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工业文明?
【接上篇“一万年来谁著史?”】
现代工业体系是西方人用汉文化建立的。
为什么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自己并不需要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纺织业?这是洋人与狗始终刻意回避的所谓“世纪难题”,但说不清这个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就永远说不清。
任何文明都是在上一代文明体内孕育、体外发育,才得以成长成熟的,现代工业文明就孕育于中国农业文明体内,不可能是洋人与狗所说的“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因为西方没有农业文明。
实际上,现代工业体系是西方人用汉文化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西方的文化体系本就不相容。因而,当美西方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主义至上时,就丧失了工业运转的基础,无法再搞工业了,商业、金融都还行,但制造业就搞不下去了,也就是“产业空心化”、经济“脱实向虚”。因为西方个人主义是与现代工业文明“三无”模式完全抵触的,而现代工业大生产模式中,生产组织(公司董事长)无民主、生产过程(流水线)无自由、生产成果(利润分配)无平等,完全是依托中国农耕文化的组织性、纪律性,关键是:组织能力是人类文明的根基。
➤人类的文明程度以“组织能力”衡量
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以组织能力来衡量的,这是中国的强项,也是现代化的标志。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化大生产,其基础是“三无”(生产组织无民主、生产过程无自由、生产成果无平等)产业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底座。其根基出自汉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西方人用汉文化构建起现代工业文明。也正因如此,西方工业化虽早,却矛盾丛生、一路坎坷;而中国工业化虽晚,却如鱼得水、高歌猛进。
西方既无社会意识和形态、其文化又与“三无”制度冲突,怎么可能完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正是整个西方产业空虚、经济脱实向虚的底层逻辑,因为他们的文化本就不适合搞工业化。
为什么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自己并不需要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纺织业?因为他们必须生产大量的毛纺品销往中国,才能换取他们必须的丝瓷茶铁等文明之物。所以,他们只有融入中国这个产业生态圈(不论农业时期还是工业时期、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因此,西方的“工业革命”其实就是,西方融入中国这个人类文明生态圈的努力。
离我们不远的二战(仅80年前)历史,不要说我们14年抗战史被西方玩失踪了,苏联红军在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摧毁了德军主力后攻入德国本土,英美被迫于1944年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碰瓷蹭热度、抢夺胜利果实。但现在的西方二战史是什么?苏德勾结发动二战,是美国的诺曼底登陆、在日本投下两颗蘑菇弹,才拯救了世界。尤其是,近期美国国务院官员更是在二战历史表述中,“美日共同结束太平洋战争”,并以美日“坚韧和解”阻止了“亚洲的灾难”(即来自中国的灾难)。很多当事人还活着,居然当着当事人的面,对当事人造假,嘿嘿。80年前的西方史都不可信,300年前的西方史能信吗?至于3000年前的西方史,就只能呵呵了,还能怎地?
【有兴趣可参阅拙作“44中国式现代化之二: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二☯历史篇:考证实史vs推演虚史)”】
➤外国没有农业文明
中国农业文明的标志是“铁犁牛耕”。
什么是“铁梨”?首先得有铁。
什么是“牛耕”?深耕需要强大的动力,一头水牛抵得十多个人。
中国出土的三角石犁铧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早期,而铁犁始于战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实心铁犁已广泛应用,作为农业生产中传统的耕翻农具,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犁。到公元前2世纪(战国末期),四种不同的犁壁已广泛地应用于犁。
直到中世纪晚期(第一次汉学西传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才知道有犁壁这种东西,即使在之后的很长时期,其结构也是极其粗糙的。这种犁壁是将扁平的木片固定在犁架上,提供有角度的表面,翻上来的土就会与之碰撞而分向两边。中国首先采用的曲形犁壁,到公元18世纪才出现在欧洲,即在第二次汉学西传的“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铁犁牛耕”农业技术才开始在欧洲传播,欧洲才开始真正的“农业革命”。
☯中国的生铁在欧洲都用来干什么?
自汉代起、到宋代盛,中国大量出口生铁,但外国进口中国生铁价格昂贵,基本用于制造兵器,因此而造就了几个强大的帝国。但是,外国进口的生铁,几无用于制造农具。这与中国正相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虎狼之师秦军,仍使用青铜制造的兵器,因为优质但且昂贵的钢铁,只能用于制造农具。什么是农业文明的精髓?这就是了,与西方掠夺性破坏型狩猎文化相反,中国生产性建设型农耕文化,好钢只能用于刀刃(生产)。
☯中国牛耕vs欧洲以马代牛
西方近代引入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一方面大量进口铁梨,另一方面“以马代牛”、培育大型挽马,因为中国的水牛确实不适应欧洲的水土。
欧洲挽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耕地牲畜。例如,与300公斤的骑行用马不同,夏尔马是十六世纪英国重点培育的大型挽马,其体重可达1100公斤,能够拉动高达5吨的负荷。挽马不仅力量强大,而且易于训练,能够在欧洲农业农具水平尚不发达的时代,帮助农民完成难以完成的体力活,如用大型铁犁耕田和运输重物。
欧洲古代农具的发展受限于技术传播和材料工艺,长期以简单手工工具为主,直到现代才逐步实现机械化转型,由此产生了具有欧洲特色的农业文明。
➤商业文化无法支撑产业
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分工,就像秦兵工厂,分工必然依赖交换,但交换并非商业,商业只是交换的一个特例。男耕女织是分工、男衣女食是交换,多余的才会与邻里交换、昂或邻村交换,但等价交换不是商业、不等价交换才是商业。
因此,试图以商业文化支撑产业,就必须面对三个风险,组织性、稳定性、计划性。
与冗长的产业供应链相比,商业链短得出奇,只有上下两家,只关注货源和钱源,其它任何因素都只是与货源钱源相关。
商业文化就是为商业经济量身定制的,贸易掮客不需要组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需要稳定、一锤子买卖不需要计划。但是,当商业文化遇见产业经济,问题就“脱颖而出”了:
其一,生产需要组织,商业文化难以有效组织规模化生产,要把一群没有关系、而又自由自在的人组织起来,从事规矩严密的生产活动,可就难了;
其二,生产需要稳定,追求自由的人总是跟着感觉走,向往诗和远方的文化,培育不出工匠精神,哪耐得住寂寞;
其三,生产需要计划。百年老作坊易、百年老企业难,当福特引入流水线模式时,商业文化的问题就充分暴露了。
因为,产业的基础在于计划,但“计划性”是只有农耕文化才具有的特征,春种秋才能收,不计划不行。因此,计划是地球上人类特有的生产性经济形态的基础,没有计划、就没有生产,不论农业、还是工业,可不是“做一单吃一单”的商业。且不说西方文化的基础是狩猎经济形态,就是后续发展的上山游牧和下海商盗两个分支,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计划。因此,西文化天生缺乏计划基因,以至于他们至今仍将计划视为专制落后、视为非市场的魔鬼撒旦。
但问题是,当西方终于熬过分散原始的农耕时期,尚未完成农业革命,就阴差阳错地开启了工业革命,怎样有计划、成规模地组织生产,就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大难题,就像挑水喝的印度人,如何在卧室里建个使用冲水马桶的厕所,毕竟文明是需要各方面都配套的。
不会,可以学嘛。苏州织造局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和经验,自然也就随着丝绸一并出口到了西方,只不过对他们而言,除了企业私有之外,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难以适应,堪堪忍受着直到福特建立流水线,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了。
➤个人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癌症
其根源就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西方用汉文化构建起工业体系初期,问题还不太严重,但当基于汉文化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与西方商业文化(即所谓的“传统的价值观”)冲突对立了,这就是西方所谓的上百年的“社会转型”。
怎么转?还是得学习汉文化。但是,学成了什么样?当西方经济靓丽的美女画皮,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残破的今天,我们开始看清了里面,原来是个缝合怪。
一方面,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躯体里,硬要塞进一颗个人主义的灵魂。现代工业最核心的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这颗心脏,正是汉文化所独有的。西方想用个人主义的灵魂驱动社会主义的躯体,不乱才怪,而这正是西方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种种问题的总根源。
另一方面,本应协调企业与个人冲突的社会性组织,反而成为经济体的癌组织。由于现代企业是以汉文化构建的社会性组织,而员工却秉持西文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因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就必然会发生在企业层面,只不过因为西方没有社会意识,也就只好理解成个人之间的冲突,比如劳资矛盾,也就是因对“不民主自由的企业行为”而愤怒的员工、与社会化管理需要而“苛刻”的老板之间的对立。为此,西方学中国同域结会、同行结社的“会社文化”,而依葫芦画瓢建立了工会等社会性组织,以期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但西方人至今也未能明白的是,中国的行会之所以能够承担协调职责,是因为中国有“礼(社会规范)”,却不料南橘北枳,在无“礼”的西方,工会等组织反而成为了“吃完原告吃被告”的癌组织,比如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会将汽车产业逼到中国。
➤汉文化构建的现代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发育、脱胎于农业文明,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西方没有农耕文明,也就只能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工业文明,他们没有选择。
☯现代工业模式是基于汉文化建立的
现代工业最核心的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正是汉文化所独有的。
西方工业革命激起了西方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狂潮,当然也就出现了许多“怪现象”,比如说,福特一改展现民主自由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顶住巨大压力,背负反民主、反自由、反人权的罪名,坚持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模式,将两千多年前秦国兵工厂“规模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方式定型为现代工业的标准模式。
于是,现代工业型态就越来越背离西文化,逐渐演化成为汉文化所塑造的新型态,越来越体现出汉文化的支撑作用,比如,生产组织(公司)只有秩序、没有民主,生产方式(流水线)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生产成果(利润)只有协商、没有平等。
但是,由于这种经济模式越来越与西文化严重对立,使得西方工业生产龃龉不断,管理成本和难度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为继了。尤其是当西方进入福利时代后,养家糊口不再是首要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就沉渣泛起了,力图将个人主义的枝条硬行插入社会主义的树桩,试图嫁接出基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现代工业模式。
☯现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属汉文化区
问题是社会主义工业形态的身体里,要移植入个人主义的心脏,抗排异的难度和成本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国家里,制造业逐渐空心化的深层逻辑。而接收产业转移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上一波的日本和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就因为它们都属汉文化区;而接收第二波产业转移的国家都在东南亚,越南本就是汉文化国家,其它国家虽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但毕竟受汉文化熏陶上千年,汉文化的社会主义这种非宗教思想,与他们的宗教文化并不冲突,所以社会利益至上的儒家思想,在东南亚被广泛接纳,当然就与现代工业模式不冲突、至少是冲突不严重而能够维系。反观没有受过汉文化熏陶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哪个能够实现工业化?
而中国自从跨入现代工业门槛后,发展就一路如鱼得水、高歌猛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工业模式本就是西方用汉文化建立的。
➤未来经济形态也将基于汉文化建立
面对未来工业,中国更是得天独厚,不论是航天领域、还是网络应用,这些对国家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极高的领域,中国更是一骑绝尘,远不是个人主义的国家所能望其项背的。
☯汉文化才能够与时俱进
中国人为适应工业模式,可以举家迁徙、安心定居,可以严守契约、拒绝违反契约的罢工,可以遵纪守法、辛勤劳作。
反观西方,工业革命两百年来,似乎无甚变化。西方人有三大自由,迁徙自由、社(乱)交自由、言论自由,喔,现在新增性别自由,都是原始的狩猎心态,连农耕经济形态都难以适应,更遑论工业经济形态。因为,太过自由必将冲击工业文明所需的秩序。
英国工业革命两百年了,西方这些与工业形态相悖的自由习性仍未见改观,矛盾日益凸显,西方人不爽、工业经济也不爽。
☯对社会性的依赖随经济规模而越来越大
虽然“精细化、人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被鼓吹了几十年,但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原因,无外乎成本太高、资源利用率太低。这种古时作坊式的生产观念,毕竟与工业文明理念格格不入,简单的小手袋、定制服装等个人消费的奢侈品尚可适量应对,但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才是正道,毕竟地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尤其是一些引领未来的尖端科技应用,如高铁网、5G网、互联网、物联网、能源网等网络,以及电动车、新能源、机器人、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无一不是需要超大规模才有可能落地生根、产生实效。
超大规模的生产应用,必定依赖超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没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凝聚社会力量,又如何提供强大的社会保障。
举个小例子,造辆小马车只需要个人小作坊,造艘航母则需要庞大的企业联盟,那造个空间站呢,这就不是个人层面的、基于契约的企业联合体就能干成的,需要的是社会化大协作。人类至今,能造空间站的只有两国,前苏联和中国,前苏联能造是因为全民所有制、全国一盘棋,能以制度保障项目的推进;中国能造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支撑,基于文化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美国无力制造空间站,不是因为没有技术、更不是因为没有资金,而是没有社会动员能力。空间站是新生事物,离成熟相距甚远,整个过程必定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上万个参与方必须同心同德、步调一致,稍有风吹草动就忙于打官司、讨人权、保利益的文化,想都别想。
其他尖端领域同样如此。
☯社会人比自然人更易适应新经济形态
网络、AI应用中国后来居上、捷足先登。
原因无二,汉文化造就的宽容,能够为新型态经济快速穿越雷区、到达胜利彼岸而保驾护航。
网购早期,本人也赶过时髦,也上过一次当,收到货品的品质与标称严重不符,本地俗称“崴货”。本人没有拿起法律武器,因为货值不高,不值得浪费时间、精力,相信许多中国人也是如此。
是本人愚昧吗?可能。是本人不懂法吗?非也。是本人奴性吗?不像。
关键在于,对社会包容度要求较高的新型经济,在孕育期间极为稚嫩,经不起风吹雨打,凡事挑剔、遇事维权,在个人主义文化下,是难以发育成熟的。
个人经济形态过去了,未来的经济形态规模会越来越广大、涉及因素会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的宽容度和包容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支撑?社会文化。
➤如何才能产生工业文化
洋人与狗拼命鼓吹,西方文化是先进的工业文化,而中国文化是落后的农业文化。本人只能嘿嘿,非傻即坏。
经济形态是孕育文化形态的基础,中国一万年前就进入农耕时代,但三千年前才孕育出成熟的农耕文化,这还算是人类最快的了。而西方文化产生并基本成熟于启蒙运动时期,那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洋人与狗说工业革命孕育出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化,那就是说西方是“先生儿子后生娘”。
未来的工业文化长啥样?本人不知,不说几千年,恐怕最早也要几百年后才能初见端倪。但以多年(数千年)经验,社会化大生产一定需要社会化大文化支撑,也一定会孕育出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大文化。
西文化尚处于落后的个人文化阶段,要进化为社会文化尚需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要想一步到位、直接进化为工业文化,恐怕步子大了总会扯到什么。
因此,谁能进化为工业文化,汉文化不说唯一、至少也是离得最近。
个人以为,中国是否能够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重要,尽管是大概率事件,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引领新工业革命,构建起工业文化的地基、至少是雏形,最好是连框架也搭建起,以便集世界之力,构建人类共同的工业文化,为工业文明建设和发展定准星、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