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张正海在任6年业绩连降三年、降幅A股城商行第一,不良率历史最高

500

来源 | 财经九号院作者 | 胖虎

日前,贵阳银行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的业绩再一次出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与过往同期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贵阳银行已经连续三年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且从目前的业绩下滑态势看,业绩下滑在加速;

与此同时,贵阳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已经双双攀至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而该行的贷款迁徙率出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的迁徙率增长幅度较大,这也意味着贵阳银行的贷款资产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对于后期的业绩表现隐患很大。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贵阳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规模,至2025年6月底的数据,较3月底的数据出现了环比减少的态势,这意味着在今年2季度,贵阳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均出现了下滑,这对于一家利息收入占比超75%的银行来说,存贷款规模下滑就意味着后市业绩的萎缩。

贵阳银行在营收、利润、资产质量等核心领域全面承压,多项关键指标触及风险警戒线,引发了市场对其经营稳定性的深度担忧。

而带领贵阳银行走向如今这步田地的,正是已经连续担任该行董事长6年之久的张正海。

1

 

营收利润连降三年降幅板块第一,

业绩甚至不如6年前

贵阳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同比下降12.22%;归母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下降7.20%。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23年以来的 “双降” 态势,且降幅较往年显著扩大。

500

回溯历史数据,2023年该行营收150.96亿元(同比下滑3.50%)、归母净利润55.62亿元(同比减少8.92%);2024年营收149.31亿元(同比下滑1.09%)、归母净利润51.64亿元(同比减少7.16%)。

对比可见,2025年上半年营收降幅突破10%,净利润降幅逼近两位数,下滑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业绩加速下滑的情形,贵阳银行在财报中解释,业绩下滑主因两方面:一是LPR下行叠加存量资产利率调整,导致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债券市场波动引发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下滑。

具体数据显示,贵阳银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49.20亿元,同比减少8.86亿元,降幅高达15.26%,其中利率因素导致的减少额达7.26亿元,远超规模因素的1.60亿元。

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上年同期的盈利3.43亿元转为亏损5.11亿元,同比减少8.53亿元,降幅高达 249.11%。尽管投资收益同比增加7.19亿元,但仍难抵消上述两项损失。

而贵阳银行的营收结构层面,利息净收入占比仍高达75.69%,非利息收入15.80亿元,同比仅降1.22%,未能形成有效支撑。

500

横向对比17家A股上市城商行,贵阳银行、厦门银行是唯二营收、净利双降的城商行;不过相比厦门银行的业绩降幅,贵阳银行的业绩降幅则是整个A股城商行最大的。

纵向对比,贵阳银行是整个A股城商行板块连续三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其当前业绩已低于2019年上半年水平(营收67.64亿元、净利润26.53亿元),六年增长成果付诸东流。

2

 

不良贷款、不良率创上市新高,

资产质量恶化仍逆势加码房地产投放

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贵阳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70%,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创上市以来新高;不良贷款规模达58.24亿元,较年初增加4.76亿元,不良贷款规模同样创上市以来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末,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贵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走势与商业银行整体走势背道而驰,呈现逆市升高的态势。

对此,贵阳银行解释称系“部分企业风险暴露,按审慎原则纳入不良”,但贵阳银行贷款迁徙率数据揭示更严峻的现实:关注类贷款迁徙率15.61%(较上年末 增加4.16 个百分点),次级类49.36%,可疑类更是高达87.70%,如此之高的贷款迁徙率,显示贵阳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呈加速趋势,未来的不良贷款规模、不良贷款率仍有进一步攀升的趋势。

500

如果从贵阳银行的贷款行业分布风险来看,尤为突出。房地产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贷款占比超40%,其中房地产业贷款规模从该行的第二位再度攀升至第一位,中报显示,贵阳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527.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近42亿元;房地产业贷款占总贷款规模的15.36%,较上年末上升1.03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贵阳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1.05%进一步攀升至1.75%。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背景下,这类集中授信形成的风险敞口,将持续考验贵阳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程度。

此外,贵阳银行在风险抵御能力方面,拨备覆盖率从年初的257.07%降至238.64%,降幅18.43 个百分点;拨贷比维持4.05%不变。虽然当前拨备水平仍处监管要求之上,但持续下降态势意味着未来需加大计提力度,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3

 

存贷规模环比下滑,增长动能不足

截至6月末,贵阳银行存款总额4337.7亿元,贷款总额3434.61亿元,两项指标均较3月末出现环比减少,今年3月底贵阳银行的存款规模尚有4356.14亿、贷款规模3440..27亿,6月底的存贷款环比分别减少18.44亿、5.66亿,打破了往年二季度稳步增长的状态,也出现了行业内少见的存贷款规模环比双双下滑的情况。

存贷款规模的双双环比下滑,也导致了贵阳银行二季度末的总资产规模7415.36亿较一季度末的7450亿减少了35亿元。

对于利息收入占比超 75% 的贵阳银行而言,存贷款规模是盈利根基。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规模收缩直接导致生息资产减少。存款结构中,储蓄存款2306.65亿元(较年初增加7.25%),占比提升至53.18%,但公司存款等项目表现疲软拖累整体;贷款端虽强调向实体经济倾斜,但投放力度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这种环比下滑既反映宏观层面市场资金面与融资需求的变化,也暴露该行在同业竞争中的弱势——吸储能力不足与优质信贷项目获取能力欠缺的问题同步显现。

多重挑战交织,前景不容乐观。综合各项指标,贵阳银行正面临业绩下滑、资产恶化、规模收缩的三重压力,短期内改善难度较大。

业绩改善受制于外部环境:LPR下行周期尚未结束,实体经济复苏乏力制约信贷定价;债券市场波动常态化,非息收入稳定性难以保障。资产质量方面,高迁徙率预示不良贷款仍有上升空间,而房地产等重点行业风险尚未见底,清收处置压力持续加大。存贷业务若不能扭转环比下滑态势,将进一步削弱盈利基础。

贵阳银行虽提出“优化资产结构、加强成本管理”等应对措施,但在城商行竞争白热化的格局下,缺乏特色化发展路径。若不能快速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其市场地位与资本表现恐将持续承压。

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贵阳银行后续资产质量变化、存贷规模修复情况及利润改善措施的实际成效。贵阳银行能否打破当前困局,仍需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上市公司半年报、年报,官方媒体报道等公开信息,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未经授权,本文禁止转载、抄袭或洗稿。)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