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7.4亿背后,滴滴是战略远见还是无奈之举?

网约车行业元老滴滴,近期发布了一份喜忧参半的财报。

8月28日,滴滴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滴滴实现营收564亿元,同比增长10.9%;净亏损为25亿元,而上年同期则为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亿元,去年同期为15亿元,同比增长约107%。

500

关于季度亏损原因,滴滴方面表示:“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此前披露过的股东集体诉讼案计提了一次性准备金53亿元(7.4亿美元)。”这不禁让人疑惑,滴滴到底犯了什么错,竟需用53亿元才能“息事”?

天价和解: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

滴滴宣布以7.4亿美元与股东集体诉讼案达成和解的消息,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

回溯事件的源头,2021年7月,部分投资者对滴滴提起集体诉讼。投资者们认为,滴滴在2021年IPO文件中存在重大错误陈述和遗漏,没有如实向市场披露潜在的监管风险以及 App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导致他们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最终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缠诉四年后,滴滴与部分现任、前任高管/董事就集体诉讼案签署了和解协议,同意支付7.34亿美元和解。不过,滴滴表示:“和解并不代表承认诉讼主张有效,滴滴也不存在过错或不当行为。”

滴滴坚称自身“不存在过错或不当行为”,却又为何心甘情愿掏出如此巨额的资金?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战略考量。

一方面,和解有助于避免漫长且昂贵的法律诉讼程序,减少不确定性对公司运营和股价的冲击,这是管理层为扫清长期竞争障碍、稳定公司发展环境而做出的艰难抉择。

虽然这笔高达 7.4 亿美元的和解金,对公司现金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若继续与投资者对簿公堂,滴滴不仅要支付高昂的律师费,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应对,诉讼成本将持续攀升。

另一方面,两害相权取其轻,支付 7.4 亿美元和解金或是滴滴在权衡各方利益后,被迫做出的妥协。

诉讼时间长达四年,面对投资者的强烈诉求以及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滴滴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连锁反应,如更多投资者的撤资、监管部门更为严厉的处罚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滴滴将此次事件定义为一次商业选择而非责任承担。但这种说辞难以服众,反而让市场对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透明度产生更深的质疑。滴滴这种“花钱消灾”的做法,是否真正解决投资者的信任危机,这个问题仍需打个问号。

补贴驱动,利润增长的“拦路虎”?

若剔除和解费这一特殊因素,滴滴其余财报数据仍能传递出一定积极信号。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额(GTV)达到1096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15.9%。其中,中国出行GTV达到825亿元,同比增长12.2%,国际业务GTV达到271亿元,固定汇率下同比增长27.7%。

然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滴滴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依靠高额补贴艰难维持增长的现实。

在国内市场,美团、高德、T3 出行等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打响了与滴滴补贴护城河与市场份额的拉锯战。

美团打车依托本地生活服务的生态协同,不断强化用户粘性;T3出行、曹操出行等车企背景平台,则在车辆标准化和服务品质上构建差异化优势;高德打车等聚合模式平台的崛起,凭借丰富的运力资源和灵活的价格策略,持续分流滴滴的用户和司机。2025年6月,聚合平台完成订单量占行业总量的36.7%。

对比之下,尽管滴滴市场规模庞大,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出行业务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12.4%至33.76亿单,日均订单达到3710万单,但这一增长背后是20亿元专项补贴资金的投入,这种以补贴换增长的模式,难以长久。

在国际市场,滴滴虽实现局部突破,却也面临着本土企业与全球巨头的双重竞争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国际业务方面,滴滴季度订单量达10.88亿单,同比增长24.9%,季度日均1196万单,但由于补贴投入和外卖业务重启,国际业务调整后EBITA亏损7.48亿元,较去年同期5.27亿元的亏损有所扩大。财报提到,滴滴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及市场费用达3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8亿元增长14.7%。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旗下的99外卖业务表现亮眼,但外卖业务的高补贴特性,短期内反而加剧了亏损压力

据滴滴透露,巴西市场,滴滴外卖平台99平台用户突破5500万,外卖业务上线45天即完成100万单,吸引2万商家入驻,超过5万摩托车骑手加入送餐队伍。按照规划,2026年年中,99外卖服务将覆盖巴西100个城市。

未来,如何在市场竞争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平衡,从“补贴驱动”逐渐过渡到“效率驱动”,成为滴滴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每条新战线都面临苦战

随着网约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滴滴在面临用户增长放缓、市场份额竞争激烈、监管政策趋严等挑战,使得滴滴在网约车市场的传统优势受到侵蚀。面对主业增长乏力,滴滴近年来积极拓展业务边界,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技术层面,滴滴重金投入自动驾驶研发,已在上海、广州等城市试点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这项布局着眼于长远,旨在通过技术革新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然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技术、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等多重障碍,短期内难以贡献显著收入。

在业务生态方面,滴滴推行“出行+”战略,将业务触角延伸至货运、社区团购、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滴滴货运在部分城市已取得可观市场份额,但面临货拉拉、快狗打车等专业玩家的激烈竞争;而社区团购业务在经历初期扩张后,已开始战略收缩,聚焦核心区域。

在国际化方面,滴滴在拉美、澳洲等市场持续投入,特别是巴西市场的99外卖业务表现亮眼,实现了迅速扩张。但国际市场的拓展需要巨额投入,且面临Uber等全球巨头的正面竞争,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总的来说,滴滴在每条新战线都面临苦战,短时间内难以立即扭转竞争态势。而无论选择哪条路径,滴滴都需要重新思考增长逻辑: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从补贴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从业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