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惨了的黑芝麻智能,陷入了难拓客的困境?

500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在智能驾驶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式下,智能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的日子却不太好过。

8月29日,头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光环的黑芝麻智能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了40%,但录得大幅亏损,数额超过7亿元。

500

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作为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中最先通过“上市考核”的玩家,黑芝麻智能去年还是盈利的。

2024年,黑芝麻智能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更是高达11亿元。

一家在2016年成立、经历过行业大洗牌、如今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往往会把花费大量成本研发作为当前的发展主线。能成功实现收支平衡,往往意味着公司已经获得了多数客户的认可,步入稳定期。

但黑芝麻智能的情况似乎不太一样。

2024年,黑芝麻智能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是得益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润,剔除非经营性因素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公司的经营利润实际上为负,且持续下滑。

靠金融工具维持业绩并不是长久之计,这一点很快就在黑芝麻智能今年的财报中有所体现。

从当前这份最新的财报来看,黑芝麻智能还处在不得不加大研发成本、牺牲利润的时期。

再加上与竞争对手如地平线、Momenta对比来看,黑芝麻智能的技术水平和获客能力都不算强;大量的车企开始加速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对中上游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黑芝麻智能接下来还能突围吗?

1、已实现盈利的黑芝麻智能,今年却亏惨了

在这份大幅亏损的半年报发布之前,黑芝麻智能就已经提前发布了预亏公告,透露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净额将不超过8亿元。

彼时,黑芝麻智能针对亏损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因集团雇员授出奖励而产生的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二是本集团于高阶辅助驾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及产生的开支;三是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收益减少。

前两个原因可以归结为“花得多”,这对于一家科技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第三个原因则几乎能够解释黑芝麻智能此前为何能够录得盈利。

以2024年的财报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黑芝麻智能录得公允价值收益为20.47亿元,若剔除这个非经营性因素,经调整的亏损净额达到了13.04亿元,同比扩大了4%。

也就是说,黑芝麻智能此前的盈利并不是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因此,只要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没有获得收益,就会让黑芝麻智能的业绩变得不太好看。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0.4%;期内亏损达到7.62亿元。

而由于上市的原因,黑芝麻智能的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因此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并无公允价值变动。

在这种情况下,黑芝麻智能在这份财报中的经调整亏损额与实际亏损额较为接近,为5.4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6.02亿元相比略有收窄。

500

黑芝麻智能2025年上半年利润,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没有了公允价值收益的加持,黑芝麻智能入不敷出的情况也被暴露无遗。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主营业务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为2.37亿元,同比增长了41.6%,该项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3.63%;另一项占比为6.37%的业务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也实现了增长,为约280万元,同比增长64.0%。

主营业务营收的大幅增长,也是公司总体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公司为这项主营业务投入的成本和开支更高。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销售成本为1.9亿元,同比增加了111.2%,主要是由于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销售成本增加。

公司的研发开支高达6.18亿元;销售开支约为5150万元;一般及行政开支为1.70亿元,几项开支加起来,远高于黑芝麻智能的总营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黑芝麻智能在今年上半年如此高额的研发开支,却已经是同比减少了10.1%的结果。

但对于一家以辅助驾驶芯片为主要产品的科技企业而言,不管是难以控制收支平衡,还是在上市一年的时期就开始减少研发开支,都不能算是好消息。

营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销售成本增幅的情况之下,黑芝麻智能的毛利和毛利率也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整体毛利约为6270万元,同比减少了30.4%;整体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0.0%减少至24.8%,减少了25.2个百分点。

500

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如果再不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营收,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或将持续更久。

2、黑芝麻智能的难题,在于难拓客?

2016年前后,第一代AI芯片爆发,自动驾驶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公司,黑芝麻智能也是其中的一员。

彼时,黑芝麻智能的创始人单记章和其好友刘卫红分别离开了老东家,创办了黑芝麻智能科技。

在2019年,黑芝麻智能发布首款芯片华山一号A500的当天,卖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涨停了,“虽然是个误会,但领导们都特别开心。”一位黑芝麻智能的老员工曾如此回忆。

要知道,黑芝麻智能的这款华山一号A500,是行业中首款国产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2020年6月,黑芝麻智能发布第二款产品华山二号A1000,再度成为市场上除英伟达外唯一的大算力芯片。

500

华山A1000芯片,图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到了2023年,智能驾驶功能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对芯片算力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英伟达成了美股当年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的科技股之一。

黑芝麻智能则是在当年推出了业内首个舱驾一体芯片——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并开始筹备上市。

时至今日,已经顶着“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光环成功完成上市的黑芝麻智能,仍然身处风口。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约为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9.97%。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738亿美元。

黑芝麻智能也拥有不需要向海外采购IP的核心技术,一是ISP(图像信号处理),二是自研车规级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器NPU。

但是,身处行业中上游的企业虽然手握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命脉,但也承受着对客户依赖较高的压力。

黑芝麻智能所处的智能驾驶芯片赛道,最喜欢拼的就是定点和量产的车型数量。

而在今年的这份半年报中,黑芝麻智能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定点车型及数量,也没有透露量产交付规模具体的提升数据,与客户相关的表述较为粗略。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持续深化合作。

公司的高阶辅助驾驶芯片上半年持续实现量产化交付,基于A1000系列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于吉利银河E8、星耀8、东风奕派007新款车型、东风奕派008及其他头部车企多款车型上量产出货。

500

华山A1000芯片,图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述被黑芝麻智能列出的车型,大多并不是业内较为爆款的车型,合作并实现量产的车型交付量不够多,产品销售规模上不去,或许也是黑芝麻智能难以盈利的原因之一。

黑芝麻自己也有危机感,去年4月,黑芝麻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5年是智能驾驶芯片的关键时刻。2025年之前如果没有拿到客户大规模量产项目,就会非常难”。

除此之外,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黑芝麻智能对车型定点数目的讳莫如深,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对黑芝麻智能很不利。

以同为上市公司的地平线为例,其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地平线累计获得近400项车型定点,其中具备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及以上功能的定点超过100款;上半年共有超过15款搭载地平线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成功量产上市。

而在地平线的客户群体中,不乏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大众中国这样的客户。

除了地平线,另一家还未上市的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实力也不容小觑,在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其创始人、CEO曹旭东曾表示,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经突破了130款。

在客户方面,Momenta也拥有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和智己这样的客户。

市场竞争激烈,要从同行手里抢客户,黑芝麻智能必须要更努力。

3、黑芝麻智能,还在承受车企自研智驾的冲击

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获取困难的问题,智驾芯片企业还普遍面临车企自研智驾芯片潮的冲击。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而下游车企又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刺激销量,因此,为了加速实现盈利,车企们纷纷一边提升产品性能,一边进一步控制成本。

自研,就有可能成为车企有效控制成本的一把“利刃”。

截至目前,已经有车企宣布已开发出了自研的智驾芯片。

例如蔚来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宣布公司自研的全球首颗量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上车,单颗芯片的算力超过1000 TOPS;小鹏也曾在今年6月宣布,3颗图灵芯片上车G7,综合算力超过了2200 TOPS。

500

还有小米、理想、零跑等在销量上颇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都盯上了自研芯片这条赛道。

其中,雷军曾在6月3日的小米投资者大会上剧透,小米的汽车芯片正在研发中,也将很快推出;理想则是早在2021年就开启了内部代号为“舒马赫”的造芯计划,市场中也有消息称,5月中旬马赫100芯片流片成功,将于2026年正式量产。

零跑汽车也一直在走“全域自研”的路线,其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了首款国产AI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芯片,截至2024年,凌芯01芯片的装机量已超过了10万台,应用于零跑C11、B10等车型。

如果车企自研的智驾芯片足够好,那么车企本身也可能扮演行业中上游企业的角色,向其他企业或品牌提供芯片,还有可能进军新的领域,如机器人、智能影像等等。

也就是说,黑芝麻智能未来的竞争对手更多了。

除了车企自研芯片会让“黑芝麻智能们”更难获取新的客户和市场空间,当前汽车行业智驾下放的趋势,让更多价格更低的车型也有了智驾能力,这也可能会导致供应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当然,如果当前能与智驾下放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并让自己的芯片产品成功上车量产,在短期内给智驾芯片企业带来的仍然会是收益。只不过,目前的黑芝麻智能还没完全登上智驾下放的“顺风车”。

此前,黑芝麻智能曾因与比亚迪传出合作传闻的事件,而遭遇了一场股价的剧烈波动。

今年2月,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统发布,被市场认为有可能成为智驾平权的起点。

而在此之前,市场曾有传闻,称黑芝麻智能的智驾芯片已经应用到比亚迪腾势相关车型上,对此,黑芝麻智能还做出了回应,称公司的芯片已被比亚迪采用,并已实现量产出货,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随后,黑芝麻智能一度在两天之内累计大涨超过50%。

但等到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会当天,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一则澄清公告,称公司与中国领先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包括但不限于比亚迪)有长期合作关系,此乃公司的日常及一般业务过程。截至公告日期,有关该合作概无任何重大变动须根据上市规则予以披露。

这份澄清公告发布后,黑芝麻智能的股价又转而大幅下挫,当日,其股价在盘初的跌幅一度超过50%。可见资本市场有多么重视黑芝麻智能与比亚迪之间的合作。

500

图源黑芝麻智能官网

现如今,黑芝麻智能的股价还在持续走低,截至9月3日收盘,黑芝麻智能的股价只有17.87港元/股,相比2月7日最高点43.85港元/股下滑了近60%。

一份亏损的财报或许不会让市场直接给黑芝麻智能下一个“掉队”的定义,但客户的数量是一家公司产品性能的直观投射,黑芝麻智能想让投资者重拾信心,还是要抓紧时间,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本文头图来源于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