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镌刻在诗行里的民族之魂

2025年,我们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溯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诗歌从未缺席——它是刺破黑暗的号角,以凝练的文字迸发炽热力量;是凝聚民心的火炬,用铿锵的韵律点燃抗战豪情;更是记录历史的丰碑,将民族的不屈与悲壮永远镌刻。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不朽诗篇,既是为了传承抗战信仰,更是为了从民族之魂中汲取奋进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指引我们书写新的荣光。

从诗行铿锵处,传承为国为民赤诚信仰

抗战诗歌的字里行间,始终激荡着“以生命赴使命”的信仰力量。吉鸿昌将军临刑前,以枯枝为笔、冻土为纸,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短短二十字,是用生命践行忠诚的绝唱;陈毅元帅被困梅岭时,在《梅岭三章》中挥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即便身陷绝境,依然挺直民族脊梁,尽显英雄气概;诗人田间则在《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叩问:“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字字戳心,唤醒了无数国人“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血性。这些诗句,是信仰的“活教材”。年轻干部当从中感悟民族大义的重量,以诗为镜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许党报国”的信仰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从诗情滚烫处,体察“军民鱼水”的深厚情谊

抗战的胜利,是军民同心筑起的铜墙铁壁;而抗战诗歌,正是这份“鱼水深情”的生动见证。文艺小战士刘鹏创作的《白菜谣》,在新四军中广为传唱:“当兵要当新四军,吃菜要吃白菜心……军民本是一家人,军爱民来民拥军”,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最朴素的比喻,道破“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真理;白洋淀畔流传的《白洋淀雁翎队歌谣》唱道:“雁翎队,是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水相连骨肉情”,寥寥数语,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民心是年轻干部的立身之本,年轻干部当像抗战时期的共产党人那样,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学经验,用群众语言解难题,避免“纸上谈兵”的虚功;在田间地头沾泥土、在街头巷尾听民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解决问题的实效落在实处,让“军民鱼水情”在新时代转化为服务人民的深厚情怀。

从诗志豪迈处,汲取“向死而生”的奋斗力量

抗战诗歌里,从不缺“于绝境中寻生路、于危难中开新局”的奋斗壮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告别年幼的孩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在白山黑水间带领游击队奋勇杀敌,写下“卫我河山,浴血红颜,百炼成钢”的《沁园春・卫我河山》,字字皆见巾帼英雄的铮铮铁骨;青年将领左权在反“清剿”中主动断后、以身殉国,朱德总司令挥泪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既是对英烈的缅怀,更彰显了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精神气魄。正是凭借这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敌人的封锁中生生不息,历经28年奋斗终获革命胜利。

新时代的使命,同样需要“向死而生”的闯劲与韧劲。年轻干部要像抗战先辈那样,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深耕实践,在思想教育的课堂里锤炼本领,在基层治理的现场中积累经验,练就干事创业的“几把刷子”。更要主动到改革发展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破解难题,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恒心狠抓落实,让实干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华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