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收入来自宁德时代!纳百川IPO成功过会,陈荣贤一家三口控股55.58%
在计划上市两年后,纳百川股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百川”)IPO进程迎来最新进展。
日前,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发布2025年第15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纳百川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此举意味着,纳百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此次IPO,纳百川共计募集资金7.2亿元,其中5.79亿元用于纳百川股份(滁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60万台套水冷板生产项目(一期)项目。
纳百川在招股书中提到,上述本目已形成约118 万套/年的电池液冷板产能、4 万套/年电池箱体产能,将续建30万套/年电池箱体产能。
纳百川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客户主要是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厂和小鹏汽车等整机厂。根据披露的招股书,宁德时代是纳百川的第一大客户,其来自宁德时代的收入常年在一半左右。
近年来,纳百川营收逐年增长,但净利润却在下滑,主营产品电池液冷板毛利率逐年下降。不仅如此,电池液冷板的产能利用率也在逐年降低。此外,纳百川还面临应收账款逐年增加的风险。
纳百川实控人为陈荣贤与妻子张丽琴、儿子陈超鹏余,三人合计持股55.58%。一家三口能否带领纳百川成功上市,尚需时间验证。
家族控股,与首位职业经理人对簿公堂
纳百川是一家典型的家族控制企业。
资料显示,纳百川的控股股东为陈荣贤,其与张丽琴、陈超鹏余为实际控制人。陈荣贤和张丽琴系夫妻关系,陈超鹏余为两人之子。
目前,陈荣贤直接持股24.96%,通过鑫澳科技间接持股0.11%,和妻子张丽琴夫妇通过纳百川商业管理、纳百川科技间接持股13.21%、12.12%;陈超鹏余直接持股5.18%。陈荣贤、张丽琴、陈超鹏余直接持有和间接控制纳百川55.58%股份。
在任职方面,陈荣贤为纳百川董事长、总经理,配偶张丽琴为总经理助理,陈超鹏余为董事兼董事会秘书。
为了进一步稳定家族持股结构,陈荣贤家族不断拉亲人入股。
比如在2021年8月27日,鹏睿资本与陈荣贤以及纳百川股份有限签署《关于纳百川股份控股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约定鹏睿资本以2510万元作为对价认缴纳百川新增注册资本175.70万元。
鹏睿资本为陈超鹏余岳父邹朋飞控制的企业。目前,鹏睿资本为纳百川的前十大股东之一,持股比例为2.1%。
除此之外,纳百川股东中还有其他亲戚的身影。张丽琴兄弟张传建持股13.31%、姐妹张丽云间接持股1.93%、姐妹张玉琴配偶李学荣间接持股4.48%。
当然,陈荣贤对亲戚外的其他人曾经也不吝啬。如在2019年,陈荣贤将其持有的346.5万股股权以股权激励方式无偿赠与潘虹、徐元文、张勇3人。目前,三人持股比例分别为0.75%、0.75%、2.63%。
潘虹、徐元文均担任纳百川副总经理职位。而三人中较早入职的张勇却与纳百川对薄公堂。
据了解,张勇于2016年进入纳百川工作,负责武汉纳百川运营管理和发行人新能源业务销售管理,系纳百川从外部引入的首位职业经理人。
2023年,张勇向马鞍山雨山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纳百川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以及工资共计49.15万元。在2023年10 月 24日诉求被驳回后,于当年11月15日再次上诉,且诉求不变。后双方就此事和解。
对此,深交所发来问询,除了要求说明股权赠与的合理性外,还被要求说明与张勇发生劳动仲裁事项相关事宜、张勇不在纳百川任职是否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或造成其他重大不利影响等。
纳百川回复到,为防止客户流失,公司制定了员工激励、销售策略、服务等方面的策略。因此,张勇不在公司任职未导致主要客户流失或造成其他重大不利影响。
深度捆绑宁德时代
提到纳百川的客户,会让很多人产生兴趣。
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式进入了市场驱动的高速成长期,2022-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25.6%、31.6%、40.9%,逐年提升。
在行业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不少“玩家”,既包括整机厂,也不乏上下游企业,纳百川便是其中之一。
切入新能源赛道后,纳百川与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及配件制造商,以及长安汽车、小鹏汽车等汽车主机厂建立起合作关系。
而上述合作关系中,最被关注的是与宁德时代的合作。
纳百川成立于2007年,在成立的五年后,便“搭上”了宁德时代。2012年,纳百川与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开展合作研发;2015年以来与宁德时代建立并保持了战略合作关系;2022年在电池液冷板领域独家与宁德时代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宁德时代已经成为纳百川的“金主”,来自宁德时代的收入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是纳百川的第一大客户。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来自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占比分别53.73%、48.94%、48.21%、44.39%。
除了宁德时代外,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主要客户为还有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企业,在储能系统领域的主要客户为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海辰储能。
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05%、62.13%、61.68%、59.35%,对大客户的依赖度相对较高。
一般来讲,对大客户的高度依赖,会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议价能力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企业的业绩稳定性。
近年来,纳百川的应收账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23亿元、3.82亿元元、5.60亿元、4.6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25.52%、25.06%、29.61%、23.32%;坏账准备分别为1724.53万元、2046.29万元、3241.87万元、2730.09万元。
纳百川也在招股书中直言,如果出现主要客户因发展战略变更、经营状况不佳、宏观经济环境重大不利变化等因素导致对公司产品需求减少,将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业绩和盈利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
其实,尽可能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自身要有足够的“造血”,比如不断研发开拓新产品。招股书显示,纳百川的研发费用虽然近年来逐渐增加,但占比并不高,并且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
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406.96万元、4394.05万元、5411.17万元、1016.53万元,占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30%、3.87%、3.77%、3.01%。
在研发费用方面,纳百川低于同行。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可比上市公司公司均值为4.84%、4.74%、4.30%、3.86%,同期纳百川的研发费用率为3.30%、3.87%、3.77%、3.01%,均低于业内均值。
针对大客户依赖度较高、研发投入等相关问题,在深交所发来的问询函中均有提及,纳百川就上述问题以“具有合理性”进行了回应。
净利润连年下降,主营产品数据“打架”
公开资料显示,纳百川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热管理及储能电池热管理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电池液冷板、电池集成箱体等。
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8亿元、11.13亿元、14.08亿元、3.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1亿元、8925.78万元、8804.38万元、1391.38万元。可以看出,虽然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却在下降。
纳百川表示,受新能源产业整体价格下行、新建生产线投入后短期内产能利用率不足等因素影响,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从而导致2022-2024年净利润未随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同步上升。
纳百川的主要产品为电池液冷板,其在近年来毛利率连续下滑,这也是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
销量方面,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电池液冷板的销量分别为370.05万片、375.33万片、441.71万片、105.04万片,产销率分别为96.77%、98.53%、100.26%、97.57%。
营收方面,2022-2025年1-3月份,电池液冷板收入分别为8.04亿元、9.50亿元、11.79亿元、3.0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9.79%、85.34%、83.78%、92.27%。
营收增长主要和单价有关。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电池液冷板的平均单价为217.37元/片、253.17元/片、267.01元/片、289.38元/片,同比增加30.13%、16.47%、5.47%、40.33%。但同期的平均成本为174.58元/片、205.48元/片、228.78元/片、249.29元/片,同比增加34.75%、17.70%、11.34%、40.57%。
可以看到,同一时期,平均成本增长幅度要高于平均售价增长幅度,受此影响,纳百川电池液冷板的毛利率逐年下降。数据显示,2022-2025年1-3月份,电池液冷板的毛利率分别为19.69%、18.84%、14.32%、13.85%。
而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本身毛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整体毛利率。2022-2025年1-3月份,纳百川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2.00%、19.43%、17.54%、14.34%
有意思的是,纳百川电池液冷板出现数据“打架”尴尬局面。招股书显示,2025年1-3月,电池液冷板销售平均单价为289.38元/片,同比增加40.33%,据此可算出公司2024年同期电池液冷板销售平均单价为206.18元/片。而公司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公司所披露的2024年1-3月电池液冷板销售平均单价为277.63元/片。同一数据在两份文件中却相差明显,纳百川对此并没有进行回应。
此外,2022-2024年,纳百川电池液冷板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2.11%、83.41%、82.26%,逐年降低。
在深交所发来的问询函中,有关茶能利用率也被提及,要求结合产能利用率、产销率及其他有关情况说明纳百川产能利用是否饱和。“产能利用饱和,与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纳百川如此回复。
就公司增收不增利原因、大客户应收账款具体占比、主营产品数据“打架”等相关问题,北京时间财经记者联系纳百川方面,截至发稿,未获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