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董秘高书称“估值被低估”,市场为什么不买账
为什么美的集团“董秘观点”与“市场态度”出现反差?答案全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里。
作者:贾明
编辑:郑经
▲美的董事会秘书高书(《中国企业家》)
近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刊发长篇专访文章《一天净赚近1.5亿,美的集团独家回应》。文章里,美的集团董秘高书回应了多个外界关注的话题,包括美的是否会继续回购、美的与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美的的并购策略等。
高书表示,“我们最近股价表现不如大盘。美的属于比较稳健的股票,股价波动不大;在当前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成长更快的(股票)。”“我们认为公司估值被低估了,所以才会进行回购操作。”
事实上,传统家电业务深陷价格内卷,增长瓶颈清晰可见。新兴业务虽有增速但盈利乏力,未能撑起估值预期。财务端应收账款高增不下。
再次研读美的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报,去发现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的图景却与“估值低估”的判断严重相悖。“市场还是会用脚投票估值的!”
▲美的上半年财报p54-p55(号外工作室制图)
01
传统家电:
增长停滞在“价格战泥潭”,结构升级难破局
作为美的营收基石的智能家居业务(上半年营收1672.01亿元,占总营收66.58%),在2025年上半年的增长实则是“以价换量”的被动结果,而非价值驱动的主动突破。财报引用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国内家电市场虽在“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下实现9.2%的零售增长,但行业分化已到极致,美的所处的核心品类均陷入“增长质量下滑”的困境。
另外,空调业务的“量增利减”态势尤为明显。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零售额1263亿元,同比增长12.4%,美的虽保持行业第一,但增长动力高度依赖价格战。财报披露,线上市场2200元以下价格段的销售份额已提升至35.2%,而2200-3000元中端价格段份额快速收窄。
这意味着,美的空调的增量更多来自低毛利的入门机型,而非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即便推出“领航者IV”“全面风系列”等技术型产品,但从市场结构看,高端机型的渗透率并未有效拉动整体盈利——上半年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28.52%,同比下降0.84个百分点,空调作为核心子品类,正是拖累该业务盈利的关键因素。
再看,冰箱业务,基本陷入“刚需内卷、高端难放量”的双重挤压。上半年国内冰箱零售额672.8亿元,同比仅增3.5%,美的虽稳居头部,但产品结构的矛盾愈发突出。
财报显示,以对开、两门为代表的刚需品类价格竞争白热化,线上市场2200元以内低端机型零售额占比提升7.4%;而十字门、法式门等高端品类虽为战略重点,线下8000-14000元价格段份额提升至39.5%,但高端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东芝、卡萨帝等品牌的挤压下,美的高端机型的溢价能力并未显著增强。
更值得注意的是,冰箱业务的核心升级方向“平嵌产品”,虽线下零售额占比跃升至52.1%,但行业内多数品牌已完成同类布局,美的并未形成差异化壁垒,未来增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还有洗衣机市场的“结构升级”更像是“雷声大、雨点小”。上半年洗衣机零售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1.5%,干衣机增长13.7%,但真正代表技术升级的热泵式洗烘一体机,线下渗透率仅为5%,远未达到规模化放量阶段。
财报提及的“分区洗产品线上渗透率5月接近10%”,看似亮眼,实则基数极低,且面临海尔、小天鹅等品牌的同质化竞争。传统冷凝式干衣机仍占据主流,但这类产品存在烘干效率低、能耗高的固有缺陷,难以支撑美的在洗衣机品类的估值溢价。上半年洗衣机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未在财报中单独披露,但结合智能家居业务整体毛利率下滑0.84个百分点的情况不难判断,洗衣机业务的盈利贡献同样在走弱。
从整体看,美的传统家电业务的增长已触及“天花板”:一方面,刚需品类依赖价格战维持份额,牺牲盈利;另一方面,高端品类和技术升级产品渗透率缓慢,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引擎。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态势,恰恰是市场给予其估值折价的核心原因,而非董秘所言的“被低估”。
02
新兴业务:
增速背后是“低毛利陷阱”,难成估值支撑
为突破传统家电的增长瓶颈,美的近年来大力布局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等ToB业务,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上半年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营收219.59亿元,同比增长28.61%;智能建筑科技营收195.11亿元,同比增长24.18%;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营收150.73亿元,同比增长8.33%。单看增速,新兴业务似乎表现不俗,但深入盈利数据便会发现,这些业务不仅未能撑起估值,反而可能成为拖累。
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是典型的“高增速、低盈利”代表。该业务上半年毛利率仅16.93%,在美的所有业务板块中排名垫底,且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
财报披露,该业务旗下科陆电子虽中标“中广核新能源10.5GWh储能系统框架采购”项目,合康新能户储业务拓展至欧洲市场,但储能、光伏等赛道本身竞争激烈,且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政策补贴退坡等风险。以科陆电子为例,其推出的Aqua-C系列液冷集装箱储能系统虽技术领先,但行业内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企业已形成规模优势,美的在该领域的投入短期内难以转化为盈利。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业务的高增速依赖大额项目投入,上半年该业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0.42%,高于营收增速1.81个百分点,这种“成本跑赢营收”的模式,显然无法为估值提供支撑。
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的“增长乏力”问题更为突出。上半年8.33%的营收增速,不仅低于美的整体15.58%的营收增速,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MIR睿工业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近16%。即便不与行业对比,从盈利看,该业务毛利率22.76%,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低于智能家居业务5.76个百分点。财报提及库卡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至9.4%,但全球机器人市场仍由发那科、安川等日系品牌主导,库卡在高端领域的技术优势逐渐弱化,且国内埃斯顿、汇川技术等企业正在加速追赶。
此外,库卡上半年推出的KR FORTEC PA码垛机器人等新品,主要面向传统制造业,而半导体、AI服务器等高端领域的布局进展缓慢,难以打开估值空间。
智能建筑科技业务虽表现相对较好,上半年毛利率29.33%,同比微升0.23个百分点,但同样面临“规模与盈利平衡”的难题。
该业务营收增长24.18%,主要依赖商用多联机(VRF)的市场份额提升(国内占比超28%),但中央空调行业外资品牌仍占据40%份额,美的在大型水机等高端领域的突破有限。财报提到的“磁悬浮离心机发货量同比增长130%”,实则基数较低,且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商业建筑,受房地产行业波动影响较大,未来增长的确定性不足。
从新兴业务的整体表现看,美的虽在多个领域布局,但要么陷入“低毛利陷阱”(新能源),要么增长滞后于行业(机器人),要么依赖单一品类(智能建筑),尚未形成能够支撑估值的“第二增长曲线”。董秘若想以新兴业务论证“估值低估”,显然忽略了财报中盈利数据的真实信号。
03
财务隐忧:
应收账款高增、减值陡升,增长质量存疑
除了业务端的瓶颈,美的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也暴露出增长质量的问题,这些细节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对其估值的谨慎态度,而非“被低估”。
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是首要隐忧。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美的应收账款余额529.09亿元,较上年末的357.99亿元增长47.8%,增速远超营收15.58%的水平。应收账款高增背后,是美的为维持市场份额而放宽信用政策的无奈选择。在传统家电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延长账期吸引客户成为重要手段。
但这一操作的风险已在财务端显现: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3.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42亿元大增719.38%,主要系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增加所致。这意味着,美的上半年的营收增长,部分是“赊销”带来的虚增,实际现金流并未同步改善,这种增长模式难以获得市场的估值认可。
存货周转的优化也暗藏隐情。财报显示,上半年末存货余额496.75亿元,较上年末的633.39亿元下降21.57%,看似运营效率提升,但结合行业背景看,更可能是需求放缓下的“主动去库存”。
据奥维云网预测,2025年国内家电全品类零售规模预计仅同比微增,因2024年“国补”政策已透支部分需求。美的主动削减存货,实则是对未来需求的谨慎判断,而非供应链效率的实质性提升。从存货结构看,原材料占比、产成品周转天数等关键指标未在财报中披露,但结合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下滑的情况,不难推测,存货减值的风险仍在累积。
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同样值得警惕。截至6月末,美的资产负债率64.04%,较上年末的62.33%上升1.71个百分点,主要因短期借款大增,短期借款余额510.25亿元,较上年末的310.09亿元增长64.55%。
短期借款高增,一方面用于回购股份(上半年累计回购超24亿元),另一方面可能用于新兴业务的投入,但这种“举债回购”的操作,本质上是牺牲财务稳健性换取短期股价支撑,而非基于内在价值的合理举措。财报显示,上半年财务费用中利息支出11.17亿元,同比增长5%,若未来利率波动或业务现金流恶化,财务风险将进一步暴露。
这些财务细节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美的上半年的增长并非“高质量增长”,而是依赖信用政策放宽、主动去库存、增加负债等手段实现,这种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市场给予其当前估值,实则是对其增长质量的合理定价,而非“低估”。
04
估值争议:
董秘的“主观判断”和市场的“客观定价”
董秘高书认为美的估值被低估,核心逻辑或许是“营收利润双增但股价跑输大盘”。但从财报数据看,这种逻辑忽略了估值的核心驱动因素,增长的可持续性、盈利的稳定性、业务的稀缺性。
从估值逻辑看,家电行业作为成熟行业,市场通常采用“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进行估值。美的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5.04%,若以当前A股家电行业平均PEG 1.2计算,其合理PE应在30倍左右,但截至财报披露日,美的PE(TTM)约13倍,看似存在折价。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种“折价”是合理的。
净利润增长25.04%中,有部分来自非经常性损益(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2.22亿元,主要系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亏损,扣非净利润增长30%,但扣非增速仍依赖成本控制,而非营收质量提升)。
此外,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新兴业务盈利乏力,未来净利润增速难以维持25%的水平,市场自然会给予PEG折价;其三,家电行业整体估值中枢下移,受房地产低迷、消费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2025年上半年家电行业PE(TTM)较2024年同期下降约20%,美的估值随行业中枢下移,并非个例。
美的的估值并未显著低于同行。财报显示,美的上半年毛利率25.62%(营业成本1867.86亿元/营业收入2511.24亿元),净利率10.36%(归母净利润260.14亿元/营业收入2511.24亿元),在国内家电龙头中处于中等水平。对比海尔智家(2025年上半年净利率约11%)、格力电器(净利率约9.5%),美的的盈利水平并未形成显著优势,其估值与同行基本持平,不存在“被低估”的情况。
董秘高书将“股价跑输大盘”归因于“市场偏好成长股”,这一判断虽符合短期市场风格,但忽略了美的自身的基本面问题。大盘上涨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新能源等成长板块的业绩兑现,而美的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新兴业务,均未展现出“成长股”的特质。
传统业务增速放缓,新兴业务盈利不足。若仅因“市场风格”便认为自身估值被低估,实则是混淆了“短期风格”与“长期价值”的区别,未能正视财报数据反映的基本面瓶颈。
高书看到的是“营收利润双增”的短期业绩,而市场看到的是“传统业务内卷、新兴业务乏力、财务风险上升”的长期隐忧。财报数据清晰地表明,美的当前的估值并非“被低估”,而是市场基于其基本面的合理定价。
对于美的管理层而言,与其强调“估值被低估”,不如正视财报数据反映的问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业务升级与盈利改善上。毕竟,市场或许会短期偏离价值,但长期终将回归基本面,这才是估值争议的最终答案。
头图来源|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