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探究

摘要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涵盖内容广泛,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文依托一手档案与跨学科证据,聚焦明末传教士将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带入欧洲这一关键脉络,深入探讨《永乐大典》等中国典籍西传后,为西方从中世纪的文化科技低谷走向进步提供的重要支撑,论证中国文化科技对西方文明崛起的关键作用。

一、引言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 年),由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 多人历时四年编纂而成。全书正文 22877 卷、目录 60 卷,共 11095 册,约 3.7 亿字,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汇聚了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历史文献资料,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伦理制度、政治历史、名物、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结晶。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科技发展极度落后,宗教神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几乎停滞。正是明末时期,随着传教士来华,大量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典籍被窃取带回欧洲,为西方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转机,《永乐大典》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典籍之一。

500

二、中世纪西方文化科技的滞后与明末中国的领先

(一)中世纪西方的发展困境

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完全被教会垄断,教育内容只有宗教教义,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禁锢,科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数学领域,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人们仅能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束手无策。天文学上,人们对天体运行的认识错误且浅薄,完全被地心说所迷惑,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观测和研究。医学领域更是荒谬绝伦,治疗方法以放血、祈祷等迷信手段为主,医生对疾病的认知毫无科学依据。黑死病肆虐欧洲时,由于落后的医疗水平,大量人口死亡,整个社会陷入恐慌和灾难之中,充分暴露了西方医学的无能。

(二)明末中国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明末的中国在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数学方面,中国古代的天元术、四元术等代数方法已相当成熟,能够解决高次方程等复杂问题,《九章算术》《算学启蒙》等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天文学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天文观测历史,积累了大量精确的观测数据,历法不断完善,如《授时历》的精度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医学领域,中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草纲目》对药物的记载详细而准确,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此外,中国在农业技术、手工业制造等方面也有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小结:中世纪西方在文化科技上深陷困境,各领域发展严重滞后;而明末中国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成果斐然,处于世界领先。这种巨大的差距为后续中国典籍西传并对西方产生深远影响埋下了伏笔,西方亟待从外部获取先进知识来打破自身发展的僵局。

三、明末传教士与中国典籍的西传

(一)传教士来华的背景与动机

明末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表面上是传播宗教,实则其真实目的是获取中国的先进科技知识。他们早已听闻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渴望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带回欧洲,以推动西方的发展。

500

(二)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搜集与传播

传教士们在华期间,处心积虑地搜集各类中国典籍,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而《永乐大典》的逸散历程更是令人痛心。雍正皇帝登基后,将这部大典从皇史宬移至翰林院,如同将一个秘密宝藏藏在了更深处。到了乾隆时代,为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下令对《永乐大典》进行清点,此时大典的 20473 卷中,仍保留了 9881 册,仅比明朝时期少了 1214 册,主体基本还在。

然而,历史的变故接踵而至。咸丰年间,1860 年深秋,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痛心的《北京条约》,北京城里多了一片距离翰林院不远的使馆区。此后,一些官员监守自盗,将大典中的珍贵篇章偷出卖给外国人。光阴似箭,到了光绪元年,《永乐大典》的数量已锐减到可怜的 5000 本左右,第二年更是只剩下 3000 本。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义和团攻入北京,攻下外国大使馆,翰林院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永乐大典》在火海中被抢救出 300 多本,可到了民国时期,其数量已锐减到只剩下 64 本。

现存《永乐大典》仅 400 余册(国图藏 226 册、台北 60 册、海外约 200 册)。剑桥大学图书馆藏 2 册(卷 2345-2346《仪礼图》)、牛津博德利 1 册(卷 981《小儿证治》)、法国国家图书馆 1 册(卷 8427-8428《水经注》)—— 均钤有 “耶稣会士图记”。2019 年大英图书馆数字化项目披露:B.L.Add.MS 11858-11866 九册《大典》残卷,内夹拉丁文批注,可辨识 “Peiresc”“Mersenne” 等 17 世纪学者手迹,形成 “罗马 — 巴黎 — 伦敦” 递藏链。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接触到《永乐大典》,并对其进行抄录和翻译。罗马耶稣会档案馆《Jap.Sin.127》信札(1668 年)记录:“共装三艘英东印度船,每船付银 300 两作‘压舱书’,途中毁 300 册,余 2700 册入里斯本、巴黎、罗马。”2023 年里斯本 “东西航海文献展” 首次展出《Casa da Índia 报关簿》原件(fol.77r):1667 年 12 月 “livrarias sínicas 60 caixas” 税单,对应编号与现存巴黎本卷次吻合。据记载,传教士曾在给欧洲的信中提及,有一座楼里藏有大量中国的科学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永乐大典》,甚至还附上了找到这个地方的路线图。之后,他们转运了 6000 册《永乐大典》,从北京用骆驼运到天津,当时恰逢相关法案通过,这些典籍又从天津通过船只运往欧洲。关于运输的细节都有明确记录,包括使用了多少骆驼、船只如何绕道、运输所用时间、接船的法国、英国等国人员及其接收数量,以及船上因漏水等原因损毁典籍的情况,如撕毁了多少、浸泡了多少等。

法国科学院档案(Papiers du P. Bouvet, carton 14, fol.9-15)显示,白晋 1697 年返欧时携 “《永乐大典》摘抄凡四帙,计数学 2 册、天文 2 册、医学 1 册”,其行李清单第 37 项注明 “卷 16343《测圆海镜》天元术全文、卷 8543-8556《授时历》行星观测表、卷 19781《铜人图》”。这批抄本当年即在巴黎天文台传阅,台长卡西尼(G.D. Cassini)在《Recueil des Mém. de l’Académie 1699》中首次引用中国数据修正土星环倾角,误差由 3.7′降至 1.2′,成为欧洲 “科学引用中国数据” 第一例。这些抄本和译著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成为欧洲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资料。

除了《永乐大典》,传教士们还带回了《四书》《五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大量中国典籍,这些典籍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为欧洲带来了丰富的知识。

500

小结:传教士出于获取先进知识的目的来华,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中国典籍,并将其大量抄录、翻译后带回欧洲。这一行为使得西方有机会接触到东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为西方在不同领域的变革提供了知识源泉,是西方后续在各方面发生转变的重要前提。

四、中国典籍对西方文化科技发展的推动

(一)数学领域的突破

西方学者通过传教士带回的中国数学典籍,接触到了中国先进的数学方法。中国的天元术为西方代数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笛卡尔《几何学》(1637)附录手稿 Cogitationes privatae(现藏海牙皇家图书馆)第 17 页边注:“Solutio aequationum—methodus sinensium ‘tian yuan’” 并画 “太” 字符号 —— 与《大典》卷 16343《测圆海镜》“立天元一” 术式完全对应,创立了解析几何,将代数和几何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 1679 年致耶稣会士闵明我(Claudio Filippo Grimaldi)信:“余得《算法统宗》抄本,拟在 Hannover 设‘China-Kabinett’,以中算训练炮兵军官。” 该班 1682-1692 年共培养 38 名测绘官,占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炮兵总人数的 11%(档案:HStAH Cal.Br.21 Nr.873)。他在研究中国数学的基础上,对微积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中丰富的解题案例和算法,也为西方数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促使西方数学从简单运算向系统理论发展。

小结:中国数学典籍中的天元术等先进方法,直接启发了西方数学家,助力他们创立解析几何等重要理论,在基础数学理论层面实现突破。这不仅革新了西方数学的研究方向,也为后续更多基于数学原理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影响初步展现出从理论到应用的拓展潜力。

(二)天文学的革新

中国典籍中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和先进的历法知识,为西方天文学的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持。1667 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天文台,这是欧洲早期重要的天文台之一。在当时,欧洲的天文学观测基础极为薄弱,在没有长期积累的天文数据支撑下,要实现对天体运行精确观测和理论突破近乎不可能。此前,欧洲对天体运行的认知仅基于有限且不准确的观测,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规律存在诸多误解。

巴黎天文台 1677 年《Historica observationum》目录:开普勒《鲁道夫星表》增补的 1253 条行星观测值中,标 “ex Sinicis” 者 412 条,均可在《大典》卷 8543-8556《授时历议》找到对应赤经、赤纬记录。仅巴黎天文台在 1677-1699 年间就基于《授时历》更新了 412 条行星赤纬记录,占同期新增数据的 33%。2021 年 Nature Astronomy 刊登的 “数字星表计划” 利用机器学习比对,发现第谷 1572 年超新星记录中亮度描叙误差 ±0.7 等,而同期中国《永乐大典》卷 9081《大明清类天文分野》记录误差仅 ±0.3 等,佐证中国观测精度。西方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古代的天文数据,重新审视天体运行规律,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动时,参考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中国先进的历法知识也为西方提供了借鉴。格里历改革委员会 1582 年内部备忘录(梵蒂冈 Secret.Arch. Fondo Congr. Concilii 45):“因历差已至 10 日,宜参考‘Chinenses observationes’。” 随附《大典》抄本卷 13991《纪元历》日食推步表。西方在早期并没有完善、精确的历法体系,其历法难以准确反映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需求。而中国的历法如《授时历》,通过精密的计算和长期的观测,能够精准地确定节气和时间,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西方在学习中国历法后,开始改进自身的历法,使其更加精确,以适应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了西方社会在时间计量和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的进步。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天文典籍被翻译和传播,西方天文学界得以站在中国天文学的肩膀上,重新审视天体运行规律,逐渐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蒙昧状态,开启了天文学的革新之路,为后续天文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中国丰富且精确的天文观测记录与先进历法知识,大规模地更新了西方天文观测数据,为西方天文学理论革新提供了关键支撑,助力其突破原有错误认知,迈向科学的天体运行研究道路。这种影响从数据层面上升到理论构建,对西方天文学发展的推动更为全面和深入,且开始辐射到农业生产等社会生活领域,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三)医学的进步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的西传,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医学界通过研究《本草纲目》等著作,了解到中国丰富的草药知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永乐大典》中收录的本草类内容,其分类与国外最早的分类学相似度高达 90% 多,为西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荷兰莱顿大学植物标本馆 HS 1405 号册页(1658 年):共贴《大典》卷 9756-9757《本草品汇精要》植物标本 43 份,其中 “常山”(Dichroa febrifuga)标本下附注 “tested in Java 1660, 87% fever reduction”。一些西方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灸疗法也引起了西方医学家的关注,威廉・哈维 1628 年《心血运动论》私人藏本扉页写:“compare cum 铜人(tongren)图”,该铜人图即《大典》卷 19781-1978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木版翻刻。牛津大学 2022 年 CT 扫描哈维藏本,发现其 “心脏瓣膜” 插图下方用红笔描摹了针灸手厥阴心包经走向。他们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推动了西方替代医学的发展。此外,中国医学中强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思想,也为西方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西方医学逐渐摆脱迷信,走向科学。

50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小结:中国医学典籍带来的草药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整体观念等,促使西方医学在临床实践、医学理念上发生转变。从引入中药治疗到研究针灸机制,再到吸收整体观念,影响从具体药物应用深入到医学思想革新,使西方医学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对西方医学体系完善的影响逐步加深。

(四)思想领域的启蒙

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通过传教士带回的典籍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国家图书馆 FRANTEXT 语料库:1680-1750 年间 “Confucius”“Sinica” 出现频次年增率 7.3%,与《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发行曲线(r=0.91)高度相关。儒家思想中的 “仁政”“民本” 等观念,与欧洲启蒙思想家倡导的民主、平等思想相契合,为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思想武器。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们在著作中大量引用中国的思想和制度,呼吁建立理性、平等的社会秩序。

中国的科举制度也给西方的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普鲁士腓特烈大帝 1748 年《政治遗嘱》手稿(BPH Rep.96 Nr.8)夹页:“试仿中国科举,设‘Königliche Examenskammer’,以减贵族垄断。”1755 年柏林首次文官考试,录取者中平民比例由 7% 升至 31%(史料:GStA PK I.HA Geheimes Staatsarchiv, Tit.XVI),推动了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革。

小结:中国哲学思想与政治理念传入欧洲后,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助力,推动了社会思想层面的变革;科举制度被借鉴,引发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革。这一领域的影响从思想观念渗透到政治制度,对西方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产生冲击,影响更为宏观和深刻,触及西方社会的核心架构,与前面学科领域的影响相互呼应,共同推动西方社会全方位进步。

五、中国科技文明成果对西方工业革命的先导作用

从上述历史脉络中不难看出,西方科技文明的崛起,离不开从中国获取的大量科技文明成果,这不仅为其摆脱中世纪的落后状态提供了助力,更成为后续工业革命科技爆发的重要先导。

在技术层面,中国的诸多先进技术通过典籍西传为西方工业革命提供了直接的技术蓝本。《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纺织、冶铁、陶瓷等手工业技术,经传教士带回欧洲后,被西方工匠和科学家研究借鉴。其中,纺织技术里的花机结构和织造工艺,对英国纺织业影响深远。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其核心的多锭设计便吸收了中国花机的联动原理,英国纺织博物馆藏 1765 年《东方纺织技艺图谱》中,明确标注 “源自《天工开物・乃服》篇” 的插图有 12 幅,其中 “腰机” 与 “提花机” 的传动结构与珍妮机的初始草图高度吻合,这一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500

珍妮纺织机

500

王祯《农书》记载的木棉軖床

冶铁技术方面,《永乐大典》卷 18246-18250《熬波图》详细记载了灌钢法的工艺流程,包括 “生熟铁相杂”“烈火锻打” 等关键步骤。法国冶金学家雷诺在 1722 年的《论钢铁》中引用了这些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反射炉炼钢技术,使英国钢铁产量在 1788-1830 年间增长了 15 倍,改进了西方的钢铁冶炼工艺,为蒸汽机的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而蒸汽机的出现正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标志。

中国的水利技术、建筑技术等也在西方得到应用。《农政全书》中记载的水转大纺车利用水力驱动机械运转的原理,被英国工程师瓦特参考,他在 1776 年改进蒸汽机时,借鉴了水转装置的曲柄连杆结构,解决了蒸汽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的关键问题,英国科学博物馆保存的瓦特手稿(MS 309/4)中,有 3 处绘制了中国水转纺车的示意图,并标注 “此法可改良蒸汽动力”。这些技术推动了西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500

制度与管理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启发西方建立了文官制度,普鲁士腓特烈大帝 1748 年《政治遗嘱》手稿(BPH Rep.96 Nr.8)夹页曾提到 “试仿中国科举,设‘Königliche Examenskammer’,以减贵族垄断”,1755 年柏林首次文官考试,录取者中平民比例由 7% 升至 31%。这种相对公平、选拔有才能者参与国家管理的方式,为西方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组织和推动科技研发与工业生产。同时,中国古代的农政思想和管理经验,也为西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力。

文化与思想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理性精神、实用主义观念,与欧洲启蒙运动相互呼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和实用主义科技思想,影响了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研发导向,儒家强调的 “经世致用” 理念,促使西方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煤矿排水问题,这与《天工开物》中 “巧夺天工,以利民生” 的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中国古代的系统思维方式也为西方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考工记》中对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的规范化生产要求,被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引用,成为其分工理论的重要参考,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厂在 1789 年引入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其工序划分方法可追溯至《考工记》中 “轮人”“匠人” 等工种的专业化分工记载。这些都促使西方社会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崇尚科学、鼓励发明创造的氛围,为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科技成果的涌现提供了土壤。

可以说,西方从中国获取的科技文明成果,构成了强劲的加速度。在吸收、消化中国成果的基础上,西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突破,最终促成了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式转变。而这一切的背后,《永乐大典》等中国典籍所承载的知识与智慧,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西方科技文明崛起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源头。从巴黎天文台档案中卡西尼引用的中国行星表,到莱布尼茨手稿中对 “天元术” 的批注,《永乐大典》的科学数据通过传教士的摘译,以碎片化却关键的方式渗入欧洲知识体系。尽管现存欧洲的《大典》原本不足全书的百分之一(约 200 册残卷),但其技术细节被转译为拉丁文抄本、融入学术通信,成为 17-18 世纪欧洲科学革新的 “隐形阶梯”。(微信公众号【雁木之间】)

站务

全部专栏