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金新能IPO:暂缓表决背后暗藏巨大隐患,合同负债严峻下的危机

500

被视为科创板IPO重启“风向标”的西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金新能),在8月29日上会审议中遭遇“暂缓审议”,其IPO进程骤然生变。监管层直指公司未来业绩稳定性、收入确认政策及股权历史问题三大核心风险,引发市场对这家“高端电解装备企业”科创属性的质疑。

财闻网了解到,监管层在此次IPO审议中要求泰金新能结合行业趋势、客户需求、产能规划等,进一步论证未来业绩是否存在大幅下滑风险。公司2024年获得订单金额同比下降,部分客户因自身经营状况延迟合同执行。若下游市场需求持续不及预期,叠加存货减值风险,泰金新能或面临现金流、客户订单流失的连锁危机。

500

作为新国九条”后首家获受理的IPO企业,泰金新能目前的主营业务为高端绿色电解成套装备、钛电极及金属玻璃封接制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产品终端应用于大型计算机、5G高频通信、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天军工等领域。然而除了被监管层暂停了IPO审议之外,公司在募投项目、分红与负债、大客户依赖、代持股权、研发不足等方面依旧存在严重的隐患。

资产负债率超红线背后存在巨大隐患

根据招股书披露显示,泰金新能此次IPO选择的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从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泰金新能在2021年度至2024年度分别实现51,941.22万元、100,457.95万元、166,942.45万元、219,387.52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498.28万元、9,829.36万元、15,534.62万元、19,538.93万元。泰金新能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 47.78%,如果单从营收利润方面来看,公司近年来确实表现不错。

事实上,泰金新能目前的经营状态并不简单,其中最令市场关注的便是其资产负债率。根据招股书披露,泰金新能在2021年度至2024年度总资产分别为141,725.44万元、309,275.18万元、456,981.94万元、374,972.25万元,而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上述报告期内分别为89.57%、91.96%、92.63%、85.27%,上述4年间公司平均每年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9.86%。

500

也就是说在这几年间,泰金新能每1个亿的总资产平均就有9000万元是负债,可谓是资产负债率严重超过市场“红线”,并到了非常严重的底部。反观同行业企业来看,在2022年至2024年度间与泰金新能同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19%、59.17%、59.21%、平均基本维持在60%左右,而泰金新能在2023年度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2.04%,哪怕是在2024年度最低数值也达到了84.86%,远远高出行业平均水平。

500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泰金新能如此“高杠杆”下的资产负债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从直接债务方面来看,泰金新能在2021年至2024年度的短期借款分别为11,347.85万元、2,992.68万元、2,001.83万元、43,741.58万元。可以看出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间短期债务明显逐年下降,基本不会对同期企业的债务构成影响,而在2024年度虽然有所上升,但也只有4.37亿元,与同期23.45亿元的资产负债来看,也仅是零头。

而泰金新能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主要是因为随着业务增长合同负债金额较大,这部分资金支付需求较小,随着对应的产品陆续验收,合同负债将结转到营业收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随之下降。也就是说,泰金新能负债率高主要是合同负债造成的。

500

招股书披露显示在2021年度至2024年度,泰金新能合同负债分别为65,956.62万元、156,952.77万元、238,339.02万元、146,486.63万元。从上述数据基数就可以直接看出,泰金新能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率这么高确实主要是来源于公司的合同负债。泰金新能称,随着对应的产品陆续验收,合同负债将结转到营业收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随之下降。但事实在并非这么简单。

众所周知,企业合同负债的本质就是客户的预付款,而提前收取客户预付款的本质就是企业的依赖程度过高所致。再2022年度至2024年度间,泰金新能前五大客户占比分别为44.32%、57.19%、47.70%,三年平均向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接近50%,也就是说这几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近一半的营收。

500

然而,泰金新能一方面对大客户过于依赖,另一方面在如此巨大的合同负债之下又高度依赖新增订单,在此经营背景之下,如果未来公司一旦出现大客户流失或者客户订单下滑或停滞,并将造公司的现金流危机,并且可能直接导致公司出现经营风险。

事实上,泰金新能在2024年度已经出现了现金风险。前文提及到,泰金新能在2023年度合同负债为23.83亿元,到了2024年的合同负债下降至14.65亿元,下降金额达到了9.18亿元左右,可谓是下降幅度巨大。而直接带来的影响是。泰金新能在2023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979.54万元,到了2024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是-47,048.99万元,直接导致了现金流严重不足成为负值。

500

财闻网了解到,任何企业或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总是在变化当中谋求发展。这也就是此次IPO,监管层对泰金新能暂缓表决并要求公司结合目前在手订单,发货收据、验收进展、经营性现金流以及行业周期等情况,要求泰金新能对公司未来业绩是否存在大幅下滑风险要求详细说明的重要原因。

500

资金紧张之下现金分红又巨额募资补流

根据招股书披露显示,泰金新能在截至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为 85.27%,流动比率为1.07 倍,速动比率为 0.39倍,其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泰金新能表示,若公司经营出现波动,特别是货款回笼出现短期困难,且不能拓宽融资渠道时,公司将存在一定的短期偿债风险。

事实上,泰金新能“缺钱”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招股说明书。前文中也重点提及到了在2024年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0亿元,此外同年公司的短期借款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截止2024年末达到了4.37亿元,而同期的货币资金仅仅只有3.296亿元,为近三年来历史最低,可以说泰金新能目前面临着巨大资金压力。

500

根据首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泰金新能此次IPO发行不超过4,000.00 万股新股以募集15亿资金投向"绿色电解用高端智能99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三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而最受市场关注的就是募资近1.33亿元补充流动性资金,泰金新能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属于制造业企业,建设厂房、购买和更新机器设备等需要较多资金。公司此前主要依靠经营积累和借款筹集资金,因此银行借款较多。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13,286.67 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成本,提升公司的财务稳健性,为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500

从实际经营上看,泰金新能1.33亿元的补充流动资金也算是在合理范围,然而让市场不能接受的是在企业明显纯在巨大资金压力的背景之下,泰金新能居然在2022年度也就是在IPO前夕实施了6000万元的现金分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边是企业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一边拟通过IPO向市场巨额募资补流,而另一边却在IPO前夕实时了大额现金分红,泰金新能这样的操作也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

对此,监管层在问询函中同样关注到了泰金新能这波操作的合理性。在上交所的问询中,两次均对泰金新能此次IPO募投项目发起质询,不仅对新增产能的合理性必要性、能否消化提出了疑问,还质疑其补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问询回复中,泰金新能及中介机构坚称补流具有必要性、合理性。

实际上,泰金新能有过两次现金分红,第一次现金分红是在2021年9月份,当时现金分红1272.96万元匹配2019年度和2020年度的决议。第二次现金分红匹配的是2022年度,金额则达到了6000万元。泰金新能表示,两个方式列示的分红比例均较低,不属于规定 的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情形。

500

泰金新能认为,报告期内公司合计现金分红税前金额为 6,000.00 万元,现金分红占报告期内累计净利润的比例为 19.44%。但实际情况是,泰金新能在2022年度现在净利润为9,829.36万元,而同年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仅为8,763.71万元,泰金新能在2022年度的6000万元现金分红占同年公司净利润比重达到了61.04%,占同年扣非归母净利润比重为68.46%。

也就是说,泰金新能在2022年度超过60%以上的利润都以现金分红的形式被公司股东拿走了。这样的操作不仅引发监管层的关注,也引起了市场的剧烈争议。戏剧性的转变是,在2025年6月30日披露的招股书中,泰金新能居然变更了募投项目,其募集资金变更后大幅下降。

500

根据2025年6月30日的招股书披露显示,泰金新能此次IPO不仅彻底删除了此前计划的1.33亿元的补充流动性资金项目,而且在原计划募资的“6.35亿元的绿色电解用高端智能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4.82亿元的高性能复合涂层钛电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和“2.50亿元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分别缩水了30.76%、17.66%、38.68%,原先的整个募集资金计划直接缩水了5.10亿元,缩水幅度达到了34%。

募集资金从15亿到9.9亿的“断崖式”调整以及IPO项目中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的突然删除,一方面是监管层以及市场强烈质疑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公司在现金流骤降、短期借款激增,公司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下的无可奈何之举。

诉讼纠纷专利无效下科创属性被质疑

科创板的核心定位是服务“硬科技”企业,而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作为新“国九条”发布后A股首家获受理的IPO企业,泰金新能科创板IPO上会审议结果被暂缓,在自身暴露的多重问题的同时,其科创属性同业也面临严峻考验。

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为: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 8000万元以上;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0%;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 7 项以上;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5%,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 3 亿元。

招股书披露显示,泰金新能在 2022、2023 年和 2024 年研发费用分别为 3,755.39 万元、4,854.30 万元 和 7,183.97 万元,然而从研发占比来看,在2022年至204年度研发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仅仅为3.74%、2.91%、3.27%。其中在2023年度,泰金新能研发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甚至还出现了下滑现象。

500

泰金新能表示,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在招股书中也指出,2023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收入规模增长较快所致,且避重就轻的强调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处于同行业可比公司范围之内,不存在较大差异。但实际上,泰金新能不仅没有达到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且与同行业企业相比也是相差甚远。

招股书显示,泰金新能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在2022年度至2024年度间,行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平均占比分别为5.33%、5.80%、7.25%、而泰金新能在上述期间的比重仅仅为3.74%、2.91%、3.27%,期间分别相差了近30%、50%、65%,且还呈现出逐年扩大的态势。

500

除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大幅低于同行业平均之外,泰金新能在专利权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泰金新能在2025年6月的招股书中披露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共拥有 215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82 项(含2项美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28项、外观设计专利 5 项。然而,泰金新能又披露指出,报告期内公司存在12项发明专利被某自然人申请宣告无效的情形,其中7项专利被宣告无效,5项专利维持有效。

500

除了存在技术纠纷之外,泰金新能还与多家企业存在过专利纠纷诉讼。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帝洛森起诉泰金新能前身泰金有限称其W型网型钛基二氧化铅阳极产品侵犯自身三项专利权,不过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作出撤诉裁定。

在2024年4月,人科机械设备(陕西)有限公司以泰金新能产品侵犯其“具有简易型轴向摆动驱动结构的抛光打磨装置”“生箔机剥离机构用滑动装置”两项专利权为由,提起专利诉讼。一审驳回人科机械诉求,虽原告上诉,但双方在2024年9月签署和解协议,二审撤诉,一审判决生效,原告未经开庭主动撤诉。

500

在IPO二轮问询中,监管层也关注到泰金新能专利技术纠纷问题,并要求公司是否存在其他专利或技术相关纠纷,以及针对潜在专利或技术相关纠纷的应对方案。泰金新能指出,公司针对核心技术及核心产品,从产品整体、关键部件、技术路线到产品结构、材料构成、工艺方法等多个方面申请多项专利,构建技术方案的专利保护体系,达到更好的技术保护效果。

但事实上,泰金新能的上述诉讼事件以及7项项专利被宣告无效让市场进一步担忧其公司的技术保障,同时也直接影响其科创板IPO的科创属性。近年来,为了防止部分企业为“蹭热点”强行贴上“科创”标签,但研发投入不足、技术空心化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了科创板的公信力,上交所将“科创属性”列为首要问题,这也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

代持股权疑云笼罩下的真实性存隐忧

根据泰金新能招股书披露,增加的注册资本中,冯生、冯庆、黄晋、何秀玲、张玉萍、焦文强、郑晓红、李江涛共认缴 2,320.00 万元,为其本人及代其他实际出资职工 缴,其中合计 217.75 万元为本人认缴,2,102.25 万元为西北院职工及其下属企业172名职工认缴。

2022年5月职工股规范前,公司共有951名实际出资职工(含代持人及西北院工会预留)通过8名代持人持有前身泰金有限6960万元出资,持股比例高达58%。剔除8名代持人自身持股后,外部代持股份占比仍达44.98%,接近总股本的一半。这一比例远超常规股权代持范畴,暴露出公司早期股权管理的混乱。

500

为解决代持问题,泰金新能在2022年8月设立昌泰天同、丰泰天同、隆泰天同等4家员工持股平台,将8名代持人手中代155名实际出资职工持有的3484.7万元出资“还原”至实际持有人名下,涉及股权比例接近30%。公司坚称此举仅为“历史代持的还原”,不存在股权激励安排,因此无需计提股份支付费用。

500

然而这一解释存在明显矛盾,对此监管层在二轮问询中要求公司针对职工持股规范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成立后员工持股数量、份额是否对应到具体个人,进行清理前股权权属是否清晰,职工持股清理过程是否履行完备的法律程序,持股人是否知晓上市安排、资金支付与纳税是否完成,历次股权变化是否是否均已履行完整的国资转让程序,是否已全部清理规范以及是否存在非员工持股等。

如果这4家持股平台并非“代持还原”而是实质的股权激励,泰金新能将面临巨额股份支付费用的压力。根据招股书披露的2022年8月股权转让价格计算,当时公司估值约7.21亿元,对应转让价格6.01元/注册资本。按股权激励常见的“打五折”3元/注册资本定价,此次涉及3484.7万元出资的股权安排,将产生约1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值得关注的是,泰金新能在IPO申报前估值也出现暴增现象。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进行4次股权转让,1次增资。2023年底股改后,泰金新能第一次股权转让时,以2023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其估值为10.14亿元。

500

而在代持问题尚未厘清之际,泰金新能控股股东西北院在IPO前夕的低价受让行为进一步加剧市场质疑。2023年12月,国中私募(西安)将所持泰金新能0.83%股权(对应100万元出资)转让给西北院,转让价格仅为675.82万元。

而经评估,泰金新能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10.14亿元,对应国中私募拟转让股份的价值应为844.73万元。此次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估值,若以西北院受让价格计算,泰金新能对应估值仅为8.14亿元,而公司申报IPO时预估值却高达60亿元,一年内估值激增近5倍,这也将成为公司的资本盛宴。

8月29日,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暂缓审议泰金新能IPO,要求公司进一步论证未来业绩是否存在大幅下滑风险,并说明收入确认政策是否一贯执行,而这决定也直指公司核心痛点。目前,在行业产能过剩、下游客户资金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泰金新能如何证明其技术领先性与业绩可持续性,而泰金新能IPO命运将取决于能否在后续问询中打消监管疑虑,财闻网将持续关注后续进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