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摄影,已死
作者 | 小鱼
来源 | 视觉志
几年前,打开任何一档恋综,几乎都能看到某知名婚纱摄影机构的冠名。
这个曾靠“想去哪拍就去哪拍”打响招牌的婚纱摄影巨头,如今却被曝疑似跑路,门店停摆,客服失联。
火爆一时的婚纱照生意,如今只剩下一地狼藉。
很难说是从哪一刻开始,年轻人对结婚照的执念,悄悄松动了。
不只是结婚照,那些曾被视为“婚礼标配”的环节——穿白纱、办酒席、请亲戚、拍三四套造型,也开始被一个个剔除。
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再为了“形式”走完复杂的流程。
有人嫌贵,有人觉得累,更多人只是觉得,不需要。
这届年轻人的婚礼,主打的不是浪漫,而是省事。
他们为什么不再拍结婚照
看似浪漫的一套旅拍,价格高得出人意料。
国内热门城市起步八千元,稍有要求就要上万,选择出国旅拍则是另一档预算,轻轻松松突破两三万。
摄影机构宣传时强调“一价全包”,真正定下单后才发现,机票、住宿、服装升级,每一项都能单独计费。
比如想用拍摄现场的吉普车、手捧花、气球、羊驼等拍摄道具,每一项都要加钱。
@momo
拍完还不算完,后续还有选片、修片、加购相册、挂画、视频等环节,项目堆得越多,价格也堆得越高。
流程走一遍,人也累得不轻。
新娘要凌晨起床化妆,一整天在烈日或寒风中换造型、做动作,照片里的笑容精致,背后是肩颈僵硬、腰酸腿疼、身心俱疲。
@coconut🥥
有些地方一到节假日,排队拍照的人挤满景点,从公园到古镇,从山脚到湖边,每个热门机位都要等位。
婚纱照本该留下纪念,却拍出了“赶场感”。
云杉坪遍地新娘
照片拍完,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
接下来选片、修图,反复沟通,确认每一张照片的构图、表情、瑕疵。
有人三个月后还没拿到成品,有人临时追加费用,就为了多选几张满意的照片。
等相册终于送到手上,大多数时候会被小心放进柜子,一放就是几年。
这些经历听上去琐碎,却是许多新人亲身经历过的过程。
和宣传中的轻松浪漫相比,现实更复杂,也更疲惫。
拍婚纱照这件事,很多人从满心期待走向理性判断。
随着结婚成本逐年上升,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每一笔支出是否值得,这种思考不仅指向价格本身,也延伸到意义层面。
统一的姿势、统一的风格、统一的背景,让每一套照片看起来都像模板拷贝。
放进朋友圈的照片只是一张截图,真正想记住的部分,却早已在流程中被磨掉了。
这一届年轻人熟悉影像技术,也熟悉情绪表达。
他们擅长拍照,也更擅长判断什么值得拍——拍彼此的日常,记录家中黄昏的光、旅途中打瞌睡的背影、雨夜路边的合影。
于是,有人用手机拍婚纱照,在城市角落拍下自然的合影,在旅途中互拍随行画面,几百块请朋友帮拍几张照片就足够。
用三脚架自拍婚纱照 @周周
有些人剪出一段视频作为纪念,还有人干脆不安排拍摄,毕竟,生活中已经留下了足够的记录。
婚纱照曾经是婚礼的“标配”,现在成为了可选项。
在“减配”风潮下,许多婚礼中的标准流程也发生了变化。
钻戒、喜糖、婚纱、婚宴……一项项都被重新考虑。
过去讲“一生只送一人”的钻石,如今很难说服一对对正在看账单的年轻人。
一枚价格高昂的钻石戒指,转手几乎无人问津,黄金重新回到他们的清单里,因为足够保值。
喜糖不再人人准备,取而代之的是实用小礼品:香皂、牙膏、手帕……
比起喜糖象征“甜甜蜜蜜”的意义,实用品能用、能带、能留,至少不被浪费。
婚纱的选择也在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以租赁代替购买,几百块就能租到满意的样式,还有人选择简单的白裙,或者干脆穿上搞怪的服装,怎么开心怎么来。
有的人没有仪式,在家吃顿饭、拍几张照片发亲友群,简洁直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他们不追求统一的“婚礼模板”,也不依赖他人的标准来定义庄重。
他们愿意为重要的东西买单,比如一顿真正想吃的饭、一张记录真实时刻的照片、一段能重看的视频,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仪式感。
婚宴只邀请家人
拍与不拍,办与不办,每一项都可以是自己的决定——
有人偏好完整流程,有人更倾向精简处理;有人挑选租借的婚纱,有人穿着T恤登记入户。
这些差异不妨碍他们对彼此的承诺,也不影响婚姻的厚度。
毕竟,婚礼是给自己过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从来没有人规定,什么才叫“像样的婚礼”。
婚礼,祛魅了
不拍婚纱照,只是第一步,婚礼的每一个环节,如今都可以是“可选项”。
有人删掉的是预算,有人删掉的是流程,还有人干脆删掉整个仪式。
比如有新人选择把办婚礼的钱改成一场长途旅行,回来后只请亲友吃饭,一句“我们结婚了”就当作通知。
@丹丹生活日记
他们不再默认婚礼一定要盛大,而是反过来问:这一天,哪些是重要的,哪些只是为了让别人看见?
一开始被删减的,是“热闹感”,所以最先失灵的是传统婚闹。
闹新房、堵门、灌酒、做游戏,这些在过去被称为“热场子”的流程,在今天越来越尴尬。
社交平台上,婚闹相关的负面消息频频登上热搜:用胶带把新郎捆在树上、逼新娘跳舞做游戏、起哄辱骂、伴娘被骚扰……
照片上宾客在笑,新人却面无表情。
有些婚闹,还混杂着迷信色彩。
比如泼面粉,表面上是祝福来年五谷丰登,但实际是把婚纱礼服彻底弄脏;
新娘下车被泼一盆面粉
比如“抢喜”,有人特意身着红色上衣,在新人入场时故意冲过去,因为他们认为抢在新人面前,能把喜气抢来。
穿红衣“抢喜”被制止
可在新人眼里,这些桥段并不有趣,只是人为制造混乱。
对传统的敬重,不能拿来包装粗暴和低俗。
对流程的删减,也在更广泛地发生。
很多人不再设置堵门游戏,不安排闹洞房,只保留交换誓词、戴戒指、合影和一顿饭。
没主持人带节奏,没有泪点设计,不给全场安排情绪任务。就只是两个人站在一起,说清楚“我们愿意”,然后吃饭、碰杯、落座。
甚至有些人不请主持人,新娘和新郎亲自主持属于自己的婚礼。
婚庆行业感受到这种变化。
传统婚礼的“流程单”曾长达五六页,开场音乐、短片播放、伴郎伴娘入场、父母讲话、互动游戏、抽奖、送客……
现在的新人通常只保留三个环节:入场、誓言、敬酒,整个流程控制在三小时内,能快则快。
主持人的风格也变了,过去惯用长篇致辞、煽情词段,如今被更轻的语言替代。
有的新人直接说不要“父母致谢环节”,不要念爱情故事,不要催泪背景乐。
他们不想让婚礼变成一场情绪秀,更不想为了煽情而故意感动。该哭就哭,不该哭就笑,没什么非得落泪的地方。
这一届新人不追求“让全场记住”,他们更关心有没有吃好、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和想见的人好好说上话。形式简了,情绪反而更真实。
一场好的婚礼,在他们眼里,不需要声泪俱下,也不需要人人满意。
只要彼此在场、彼此放松,这场婚礼就是值得的。
从形式到内容,年轻人正在重新编写婚礼的剧本。
他们没有放弃仪式,只是把多余的部分删去了,留下的,才更重要。
极简婚礼,赚大了
一场婚礼值不值得,年轻人看得越来越明白。
酒店场地开价几万,套餐项目杂乱,临近婚期还容易不断加价……
新人自己也不确定哪些环节有意义,哪些只是流程表上的“常规动作”。人一多,成本高,疲惫感也跟着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精打细算。
有人在朋友开的餐厅里包下一块区域,桌数不多,布置用老同学帮忙搞定。
灯串、干花、背景布都是提前几周在二手平台上买的,没有舞台,没有司仪,有的只是几张能坐下吃饭的桌子。
还有人为了有纪念意义,干脆在家里举办仪式。
拍照也是临时叫来的朋友,拍了几张笑得自然的照片。
那些照片没有精修,也没有滤镜,洗出来贴在冰箱上,几年之后看一眼,仍然觉得温柔。
和朋友在一起举行婚礼 @吴宝珠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这样办婚礼。
他们不追求规模,也不追求统一模板,预算有限,就用最重要的部分支撑起整个流程。
年轻人自己动手搭建草坪婚礼现场
还有人干脆把婚礼“合并”进日常:登记之后,和父母吃一顿饭,朋友圈发一张合照,算作告知亲友,没场地、没流程,也没人觉得遗憾。
过去,婚礼承担太多功能:对外展示、对内宣告、对父母交代。
现在的人,更关注实用和情绪的真实。
精心筹备两个月,只换来一整天的疲惫,很多人觉得不划算,相比起动辄上万的花费,他们更愿意把这笔钱留给未来。
有人拿结婚预算装修厨房,有人添置两个人都喜欢的沙发,有人选择提前搬入新家,把钱投入第一期房贷。
还没有孩子,但已经开始为共同生活储备空间和安全感。
不少人用省下的预算去旅行。
一张火车票,两人踏上旅程,在路途中互拍对方的背影,用Vlog记录沿途的山水,回头剪一段视频留存。
结婚纪念的方式换了种形式,但那份记忆更接近他们真正想要保留的样子。
也有人选择用婚礼结余的钱养宠物、换车、学技能,或者补贴原本紧张的家庭开销。
在每一笔账都需要对得上的现实里,仪式感不再靠花费堆叠。
份子钱,也有了更多用途。
只要婚礼预算压得足够低,最后还能有一笔结余。
新人在回收来的红包中留出一部分,作为婚后第一份储蓄。这笔钱不多,但对刚开始共同生活的两个人来说,能缓冲压力,也能带来安全感。
不得不说,对于爱情和浪漫,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
和过去想象中的花门、香槟、喷雾不一样,现在的浪漫是家里有灯、有饭、有床,有一个人愿意陪自己为柴米油盐安排计划。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婚礼固然很重要,但往后的日子更长,与其在热闹中转场,不如在平静中开始。
他们没有按照传统,也没有照着模版,合理支配预算,从亲密中确认关系,用能握住的方式说出“愿意”。
没有太多环节,也不用表演、不必硬撑场面,一顿饭、一张照片、几个亲人,已经足够。
抠,并不代表匮乏,而是知道何为浪费。
毕竟,婚礼再热闹,也要走进柴米油盐。
毕竟,如果结婚是为了幸福的生活,那么——
为何要因为结婚,而承受价格不菲、令人疲惫的繁文缛节?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鱼
视频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