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回响,化为前行的号角

八十年,足以让山河换了新颜,让孩童长成栋梁。但有些声音,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沉寂,反而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清晰、愈发有力。那是一段用血与火写就的史诗,那是一种在绝望中淬炼出的精神——当卢沟桥的枪声刺破长夜,一个民族便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争。这,就是镌刻在我们民族基因里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精神,不是冰冷的史书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血肉的生命。它是在白山黑水间,杨靖宇将军胃里仅存的草根与棉絮,是他面对敌人时“忠贞报国”的钢铁脊梁;它是在阴冷牢狱中,赵一曼烈士笔下流淌的家书,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柔情。他们,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的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何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傲骨。他们的故事,是这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每当回望,总能让我们热泪盈眶,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这力量,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你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它化作了党员干部们沾满泥土的脚步声,他们俯下身去,与乡亲们一道,把贫困的根须一点点拔除,让希望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你看,在科技攻关的深夜里,它化作了实验室里不灭的灯火,科研人员们不舍昼夜,只为在核心技术的“无人区”插上属于中国的旗帜。你感,在洪水肆虐的堤坝上,它化作了“党员先上”的呐喊,无数身影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从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到一次次逆行出征的壮举,这精神,始终在跳动,在传承,在创造新的历史。如今,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交汇点,民族复兴的航船正破浪前行。前方的海面,或许有暗礁,有风浪,有来自远方的诡谲云雾。但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那份馈赠,不是安逸的资本,而是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的勇气与智慧;不是沉湎过去的荣光,而是开创未来的坚定与从容。它告诉我们,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从历史的深处汲取那份不屈的魂。因此,讲好抗战故事,不是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擦亮精神的火种,让它照亮更多人的心房。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曾由何等英勇的肩膀扛起;让我们的青年懂得,个人的理想与奋斗,只有融入国家与民族的洪流,才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八十年前的号角声,犹在耳畔。它提醒我们,勿忘来路,方能致远。让我们将这历史的回响,内化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化作脚下坚定不移的步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奏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更加雄浑壮丽的交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