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六巨头”进入全球化竞争,2025上半年业绩“冰火两重天”

500

随着新茶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头部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与战略差异化,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营收超300亿元、净利润超50亿元”的成绩单。

然而,行业分化态势愈发明显:蜜雪集团以148.75亿元营收、27.18亿元净利润蝉联榜首,古茗净利润增速达121.5%,而霸王茶姬因海外扩张投入与外卖价格战影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四成。这场“冰火两重天”的业绩表现,折射出新茶饮行业从“跑马圈地”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深层逻辑。

上半年度,蜜雪集团以148.75亿元营收、27.18亿元净利润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龙头,其全球门店数突破5.3万家,半年新增近1万家,下沉市场覆盖率持续扩大。公司通过核心食材100%自产、极致性价比策略,构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护城河。

古茗则以“区域密度优先”原则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营收56.63亿元,净利润16.25亿元,同比激增121.5%。公司通过在浙江、福建等核心市场建立密集仓储与冷链体系,实现98%门店“两日一配”冷链服务,单店经营利润率提升至20.2%。

茶百道上半年营收25亿元,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39.5%,但扩张效率隐忧浮现。公司门店数增至8444家,但闭店数量同比暴增4倍至890家,净增门店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22%骤降至7.5%。

沪上阿姨则以“稳中求进”策略实现营收18.1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9%。公司通过“13+7+14”仓储物流网络,满足9436家门店的供应需求,并在健康化趋势下推出低糖、功能性茶饮,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霸王茶姬作为高端茶饮代表,上半年营收67.25亿元,净利润13.07亿元,同比仅增6.7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坦言,净利润率从20.8%骤降至2.3%,主要受海外业务亏损扩大和国内市场受外卖价格战冲击,部分客源分流导致同店GMV下滑23%。

奈雪的茶则继续“瘦身”调整。上半年营收21.78亿元,同比下滑14.4%,但经调整净亏损从4.38亿元收窄至1.17亿元。公司关闭160家经营不善的直营门店,聚焦绿色健康战略,推出低糖奶茶与现制烘焙产品,直营门店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3%。尽管高端购物中心选址策略限制了扩张速度,但单店日均订单量提升至296.3单,运营效率显著改善。

外卖平台“价格战”成新茶饮关键变量

今年以来,外卖平台掀起的激烈价格战持续重塑新茶饮市场竞争格局。从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大平台数轮补贴对攻,到茶饮品牌借助流量红利实现业绩分化,这场以“低价”为名的商业博弈,已演变为检验新茶饮企业供应链韧性、品牌粘性与战略定力的综合考场。

年初时,京东外卖以“全年免佣金”“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等政策高调入场,美团、饿了么迅速跟进,掀起三轮补贴高潮。7月5日,阿里系“淘宝闪购”与美团同时发放“满25减21”“0元购”等大额券,直接点燃茶饮市场消费热潮。

数据显示,当晚美团即时零售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茶饮订单占比超60%,肯德基香辣鸡腿堡、麦当劳双层鳕鱼堡等跨界茶饮套餐价格跌破10元,创历史新低。茶饮品类成为平台流量争夺的“黄金赛道”。其价格敏感度高、消费频次强的特性,与外卖平台“拉新促活”需求高度契合。

价格战对茶饮行业的影响呈现显著“马太效应”。据已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蜜雪集团、古茗、茶百道等六家上市茶饮企业营收总计超300亿元,净利润超50亿元,但内部业绩分化加剧。

头部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量价齐升”。蜜雪集团以148.75亿元营收、27.18亿元净利润稳居榜首,其全球门店数突破5.3万家,半年新增近1万家。公司通过五大生产基地实现核心食材100%自产,将6元均价产品的成本压缩至行业最低,外卖订单占比提升至44.2%,充分承接平台流量红利。古茗则依托“两日一配”冷链体系与区域高密度覆盖策略,净利润同比增长121.5%,其咖啡品类贡献15%的门店营业额,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中小品牌则陷入“价格战陷阱”。茶百道虽实现营收25亿元,但闭店数量同比暴增4倍至890家,暴露出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导致的品控漏洞沪上阿姨通过“13+7+14”仓储物流网络稳住9436家门店供应,但净利润增速仅20.9%,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外卖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中小品牌利润空间,广州木桶饭商家日均营业额从6000元骤降至1000元后被迫关店,成为价格战“牺牲品”的缩影。

外卖平台价格战对茶饮行业的改造已超越流量层面,深入至供应链、用户结构与全球化布局。供应链成为竞争“胜负手”。蜜雪集团通过自研自产体系将糖、奶、茶等原料成本降低30%,古茗以98%门店冷链覆盖率保障产品稳定性,茶百道构建“干线+城市+快递”三级配送网络实现93.8%门店次日达。高盛研报指出,供应链完善的品牌在价格战中单店利润仅下降5%,而中小品牌降幅超20%。

用户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霸王茶姬外卖GMV占比逆势提升至52%,73.9%订单来自复购用户,注册会员突破2亿人。这表明,价格战虽能短期拉新,但长期留存需依赖品牌力与产品差异化。奈雪的茶关闭160家直营门店后,单店日均订单量提升至296.3单,运营效率显著改善,印证“瘦身健体”策略的有效性。

全球化布局加速分化。蜜雪集团在中亚、美洲市场加速扩张,海外门店达4733家;霸王茶姬北美首店落户洛杉矶,海外业务亏损收窄。而茶百道、沪上阿姨仍聚焦国内供应链优化,为未来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面对补贴退坡后的市场空白,茶饮品牌已启动战略转型。蜜雪集团旗下幸运咖门店数超7000家,古茗上半年上新16款咖啡饮品,茶百道推出益生菌茶饮,均瞄准健康化与功能化需求。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竞争将聚焦三大维度:一是通过AI预测与柔性供应链实现‘零库存’;二是以会员体系与私域流量构建用户资产;三是借全球化布局对冲国内市场饱和风险。

外卖平台亦开始反思“烧钱换市场”模式。市场监管总局两次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要求停止“二选一”与恶性补贴。顺丰同城凭借“中立”定位承接多平台订单,上半年利润增超100%,揭示即时零售市场从“平台独大”向“生态共赢”转型的必然性。

外卖平台价格战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新茶饮行业的增长潜力,也暴露了低水平竞争的隐忧。当补贴红利逐渐消退,那些能在供应链效率、品牌差异化与全球化布局上建立壁垒的企业,终将在这场变革中赢得先机。

新茶饮全球化市场竞争进入“中国时间”

从东南亚街头飘起的茉莉茶香,到伦敦牛津街排队购买的“伯牙绝弦”,从纽约曼哈顿的“中国风茶饮店”,到迪拜购物中心里的“智能茶饮吧台”,中国新茶饮企业正以文化为帆、供应链为桨,在全球现制饮品市场掀起一场“东方风暴”。

目前,中国头部茶饮品牌海外门店总数突破3.2万家,覆盖全球6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120亿美元,标志着中国新茶饮正式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深水区”。

中国新茶饮的出海潮始于2018年,但真正的规模化扩张始于2023年。蜜雪冰城凭借“高性价比+本土化改造”策略,在东南亚市场“攻城略地”:截至2025年二季度,其海外门店达1.8万家,其中越南市场单店日均销量超800杯,泰国门店推出“榴莲芝士奶盖茶”成为爆款,带动当地榴莲采购量增长300%。

霸王茶姬则以“文化输出”为突破口,在伦敦、纽约等一线城市打造“东方美学空间”:门店采用榫卯结构、水墨屏风,产品命名取自《诗经》《楚辞》,如“伯牙绝弦”“万里木兰”等,二季度海外GMV达2.352亿元,同比增长77.4%,马来西亚门店平均营业额为国内的1.5—2倍。

喜茶、茶百道等品牌则聚焦高端市场,通过“健康化+科技感”吸引年轻消费者。喜茶在伦敦推出“零添加糖”“植物基奶盖”系列,单店日均订单量突破500单;茶百道与顺丰同城合作,在迪拜推出“30分钟智能配送”服务,利用无人机将茶饮从门店直送购物中心,成为中东地区首个实现“空中茶饮”的品牌。

中国新茶饮的全球化,本质是一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品牌们通过产品创新、空间设计、营销活动,将东方哲学、生活方式与现代消费需求深度融合。茶饮成为“文化翻译官”。去茶山将贵州刺梨、折耳根等地方特产转化为“贵州野味”系列茶饮,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小众食材的东方智慧”,吸引海外博主打卡;爷爷不泡茶推出“湖北恩施玉露奶茶”,将非遗制茶工艺与现代奶盖结合,单款产品带动恩施茶叶出口量增长200%。

空间层面,门店成为“文化体验场”。霸王茶姬在伦敦门店设置“茶文化展区”,展示中国茶具、制茶工艺,并定期举办“品茶沙龙”;蜜雪冰城在越南门店推出“越南语版《茶经》”,用当地语言解读中国茶文化,增强消费者认同感。

营销层面,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器”。喜茶在TikTok发起“#ChineseTeaChallenge”挑战赛,邀请海外网红用茶饮创作艺术作品,播放量超10亿次;茶颜悦色与故宫文创联名,推出“千里江山图”主题包装,在海外电商平台引发抢购潮。

全球化竞争的背后,是全产业链能力的升级。中国茶饮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技术赋能+本地化合作”,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上游蜜雪冰城在云南、福建建立标准化茶园,通过物联网监测温度、湿度,确保茶叶品质稳定;在东南亚与当地榴莲、芒果种植基地合作,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贴合本土口味。

古茗在浙江建立中央工厂,实现小料自动化生产,冷链覆盖率提升至97%,并通过“卫星店模式”快速渗透下沉市场。中游技术创新成为提效关键。低温锁鲜技术使水果损耗率大幅降低,确保现制茶饮中新鲜水果的口感;超临界萃取技术精准分离茶叶中的咖啡因,推出“低因茶”系列,攻克“奶茶导致失眠”痛点。

下游数字化运营提升本土化适配能力。茶百道在东南亚市场推出“咖啡机销售+原料捆绑”模式,降低加盟商运营成本;霸王茶姬通过企业微信社群发放优惠券,复购率提升;蜜雪冰城利用AI预测系统,根据当地气候、节日调整产品配方,如新加坡门店在雨季推出“姜汁奶茶”,销量增长4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从“产品出口”到“文化输出”,中国新茶饮的全球化征程,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当一杯杯承载东方韵味的茶饮跨越国界,它们不仅传递着味觉体验,更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