是基金经理负责制。
目前,华泰柏瑞基金量化团队有13人,包括7名基金经理和6名研究员。团队成员拥有丰富的海内外投资经验,同时人员结构较为稳定,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
量化也有赛道的概念,但和主动权益不一样,量化的赛道是「交易周期」,比如日内交易是一个赛道,日间交易又是一个赛道,周度、月度、或者季度都各是一个赛道。因子库里什么都有,先选好赛道,再挑选相应因子,然后构建这个赛道上的策略,接着发行相应产品,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
量化投资首先要找到「信号」,信号与交易周期是对应的,越高频的越是量价信号,越低频的越是基本面信号。
所以,尽管拥有业内领先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华泰柏瑞量化与海外投资部副总监孔令烨表示,这两年市场交投活跃,量化策略Alpha比较强,尤其是小盘,可能会相机决策,可以适当提高量价策略权重。(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3/9/5-2025/9/5)
4.
华泰柏瑞量化团队所追求的,是「更纯的Alpha」。
他们一直把风险控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2024年初,微盘股陷入流动性危机,华泰柏瑞量化团队并未受很大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在构建Alpha因子的时候,对市场上常见的风格、行业都会做「中性化」。
「幸存者偏差」是量化模型构建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就像过去两年,量化策略在小盘股上跑得比较好,因子就自然而然会带着「小市值」的偏见。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做法是剥离这些。再举个例子,有时候风格代表着短时间内很多资金的趋同效应,但往往不可持续,风格的系统性偏离在特定时候的纠正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要排除这一部分的干扰,寻找真正存在的Alpha。
孔令烨自2024年1月起担任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的基金经理,他观察到了市场上两个明显的变化:1.自2023年底,自主力机构开始大举买入ETF之后,指数化投资变成市场的一个大趋势。(数据来源:Wind、交易所,数据区间2023/12/31-2025/9/5) 2.「924」行情之后,散户叠加新媒体形成了很强大的队伍。(数据区间2024/9/24-2025/9/5)
对量化投资而言,这些变化都在深刻影响着资金流的走向,也是团队的重要课题。
对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而言,2024年只有夏天和冬天,而它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健。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近一年录得收益率104.57%(wind,2024/9/1-2025/9/1)。前述孔令烨自2020年开始搭建的技术面小组,也在这个赛道得到了验证。
华泰柏瑞量化团队这种「在市值因子上暴露很小」的做法,或许是追求稳健的表现,在现在整个量化投资特别卷、且整体往小盘偏的状态下,他们并不追求单一年度的锐度,而是追求长期业绩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
据统计,过去十年(2015-2024年),华泰柏瑞量化给投资人赚了41亿元;过去五年赚了18亿元,在全公募市场排第二。低调内敛的盛豪强调,这就是他们致力于追求长期稳定持续的Alpha的结果,从来没有特别激进地在某一个产品特别火的时候狂推。
很多具体的选择,亦能看出华泰柏瑞量化团队追求稳健的特质,比如他们没有采取从数据处理到组合构建「端到端」的处理模式,而是从逻辑出发,在特定逻辑的背景下构建因子,使用机器学习规划路径,更多的是把机器当成一个工具。
截至2024年底,华泰柏瑞量化团队旗下有5只产品近五年每年均超越业绩基准,分别是华泰柏瑞量化先行、华泰柏瑞量化优选、华泰柏瑞量化智慧、华泰柏瑞量化阿尔法和华泰柏瑞港股通量化,而如果把这个时间维度拉长至近九年,依然有3只产品每年均超越业绩基准,分别是华泰柏瑞量化先行、华泰柏瑞量化优选和华泰柏瑞量化智慧。
就全市场而言,指数增强是一个小众赛道。大众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在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量化持续稳定获得超额收益」的产品类型,是需要过程的。目前,指增产品的大部分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华泰柏瑞量化团队的机构客户占比超过50%。
而成立逾十三载的华泰柏瑞量化团队从田汉卿等公募量化先驱者把多因子选股模型引入国内,到以盛豪和孔令烨为代表的中生代量化基金经理扛起大梁,一代代量化人前赴后继,他们共同维护的这一套投研一体化的量化投资生产线、生产线上处理过的海量的数据及因子、以及因此沉淀出来的know-how,才是金牌量化团队内部一直传承着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