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还能刷屏流媒体,弹幕成了关键钥匙
文 | 阑夕
就在这个月底,爱奇艺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哪吒之魔童闹海」继上半年横扫院线后,又在流媒体平台的业绩报告中崭露头角——「《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播出继续火爆,成为爱奇艺首部内容热度值破万的电影」。这个线上暑期档,流量与口碑齐飞。
考虑到这部国民级动画影片破纪录的票房水平,很难说它在流媒体平台还能打开多少新的市场,更合理的解释是,那些涌入「哪吒之魔童闹海」播放页面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二刷」甚至「N刷」的观众。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一部剧情已经没有太多新鲜度可言的影片来说,在第一时间前去长视频平台打卡,意义在哪儿?
作为这波瓜分哪吒IP宇宙流量里的最大赢家,爱奇艺做对了什么,什么就有理由成为其中的答案。
· · ·
作为爱奇艺首部内容热度值破万的电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2天,弹幕互动量就已超过千万,上线6天,弹幕互动总量直接登顶全站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爱奇艺后的表现相当反直觉。知道它会火,但还能火到这个地步,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总不能是发弹幕可以给红包砍一刀吧⋯⋯这也不是流媒体公司的业务啊。
当然,只要在爱奇艺打开这部电影,就能很快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或者说,2025版本的弹幕,和大家想象中的弹幕,已经,完全,彻底,不是一个物种了。
你们以为的弹幕,可能是这样的:
但你会爱奇艺看到的弹幕,则是这样的:
我再强调一遍,这不是暂停电影时弹出的页游广告,而是正片播放时用户发送弹幕的交互界面,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的残暴。
不只如此,在太乙真人让人制作藕粉为哪吒重塑肉身的情节里,点击发出弹幕的同时,屏幕上也出现了一节节莲藕,然后以「水果忍者」的形式被一刀切成碎片飞溅。
而当殷夫人抱着哪吒魂飞魄散的一幕上演,所有的弹幕又变成了国风式的竖行水墨,万千泪点在这一刻具像化了,渐变浮现的文本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还要去爱奇艺刷上一遍「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固然耐看,但更好看的,是这些原本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情绪价值,直截了当的展现了「获得感」到底是什么。
而且如今的弹幕早已越过了万重山,少年时看龙珠觉得大决战时悟空举起双手收集所有支持者的能量聚集元气弹的画面燃到不行,没想到昔年的动漫想象这么快就照进现实了。
完整数下来,爱奇艺总共为这部片子设计了25个平台特效和10个自选特效,平均每7分钟不到就有一波「操作机会」,正是如此分量的代码改动,为一部热门却也不是新片的电影赋予了重来一遍的观赏体验,甚至将整个过程升级成了闯关式的互动游戏,这很例外。
重要的是,例外之所以是例外,是因为偶然性,但当例外成为寻常,它对产品的重塑就充满了想象。
· · ·
2006年,日本动漫网站Niconico推出了实时吐槽功能,将用户的评论匹配到时间轴上,最后以划过全屏的字幕形式呈现出来,因其密集的表现形式,被命名为「弹幕文化」。
就像二维码、共享单车等初起于海外却繁荣于中国的产品一样,弹幕作为一项舶来品,很快被高度发达的中国互联网消化吸收,不但成了主流视频网站的标配,还有了「举一反三」的再度创新。
根据全球和国内专利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最近五年里关于弹幕的专利申请数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达到75%的压倒性比例,无论是让弹幕自动躲避画面主体避免遮挡的技术,还是为弹幕增加高级特效实现视觉奇观的开关,都让这个出身简单的互动功能上升到了核心价值的地步。
在这个演化过程里,爱奇艺是几大长视频平台里最有力量的推手,没有之一。
比如针对辩论及竞争类的娱乐节目,爱奇艺首创了弹幕对撞功能,支持用户选择阵营,将弹幕作为支持立场「发射」出去,左右两侧的弹幕相遇后会激活爆炸特效,顷刻间消弭场外和场内的界限。
而在「少年说唱企划」中,爱奇艺也整出了押韵弹幕的新活儿,系统自动检测用户的弹幕是否完成了单押或是双押,直接触发歌手的接龙,一度拉动了用户发布弹幕数274%的增长,甚至隐约有了弹幕与节目竞逐精彩的表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再基础不过的功能到不断刷新的体验,弹幕在爱奇艺和中国互联网走过的这些年里,价值感的上升不容小觑。
在B端,有广告主定制弹幕,深度结合内容进行投放和交互,直接在屏幕上凿开一条私域入口,在C端,像是「黄金弹幕」这种差异化权益更是刺激会员付费渗透的利器。
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又一次创新弹幕实战,则打开了一扇弹幕样式AI化的大门。
· · ·
显然,爱奇艺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弹幕玩法,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和资源,换句话说,就是成本。
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当然值得爱奇艺如此重视,但在这么声势浩大的开发之后,「打样」的意义恐怕更为重要。
换句话说,爱奇艺以激进且有效的手段,证明了弹幕这种互动机制完全有资格扮演内容体验的增值空间,甚至激活整个平台的用户活性。
那么不妨再胆大点儿的去想,若是这种高度定制化的弹幕能够覆盖到爱奇艺的所有影视剧里,无论新旧,无论长短,无论横竖,每一部片子都可以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标准来重新上架一遍,那会带来什么量级的数据海啸?
在大模型时代到来之前,这是可想而不可得的事情,因为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有这种规模的人力,去完成这种规模的工程,而且只要成本直线上升,投入产出比的曲线就会迅速滑向底部,让回报变得平庸。
但这是建立在需要「专项专办」的前提之上,如果生产力的增长可以是指数而非线形呢?
这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完全能够做到的能力射程内:让AI去「看完」每一部影视剧,并排列出其中适合弹幕二创的时间戳,然后发挥创意设计独一无二的弹幕样式,最后自动编写前端代码,经过审核提交上线。
爱奇艺本身就是一家采用AI技术相当积极的科技公司,在此之前,它就已经让大模型跑完了全站资源,用户可以随时和智能助手“桃豆”对剧情进行提问之类的交互,这是很乐观的铺垫,预示着AI对内容的理解不但可以比肩人类,而且还有极大的空间留给智能涌现。
比如,为每一部影视剧都量身定做一份弹幕机制,甚至与时俱进的自动更新。
想象一下,每逢中秋节日,「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道具只要出现,就有月饼动效弹射出来,点击发送弹幕之后,用户的账号内会自动拾取一个可兑换的月饼礼盒⋯⋯
这将带来「量变引起质变」的巨大影响。
· · ·
说到底,弹幕这种产品,离不开「以人为本」四个字,没有真实的人,弹幕就是摆设,所以与其说弹幕改变流媒体,不如说是对人的激发才是容易错失的因素。
至于那个必须问出的问题——为什么是爱奇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真正洞察了用户的底层需求,谁就能拿到用户的自发投票。
本质上,弹幕是孤独的产物,是一代年轻人在赛博世界寻找同类的工具,而爱奇艺让他们在看片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一种同频的乐趣,于是乌云散尽,海阔天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粉丝给偶像打call的专属弹幕,为剧情矛盾推波助澜的悬念弹幕,把核心道具实体化的跨屏弹幕,甚至是专为某一个用户打造的庆生弹幕,都将持续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内容与人的连接,也只会越来越深。
如果说院线的视听体验是移动设备的小屏在一时间仍然难以撼动,但中国的流媒体在商业模式的巨大突破下,把那根增值的长板打造得看不到尽头,弹幕这种看似简单的功能就是集大成之产物,让观影这件事情变成了情绪价值的放大器。
如果说走过黄金时代的西方观众留下了汽车电影院的繁荣文化,那么正在经历黄金年代的中国网民,则在亲手缔造后现代式的弹幕文化,与乐见其成的平台双向奔赴,为影视作品的延伸化、IP化、现象化,创造物尽其用的新体验,还有比这更带劲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