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玄学与了解道教的心态
导读:宗教的弘扬离不开玄学,但是玄学只是宗教很小的一部分,如同三皇五帝教化天下,也是道之运行,圣人皆有异相、异术,有异相是天赋异禀的显示,是通过彰显神秘与玄奇便于教化后人;不过有异相、异术的并不一定就是三皇五帝,更多的是江湖骗子,持术而骄,而傲,而失去自我。有道者用术,有德者显相。
对于修道,很多朋友对道教有美好的幻想,也有着最朴素的好感,更有好奇心。道教包容的东西很多,思想文化体系也很复杂,当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道术。从小说电影里面的各种玄奇,无论是封神榜还是西游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网络小说,对道教有一种神化和美化,神仙人物大多都与道教有关。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个修仙梦”这句话可能真的没错,我们小时候就幻想自己跟孙悟空一样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跟刘伯温一样神机妙算,见了穿着道袍的人,也会十分崇拜。
民间有句话叫作宁打和尚不骂道士,原因是啥呢?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道士会不会有独特的技能呢?会不会法术呢?会不会对我画圈圈呢?神秘包裹下,有对道术的追求和好奇,更有畏惧,正是好奇与畏惧作用在我们内心深处不断交织,让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边是美化道士,一边是丑化道士,好像道士就不是正常人,不是申公豹就是姜子牙,不是琼楼玉宇便是深渊地狱。
口称神仙,是种尊敬,也是种敬畏,也就造成了疏远,因为疏远,就产生了不了解;因为不了解,对道教的一些术数就产生了神秘感,因为神秘感,所以太多人被吸引被骗。
我举个真实的例子:微博上有人问我:“道长,我们这里几十年前有个道士,会一种神通,用竹篓背水,你会吗?你可以教我吗?我能练成吗?”在我看来,哪怕存在这种神通,必然也会有代价的,可能需要你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去修炼,还可能修炼不成,同时,如果能修炼成,你修炼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炫耀竹篓背水还是为了背水?如果去炫耀,在我看来这种炫耀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宣扬玄奇迷信之外,没有太大价值;如果为了背水,还不如花十块钱买个塑料桶更方便。
目前很多打着道教旗号骗人的,打着玄学名义骗人的,归根结底,还是利用人的好奇心;我不否认道教玄学的存在,但是,绝对不赞成玄学作为道教的全部。
竹篓背水和背水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背水,哪怕道家术数能竹篓背水,目的还是为了背水,舍弃简单的方法,去寻求艰难的方法,究竟是傻还是蠢呢?吸引人的,无非是竹篓背水,而不是背水。
广义上来说,吸引他的不是道教的文化或者思想,是这种玄奇与神秘,是他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因为神秘,所以更容易被骗;玄学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神秘性,但是太多走江湖的所谓术士,只不过是三流魔术师而已。
距离产生美,有人就会利用这种美来欺骗人,就如同网络交友一样,你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经过了PS,你不知道这个人真实的状态是如何;看上去很美可以给人一种好感,但是真正要了解,是必须去理性看待的。
玄学有神秘的部分,也注定了可能的高深,有对玄学非常精深的,但是,不可能大师遍地走、神仙多如狗;你随意网上遇到的或者街头遇到的,是一个玄学大师的可能性极小。
院士不少吧?甚至一定意义上比真正掌握了玄学的大师还要多,你在街头,遇到院士的几率有多大?网上各种玄学各种法术,都会披上华丽的外衣,利用人的好奇心,但是,99%都经不起推敲。
看待玄学,我们应该如同看待科学一样的态度。学会求证,学会多方面衡量思考,不要听信所谓大师的高深理论,首先证实对方的身份,然后,了解背后的真相,多探讨。
类似山医命卜相这样的,很多公开的资料,也有成套的体系,无论是不是大师,熟悉了阴阳五行理论,都可以忽悠两句,利用好百度,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伪大师了。
这些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玄学的东西,我建议适当了解下,不求你去学习,不求你去认知,但求你能少被骗。如果别人说个金生木,都能把你忽悠住,那说明你的常识太低了;玄学方面,因为大家不了解,才造成了一些人肆意妄为,才造成了各种大师的存在。
更进一步的玄学,增加更多外壳,增加宗教色彩,强调各种宗教仪轨或者修炼方式,这种或许难以辨别,但是,请记住,任何现世的教祖都是不存在的,目前崇拜活人为神的宗教都是邪教。
这些玄学,实际上已经不是山医命卜相的体系了,而是参杂了迷信和功利,已经不是单纯的体系了,他们会增加很多的道教经典,说错,他说有经典,说对,其实是借鸡生蛋。
认识这一类的,需要的是多问多看,可能正宗传承的也会利用这种玄学,邪教最爱的就是这种手段,因为看起来比较正统比较严谨。
再下一步玄学,就是神通、法术、开天眼等等玄之又玄的东西了。当然,还有丹道、修仙、隐世门派等等,这种骗成年人可能难一点,但是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此类评判有一句话:网上修不了仙,也开不了天眼,不是缴费就能成仙的。
我们认识道教,应该不迷信玄学,不迷信神通,不因为看上去的美对道教无限向往,不因为接触后看到的丑而丧失寻道的勇气。
当我们对道教有了好感,那么,可能就急于了解道教的一切,巴不得一天之内了解道教的所有经典所有规则。
因为道士少见,所以见到一个道士,就问“什么是道?什么是天地?什么是丹道?怎么成仙”这样的问题,一生都回答不完,想刚一接触就能全部了解,可能吗?
了解是慢慢深入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修行也是与人相处的过程,也是自己慢慢进步的过程,修道,切忌贪功冒进。包括我徒弟世秀,到了道观,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教她什么道教的法术神通或者其他的玄之又玄的东西。
到了道观,首先是感受道观的生活氛围和人情世故,体会自己心境的变化,学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不是到了道观就要立刻学习什么东西。
道教把这个过程叫作磨性,磨炼自己的心情,在磨炼的同时,去掉心灵的伪装,达到真正的自我。当然,磨性的过程中,也要有明智的心,哪些是伪装哪些是真我很大程度上要自己衡量。
磨性不是让你做千篇一律的人,而是发现你自己,从内心观照你自己。发现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复归于婴儿才能达到真正的道法自然。
我们的生活中一样是磨性,人的精神从来都不是一瞬间升华的,而是逐步完善的,只有经过一定的磨炼,才能够改善。
我们面对很多人很多事情,我们学会在一定规则下包容学习,让更多人能够不讨厌自己。这种学习就是种修行的过程,也是相处的过程。我们曾经有几个QQ群,讲的东西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每天固定晚上八点分享;很多人说为什么不是每天讲道,而是只有晚上八点才分享呢?我们都需要面对我们的生活,修行感悟可以时时刻刻,在轻松中进行,没必要规范什么是道,只要遵循生活的规律就够了。
当然生活中,也是要学习,也是要认知,也需要从别人身上学习,别人有优缺点,我们也有优缺点,都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就有了讲课的规则。
讲课的时候,一直提醒大家自觉不发言,一年下来,绝大部分朋友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会了保持沉默和聆听,我们可以用全员禁言,但是一直没有这样做,最大的原因也是大家在修行,学会聆听,学会分享。这里学会聆听,能够约束好自己,就可以潜意识里贯彻到自己生活中。
道是道,也不是道,道不是道,也是道,处处是道,处处也不是道。学习道教的态度,应该是真正舒服的态度,真正从容无碍的态度,是约束自己不是束缚自己,是寻求真理不是被玄奇迷惑;不要刻意追寻太玄奇的认知,从身边做起,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不要把道看得太神秘,不要让自己修行的神神叨叨。
包括以后道教的弘扬和发展,可能会更多的借助网络的渠道,我们在尝试让大家以这种方式了解道文化,我希望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平自在的修道环境,对于某些人可能不公平,但是,我们做到的是尽可能对大家都公平些,这个平衡也是道。
在这种体悟中感受自己的内心。道不一定是书本形式的,也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但是一定要是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喜欢,如果我们有障碍,可以寻求改善或者变通的方式。
我们从来不缺少道教的经典,缺乏的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诠释认知世界,缺乏让道教经典焕发时代活力的勇气。
做真实的自我,就是寻找信仰最根本的态度,也是了解道教的必备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