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王与剑:各平台利润下滑部分归因于对即时零售等新业务的战略投入

2025年盛夏,外卖大战激烈上演,作为零售电商最后一个万亿级赛道,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四大零售电商平台收获如何?本文通过以上四家平台2025半年报,带你一同解密背后商业逻辑。

500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委员会专家王与剑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 独家专访。

500

1、问题:如何看待各家的财报表现,有何亮点与值得关注的指标?

亮点:

首先,阿里云智能收入+26%,AI产品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表明阿里聚焦 “云 + AI” 核心战略,全力拥抱 AI 时代,借技术创新提升各业务竞争力,加速向 AI 驱动科技公司转型。与此同时,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 25%,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

其次,美团投入换来了业务规模的增长,核心本地商业板块营收增长7.7%,整个集团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7%。此外,美团App的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用户年均交易频次再创历史新高。第二季度外卖日均单量预计为6292万单,同比增长7%。海外扩张同样是美团外卖增量的来源,其新业务板块营收已达265亿元,同比增长22.8%,亏损环比收窄至19亿元。美团希望通过闪购业务,将消费场景从食杂向3C数码、美妆母婴等品类全面延伸。

再次,二季度营收增长22.4%,外卖业务为京东带来明显引流效果,本季度平台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40%,外卖业务收入+199%,京东PLUS会员的购物频次同比更超过50%,零售收入+20.6%。京东也正在尝试差异化路线减少正面竞争,此前宣布发力自营外卖“七鲜小厨”,以及商业改造模式的“七鲜美食MALL”,都希望在外卖的供应端有差异化的尝试,并且希望通过服务餐饮企业供应链,在供应链中寻找更多的机会。

第四,拼多多持续投入商家生态,净利润超市场预期(327.1亿元),但增速放缓。其中,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占比53.6%,交易服务收入占比46.4%。

2、问题:如何看待平台企业短期利润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平衡?

2025 年 4 月上旬,京东外卖发起补贴战争,随后淘宝闪购加入,美团全力迎战,外卖大战贯穿整个二季度 。

首先,从阿里数据来看,4 月底推出 “淘宝闪购”,并在后续持续加大投入,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部分财务指标,但长远来看,有望开拓新的业绩增长空间,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 25%,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FY26第一季度,阿里对 AI + 云的 Capex 投资达 386 亿元,同比增长 220%,过去四个季度在 AI 基础设施及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 1000 亿元 ,这一投入虽然导致阿里利润下降,但在短期内在各业务板块的创新与发展中逐步显现成效,如钉钉升级、高德 AI 化、夸克拓展 AI 应用等,为后续业务增长筑牢根基。

其次,美团本季度销售成本为 614.26 亿元,同比增长 27% ,主要源于即时配送交易笔数增加、骑手补贴提高、食杂零售业务扩张及海外业务发展 ;二季度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从上年同期的 148.32 亿元激增至 225.19 亿元,增长 77 亿元,同比增长 51.8% 。主要是为应对外卖及实时零售业务的激烈竞争,在推广、广告及用户激励方面开支增加;以上措施,旨在吸引用户、保持市场份额,但极大压缩了利润空间。尽管短期利润大幅下滑,但从长远看,若能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中巩固竞争壁垒,扩大市场份额,后续可通过优化运营、提高效率、拓展盈利模式等方式提升利润。

再次,对于京东而言,2025 年 2 月京东正式推出外卖业务,4 月投入百亿补贴 。新业务板块二季度营收虽从 46 亿元激增至 139 亿元,但运营亏损从 7 亿元扩大至 148 亿元。京东传统电商业务面临增长瓶颈,而外卖作为高频消费业务,若能成功布局,可将高频流量引入京东生态 。数据显示,外卖用户中有四成会顺带购买其他商品 ,有助于增加用户粘性和平台活跃度,为京东开辟新的业绩增长路径。与此同时,京东通过做好外卖业务,将京东从 “计划性购物平台” 升级为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 ,构建起全新的商业生态,提升京东在零售行业的竞争力与话语权 。

第四,自 2024 年 8 月起,拼多多启动 “百亿减免” 计划,涵盖技术服务费减免、推广服务费退返、商家店铺保证金下调等措施 。2025 年 4 月,更是升级推出 “千亿扶持” 计划 。仅推广服务费的退返金额就超过百亿元,极大减轻了商家经营成本 。这些投入使得本季度总营收成本同比显著上升,从去年同期的 337 亿元增长 36% 至 459 亿元 。商家扶持计划在增加平台吸引力、助力商家发展的同时,短期内大幅削减了拼多多的利润。

总之,拼多多二季度利润下降,在于通过 “百亿减免”、“千亿扶持” 等战略投入的结果,通过降低商家成本、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以实现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的长远转型。

3、问题: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效率如何?其可持续性怎样?监管层已强调“反内卷”和规范竞争,这是否会促使竞争从单纯补贴转向其他维度?

从一系列的数据来看, 4月底阿里推出 “淘宝闪购”,淘宝闪购日订单破亿,app 月活消费者同比增长25%;2025年2月京东正式推出外卖业务,4月投入百亿补贴。新业务板块二季度营收从 46 亿元激增至139亿元,外卖业务收入+199%,活跃用户数+40%;零售收入+20.6%。由此可见,当前这种“烧钱换市场”的模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和品牌的沉淀,必然出现从“烧钱换市场”向理性的回归,对于“淘宝闪购“而言,形成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增强在即时零售等领域竞争力;美团围绕本地生活打造出多元业务矩阵,涵盖外卖、到店餐饮、酒店旅游、生鲜零售、买药等多个领域,各业务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强大合力;京东则通过做好外卖业务,将会从 “计划性购物平台” 升级为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拼多多则在通过 “百亿减免”、“千亿扶持” 等战略投入,通过精准资源注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平台商品结构从 “低价走量” 向 “优质多元” 升级,为品牌定位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烧钱换市场”的模式:从积极价值看,价格战是新兴赛道快速破圈的 “催化剂”,短期低价福利能快速积累初始用户口碑,为平台后续用户留存打下基础,也倒逼行业淘汰低效玩家,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这种 “先抢占市场再盈利” 的模式,若缺乏后续核心竞争力支撑,最终可能导致行业资源错配,甚至引发恶性竞争,且一旦停止烧钱,用户留存存忧,靠低价吸引的消费者忠诚度低。

随着监管层不断强调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治理无序竞争,从政策与法律层面压缩 “单纯补贴” 的竞争空间,倒逼企业调整策略。头部企业正加速向从 “价格战” 到 “三维价值战”(“服务战、品牌战、科技战” 转型),通过差异化构建核心壁垒:

阿里:依托 “淘宝闪购”,持续深化 “即时零售 + 本地生活服务 + 电商生态” 协同格局。

美团:深化 “自营 + 平台” 双轮驱动,整合供应链,降低生鲜损耗率,提升直采比例,优化配送网络,巩固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京东:深化 “品质外卖” 策略,提升品质商家数量与订单占比,促进与核心电商业务的协同,向 “分钟级生活服务平台” 转型。

拼多多:丰富商品结构,从 “低价走量” 向 “优质多元” 转变,强化在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壁垒。

专家介绍:王与剑,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委员会专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