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500

文:蔡垒磊

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如我们这般,年轻人不到30岁就在普遍发愁过了35该怎么办。全世界都有中年危机,但发达国家一般在40岁到50岁之间才会有,而且只是一部分人有,并不像我们来得这么早和这么普遍。

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各位有中年危机焦虑的不妨扪心自问,你们在焦虑什么?什么样的人最焦虑?是不是一事无成;没有攒下任何资源;平时工作得过且过;能当南郭先生就当南郭先生的人,最容易焦虑?因为他们不管外面装得多么人模狗样,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理性回归的时候,审视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啥也不会。有些人可能仗着公司的资源,看起来还能生产点价值,可价值的可迁移性并不强,一旦现在的公司不给他提供这种价值的机会了,他立刻就没价值了。

所以他们在怕什么?怕失业,怕公司发现了自己在混,怕自己的东西没人买单。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社会,总有一些人群是这样的,这是符合正常比例的。但如果一个社会的年轻人在其20多岁的时候就普遍开始焦虑这件事,在30岁出头的时候就感觉没过几年,末日就要来了,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说明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大都在混,有的虽然看起来很勤快,但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在混,只是“貌似努力”。

我们的学校教育其实并没有教什么有用的东西。我的意思并不是“识字识数”是没必要的,而是在这些最最基础的东西完成以后,后面学的东西就实用性不大了。学生们卷天卷地,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如果工作中能这么辛苦,而且是“有效辛苦”,一早就拿上高薪了,但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一片空白——这难道没有问题吗?那我们这么辛苦是在干什么?你随便学点什么,这么努力地学,这么努力地干,需要10几年吗?几年就是老法师了吧?

从小家长老师就告诉我们说,好好念书,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这是错的,他们没有解释清楚“好好念书”和“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和“持续有好工作”和“赚大钱”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好几件事,且互相之间都不太通,他们也解释不清楚,不然他们自己怎么会一事无成和去学校里当老师呢?很多毕业生读了十几年书,最终就为了毕业的那一刻——是的,就只有那一刻,而那一刻是什么?恰恰是所有人都是白纸,没有人能从学历以外去筛选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它就起了作用,它叫“敲门砖”——你有什么学历,决定了你能敲开哪扇门。

但这是旧社会,是一岗定终身的时代才这样。即你就在“快慢车道分流”之前努力就行了,一旦你进了快车道,你就算再烂也是在快车道里取下限;而如果进了慢车道,你再好也只能在慢车道里取上限——你还当现在是大锅饭时代,公有制社会,南郭先生可以吃一辈子饭不会被淘汰的时候呢?

能敲开哪扇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且真正的聪明人毕业时候已经不是白纸了,人家从大一开始就在干活,到毕业是干了四年的老员工了——我现在手底下的员工里,最好用的就是这种,比任何名校出来的都好用,都有后劲——他们甭管什么学校毕业的,跟你只拿着文凭出去找工作,差距大了去了。

所以怎么才能不焦虑?怎么才能没有35岁危机?不要混;有本事;有不管去哪里,上来就能给人加成不一样的价值的能力;有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供给端”的能力,又怎么会有什么狗屁35岁危机呢?

一个社会可以允许一部分混子危机,但社会性的普遍危机,就一定说明我们整体都走错了方向,那你作为一个聪明人,就不该只顺着社会整体的方向走。尤其是让自己“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供给端”,这是人人都有机会做到的,什么意思?就是总是去发现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总是对新东西保持学习,那就肯定能发现新的提供价值的机会——很简单,新东西新机会新产业出来的时候,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很大的,你哪怕不是个人才,在人才紧缺的时候,也一定大把人找你干某件事,毕竟别人是一窍不通,你学习了至少能懂一点,是不是这个道理?

就是你的能力无法支撑你在大众竞争中脱颖而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局部小战场,缩小范围,在人们还没有大量涌入之前,占据局部的先来者优势,让自己被需要呢?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但你做了吗?我只看到了很多人焦虑35岁危机,但焦虑完该干嘛干嘛,没看到有几个人真正在提前应对的。

让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原点,到底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收到社会给他的财富回报?为社会提供价值是不够的,必须提供比别人更大的价值才行——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很多人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就都已经做错了方向,他们在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没法超越其他人的——方向都错了,意味着每天都在做无用功,即叠加年龄的同时,优势根本没在同步叠加,那危机又怎么会不来呢?

(完)

..................................

Tips:如何不开户交易美股和黄金?(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