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处暑,念及那片秋夜的澄明——读于海洋先生作品《秋夜思》有感
处暑的小雨刚收了尾,檐角还挂着细碎的水珠,风一过,便坠成了断续的凉。这时节最易牵起思绪,恍惚间,于海洋先生那篇《秋夜思》里的月光,竟像从记忆深处漫了出来——不是刻意记起的文字,而是自然而然浮现在心头的景致,带着虎滩码头的海腥气,混着啤酒的微苦与花生的香。
于先生最难得的,是那份“以心观物”的通透。他写月亮“在薄云的簇拥下缓缓升起”,写渔船红灯与海面月光“交相辉映”,从不是简单的景物罗列,而是把心绪织进了光影里。就像他看秋林“枝叶萧疏却透逸洒脱”,赏枫叶“尽染红,美不胜收”,眼里的景从来都带着人生的温度。这般对自然的敏锐感知,让我想起宗白华说的“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于先生的文字里,便藏着这样一汪清泉。他不刻意雕琢词句,却能让寻常景色生出禅意——比如写“海浪拍打礁石声如我呼吸的颤音”,这等细腻的通感,足见他对生活肌理的触摸有多真切,仿佛天地万物在他眼前都卸了防备,露出最本真的模样。这份对生活的细腻体察,是岁月磨不掉的温柔,更是骨子里的真诚。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字里行间“兼容古今”的豁达。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孤逸,到欧阳修“知与谁同”的怅惘,再到《贞观政要》里许敬宗的坦荡,他信手拈来,却不是简单的引经据典。他借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喟叹,牵出跨越千年的共情;以许敬宗“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的譬喻,说透“难称众心”的世理。这种将古人智慧与当下心境相融的从容,足见其学识的沉淀,更显其心胸的开阔。就像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于先生的文字里没有炫技的刻意,只有被时光浸润出的通透——他让千年前的月光照进此刻的秋夜,让古人的哲思成为今人的镜鉴,这份“打通时空”的视野,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境界。
最触动人心的,是他面对过往的“恩怨自明”的坦荡。文中不回避“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掩饰“被人构陷的阴暗”,这种直面过往的勇气,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有力量。他写望见山峦中的松树“挺拔坚韧”,想起许敬宗“光明磊落如秋月”的告诫,字里行间没有怨怼,只有“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己心”的笃定。这份历经风雨后的释然,像秋阳晒过的谷物,饱满而实在。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于先生显然早已修得这份淡定——他把委屈酿成理解,把背叛熬成清醒,最终活成了自己笔下“秋的淡泊”:不追逐赞美,不畏惧非议,只守着内心的标尺。这种“历经沧桑仍怀赤子心”的品格,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文末他“让明月带去对正直者的祝福”,这轻轻一笔,露出了他心底的柔软。原来那份淡泊之下,藏着的是对真诚的珍视,对善良的坚守。就像秋光从不吝啬温暖,他的文字里,也始终流动着对生活的热爱——爱那杯啤酒、几粒花生的寻常,爱那海浪礁石的交响,更爱那些“肝胆相照的故人”与“素洁的信任”。这种“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特质,恰如汪曾祺所说“人间至味是清欢”,于先生把清欢过成了人生的底色。
风渐凉了,远处的树影在暮色里摇晃。想起于先生的《秋夜思》,忽然觉得他就像那夜的明月——清辉里藏着岁月的沉淀,沉默中带着温柔的力量。读他的文字,像在秋夜里被月光轻轻包裹,既看清了世间的复杂,也守住了心底的纯粹。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