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德国人总在问,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突然弯道超车了?我现在总算有了答案

作者| 木马君

500

前天的九三阅兵大家看了吗?

我也和广大网友一样,面对各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装备,感到目瞪口呆。500

我不懂军事,看到这些快速迭代,参数逆天的新产品,只觉得不明觉厉。别的不说,这些年,咱们国家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真的是越来越牛了。

今年夏天回德国,和身边很多德国同事或朋友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中国产品已经无处不在了。

德国邻居说他们家日用品和孩子的玩具常常在Temu(拼多多海外平台)买;

德国同事说想买一辆中国电动汽车带去德国;

朋友的女儿爱在Shein(中国线上服装平台)上买衣服;

慕尼黑电器商场里来自中国的洗地机和扫地机器人已经占据了C位。。。

虽然“made in China”从很多年前就遍布全球,但是如今,中国产品不仅走进了外国人的家里,也走进了外国人的心里。

500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德国莱茵州的经济部长在上海,常州和广州参观访问了一圈,在中国看到的一切让她内心非常震撼,她向德国媒体说道:

中国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全球创新的先锋。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需要向中国学习。

对于中国制造的崛起,我身边的德国人从心态上可以分为两拨,一拨人觉得危机重重,需要赶紧清醒起来,学习中国企业的成功经验,

另一拨人却感到困惑和不能接受,毕竟德国制造是德国几代人的骄傲,怎么可能曾经以低质仿冒便宜货著称的中国制造能够赶超?这绝对不是真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人(包括德国人自己)已经忘记了,曾经“Made in Germany”有过怎样的来路。

今天我暂且不谈中国制造的崛起过程,而是要和大家聊一段有趣的历史。

读完这段故事,你一定也会惊叹,

原来历史里早有答案

500

1871年以前,德国还没有统一,以分散的各邦形式存在于欧洲中央,数百年来都被周围一众强国当成缓冲区。

德国这种离散状态是欧洲列强刻意为之的。这样的好处,一是方便他们瓜分势力范围,二是他们把德意志各邦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为了避免大战,弱小的德意志也只能扮演列强争霸下的牺牲者,任人宰割。

和德意志一盘散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遭国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风,开始高速起飞,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国家和工业经济。

500

彼时的德意志人,长期经历种种历史创伤和政治挫折,变得忧郁、爱幻想、逃避现实。

他们自嘲,把海洋让给英国,把陆地让给法国,只有虚无飘渺的天空留给自己,用来空想吧。 

数百年来,德意志民族在欧洲的形象都是落后、淳朴、逆来顺受的小民,具有哲思、艺术的才华和文艺青年的忧郁。

那时的欧洲文人们常把德意志当作逃避工业社会、怀念旧时光的对象,比如法国的福楼拜就称德意志人是浪漫的“梦想家民族”

各位瓜友,谁能想到啊,

一百五十年前欧洲最浪漫的地方不是巴黎,不是威尼斯,而是德意志……

这可是经法国大文豪认证过的。

500

而现在享誉全球的“Made in Germany (德国制造)”,在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1850-60年代,德国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到了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3.2%,超越了法国,成为了一个工业已开发国家。

但是,虽然产量大幅提升,品质却没有跟上,那时的德国产品从材料、工艺到质量都很差劲,和现在代表着高要求、高品质的“德国制造”金字招牌相去甚远,就连德国人自己也不喜欢。

1876年,一位德国机械制造的专家鲁洛(Franz Reuleaux)在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痛斥德国产品的廉价和劣质,这个举动在当时的德国引起一片哗然。

500

Franz Reuleaux

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工业强国英国则幸灾乐祸,还把这事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大声嘲笑着“德国制造”。

当时的欧洲列强都把德国当成笑柄——这货写诗可以,像制造业这种需要严谨技术的东西,可真不行。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其实德国的巨变正在悄悄开始。

500

1871年,发生了件大事——德意志诸邦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

掌管德国的,是赫赫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500

“铁血宰相”俾斯麦 

在德国尚未统一前,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统一以后,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遍布整个德国。

这时,欧洲各国都还认为德国只是个人畜无害的落后小伙伴——文艺青年么,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但事实上,德国的统一意味着欧洲在地缘政治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心脏地带再无缓冲区,统一的德国实力已经超过法国,独成一强。

当时,英国下议院反对党领袖迪斯雷利下过一个有远见的判断: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冲击将远甚于法国大革命。 

没错,俾斯麦雄心壮志要让德国崛起。

但为了避免强敌环伺的新生德国成为众矢之的,俾斯麦采取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策略,把重点放在了“内部建国”上——催生民族情绪,整合国内各个对立阶层。 

500

1873年一场世界金融危机,欧洲经济陷入低迷,各国忧患意识和仇外情绪兴起,俾斯麦抓住了这个机会——

让德国国内民族情绪迅速蔓延,渗入保守派、中间派自由主义者、以及精英知识分子圈。

加上1876年美国世博会上成为笑柄的痛处,全民憋着一股气,发奋图强,要在工业制造上超越英国。 

500

为了搞清楚日不落帝国工业强盛的秘密,据说,德国民间派出了很多经济间谍,大批留英的德国“学生”在英国各处活动,利用合法或灰色的手段获取了大量经济情报。

这些情报传回德国后被拆解研究,最终仿制成各种产品,再出口到英国。

就这样,靠着民间资本和廉价的劳动力,一批又一批价格低廉的山寨商品,小到铅笔、玩具,大到钢琴、家具,全面占领了英国市场。

没想到吧?一百多年前,最初的德国制造是靠着低价的山寨商品起家的。

其中最让英国人吐血的是,来自德国索林根(Solingen)的刀剪餐具,仿造的是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名牌产品。

500

谢菲尔德是什么品牌?

1740年英国人洪茲曼(B.Huntsman)在谢菲尔德发明了坩埚炼钢法,能锻造出更高质量的钢铁。

同时,英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将熔化的银镀在铜锭上的生产银餐具的技术。从此,“谢菲尔德”成了餐具的著名品牌。

然而,当时工艺不到位的德国人,却用低劣的材质仿造出了看起来和“谢菲尔德”一模一样的餐具,还卖得异常便宜,这让英国人瞬间愤怒了。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商品标示法》,规定所有的外国进口产品必须打上产地国的标志。

这项法案的目的,其实就是强制所有德国产品标注“Made in Germany”,以便向英国的消费者表明:这是质量低劣的德国山寨货,请谨慎购买。

这是多大的羞辱!

只是,当时的英国人完全没料到,这项羞辱性的法案会再一次推高德国的民族情绪,德国人最终把这块羞辱牌,擦成了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

500

第二年,德国的威廉二世登基。

威廉二世一直看俾斯麦不顺眼,上台后就和俾斯麦产生诸多龃龉,最终在1890年把俾斯麦解职下台,德国正式进入“威廉时代”

威廉二世和俾斯麦可不一样,全面主政后立即抛弃了“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政策,表现出雄雄野心。

500

威廉二世

此时,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地理和民心上早已统一的德国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抓住这次机会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高级阶段——

国家资源大量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训练,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在新兴的电机和化工领域上取得了技术性的突破。

德国不再是仰望着英国抄袭仿造,而是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发明创造,就像鲁洛教授曾经痛斥的那样:

“征服世界市场,不能靠廉价的商品,必须拿出上乘的质量!” 

消费者的体验是最真实的,英国消费者对新的“德国制造”产生了新的感受——

还是那些小到铅笔、玩具,大到钢琴、家具的德国产品,居然比“英国制造”更结实、更耐用,并一如既往地便宜。

渐渐的,“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优质产品的标志。

500

1896年,英国记者威廉斯(Ernest Edwin Williams)出版了一本震撼英国读者的畅销书——《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

书中比较了英德两国的产业风气,他一边数落英国企业固步自封却骄傲自满,一边则忧心德国企业的务实灵活和钻营取巧,使得英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这样下去,养尊处优的英国企业会失去竞争力,市场正在被德国企业逐渐占领。

500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

他提到一家在埃尔博菲尔德(Elberfeld)的德国化工企业。

这家不大的工厂,竟然雇佣了60多名化学工程师。这些人拿着高薪只做科研,并不参与日常生产,在英国人眼里,这些人等于“什么都没做”。

而等到“什么都没做”的那些人通过科研,带来了技术创新,推出了新产品,这个德国企业就在高质量、新产品的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除了科研,德国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工业标准体系——“DIN Norm”

从1918年的第一号“锥形销”标准开始,迄今已有超过3万个标准项目,这些标准涉及从工业生产到民用产品的各个领域。

如今,80%以上的“DIN Norm”已被欧洲各国采用。 

500

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波被称为“德国奇迹”的经济发展高峰。昔日的耻辱标签“德国制造”,已经妥妥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甚至很多英国产品都偷偷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销往海外。

在《德国制造》这本一百多年前写的书里,作者描绘了一段很有趣的场景,可以感受到那时英国人内心的沮丧和无奈: 

你的一切衣物、家具装饰、工具器械都是Made in Germany,你的女仆穿着MIG,你小孩玩的布偶是MIG、看的英文童书背面也印着MIG。为孩子请家教,她的未婚夫是德国移民——又是MIG。

你最爱读的反德爱国报纸,打印在MIG的纸上;你怒将它扔入壁炉火堆,用的拨火棒还是MIG的。

你一拳砸碎客厅的饰品,捡起碎片看到MIG的标示。为此,你无处宣泄,只能将沮丧的心情写下来,但手中的笔依旧是MIG。

于是你怅然入睡,隔天早上又在MIG的闹钟声中被惊醒。

当年被英国嘲笑不靠谱的“欧洲哲学家”,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转变成高品质产品代言人,从生活,文化到工业制造,方方面面都主宰了欧洲,让英国绅士们开始怀疑人生。。。

500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和大家分享这段“Made in Germany”的历史,并不是为了重温德国制造的昔日荣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难怪古人要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天中国制造正在经历的一切,都曾在历史中以同样的剧情发生过,只不过扮演角色的人变了。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演变,沧海桑田,今天的德国慢慢变成了当年傲慢的英国,而曾被鄙视轻看的中国制造,正走在和当年德国人一样的复兴之路上。

这世界的未来会怎样?不都在历史的故纸堆上写着呢。

500

点击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