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多次不宣而战”登顶热搜?

来源:微博智搜

⚔️ 一、历史上的典型偷袭案例

丰岛海战(1894年)

日本在未宣战情况下突袭清政府租用的英国商船“高升号”,造成871名清军官兵遇难,甲午战争爆发。此次行动以“护侨”为借口,实际为蓄谋已久的军事突袭。

旅顺港偷袭(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舰队夜袭驻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瘫痪其主力后才正式宣战。此役暴露日本以突袭夺取战略先机的惯用手段。

九一八事变(1931年)

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炸毁南满铁路,诬陷中国军队,随即突袭沈阳北大营,4个月内侵占中国东北全境。此次行动完全规避国际法宣战程序。

珍珠港事件(1941年)

日本在伪装和平谈判的同时,派遣航母编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造成2400余人死亡、8艘战列舰损毁。宣战书在袭击开始1小时后才递交。

⚠️ 二、偷袭行为的共性特征

借口模式:均以“自卫权”“存亡危机”为叙事铺垫(如九一八事变称“保护满蒙生命线”)。

战术特点:利用对方松懈时机发动闪电战,规避1907年《海牙公约》的宣战要求。

战略意图:资源匮乏催生“赌国运”心理,企图通过突袭瘫痪对手以弥补实力差距。

🌐 三、当前政治动向与历史复刻风险

“存亡危机事态”的复辟

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声称“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暗示将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该表述与1930年代侵华借口高度相似,被中方视为颠覆战后秩序的危險信号。

军事扩张实质行动 

进攻性武器部署:日本防卫省测试高超音速导弹(岛屿防御用高速滑翔弹),谋求打击境外基地能力。

核武装试探:部分政客鼓吹拥核必要性,技术储备已具备条件。

宪法突破:推动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计划将军费提升至GDP的2%。

🛡️ 四、国际社会反应与中方反制

联合国层面交锋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驳斥日本“爱好和平国家”表述,指出其未彻底反省侵略历史,不具备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朝鲜代表亦同步谴责日本。

军事与经济反制 

军事部署:福建舰完成首次海上实兵训练,形成“五件套”作战体系(含歼-35、空警-600等),强化区域拒止能力。

经济施压:中国旅游团大规模退订日本行程,冲击其旅游业经济支柱。

外交警告

中方正告日本:武力介入台海将构成侵略行为,必遭“迎头痛击”。

💡 五、历史启示与战略应对

警惕“偷袭文化”延续性

日本教科书长期美化侵略历史,淡化偷袭行为的违法性,导致战略误判风险持续存在。

构建双重防线 

法理防线:依据《联合国宪章》第107条,对复活军国主义国家采取合法行动。

实力威慑: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确保对日形成不对称优势。

分化国内舆论

日本民众参军意愿全球最低(民调显示仅11%愿为国而战),可利用社会反战情绪瓦解右翼动员基础。277简直笑哭了学长爱互联网冲浪

📌 总结

日本“不宣而战”的历史行为与其当前扩军动向形成危险共振。国际社会需警惕其以“存亡危机”为幌子重走军事冒险老路,而中国在强化威慑的同时,应联合亚太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秩序。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